第一章昆虫的外部形态第一节昆虫纲的特征一、体躯的分节和分段昆虫的身体是由一系列的体节(Somite)所组成。这些体节分别集合为三个体段,分别是头、胸和腹。组成头的体节已经愈合不能分了,而每个体节上的附肢(Appendage)则特化形成口器和触角。胸部三个体节分为前、中、后胸,这三节紧密相连,不能自由活动。每节各具一对附肢——足;腹部11节,其附肢大部分已退化,并且依不同类群保留了一些附肢。二、体面和骨化区昆虫的整个身体或每一个体节大体呈圆筒形,以肢基节为准,其上面为背面,下面为腹面,两侧着生肢基节的为侧面。成虫的体壁大多硬化,称为骨化(Sclerotization)。体壁的骨化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支撑身体,而且着生肌肉,是重要的运动机械。每个体节的骨化区为:背面的叫背板(Tergum),腹面的叫腹板(Sternum),两侧的叫侧板(Pleuron)。这些骨板上常被褶和膜分割为许多块,相应的叫作背片(Tergite)、腹片(Sternite)和侧片(Pleurite)。为了增强骨板的强度,同时也为了着生肌肉,在骨板上发生了一些皱褶,在表面上留下的褶叫沟(Suleus)。沟下的陷入叫内脊(Ridge),向下伸达较长或分叉的叫作内突(Apodeme)。这些Ridge和Apodeme构成内骨骼(Endoskeleton)。缝(Suture)是由两块骨片相接而留下的分界线。在昆虫中可能仅“外咽缝和后颊缝”两条,但也不是真正的缝。三、分节方式相邻的体节之间形成环状的凹褶(节间褶),可扭曲和伸缩身体,是与胚胎中的分节方式相一致,这种叫初生分节,其节叫初生节(PrimarySegment).因体壁骨化而产生的分节方式叫后生分节,其节叫后生节(SeconderySegment),其以节间膜作为相邻体节的分界。在后生节中,包含初生节中的节间褶,但节间褶已经骨化形成一条沟。在背板中,该沟叫前脊沟,内方叫前内脊,沟前骨片叫端背片(Acrotergiye),沟后叫主背片。端背片往往仅仅是一个窄条。腹面相对应的为端腹片和主腹片。在初生分节的体节上,其肌肉着生在节间褶上,当肌肉收缩时,整个体节向内收缩变短;在后生分节中,由于体壁已经强烈骨化,无法缩短,当肌肉收缩时,将节间褶特化而形成的前脊沟前的膜质部分向后拉,后节套入前届中,肌肉着生在前内脊上。四、昆虫的附肢(Appendage)节肢动物的名称是由其具有分节的附肢而来。原始的附肢是用于行走。在胚胎中,除头前叶和尾节外,均具有一对,但在发育过程中,一些消失了。在进化中,一些移作它用,例如触角、口器、生殖器等等。它们虽然同源,但不同功。因而形状差异极大。附肢是身体附器的一部分,很多附器不是附肢,例如:口器中的上唇、翅、复眼等等。昆虫的附肢一般不超出7节,以足为例,从下向上依次为基节Coxa、第一转节firsttrochanter、第二转节Secondtrochanter、腿节Femur、胫节Tibia、附节Tarsurs和前附节Pretarsus;相当于甲壳纲动物的足的基肢节Coxopodite、底肢节Basipodite、坐肢节Ischiopodite、股肢节Meropodite、胫肢节Carpopodite、跗肢节Propodite和趾肢节Dactylopodite。每一节在基部都有控制各节活动的肌肉。每一节往往又分为许多亚节,如附节又分为1-5节,触角的鞭节可多达40节。五、昆虫的体向为了能够正确的描述昆虫特征,尤其是新种描述,因而有必要介绍一下体向:以朝向某一方向,将体向分为头向、尾向、中向、左向、右向、背向和腹向在描述昆虫的某一器官或部位时常用到:基部—以靠近虫体的部分为基部,相反,远离的部分叫端部。胸部各节用头向,以靠近头为端来描述前、中、后胸。鞘翅目的翅则以尾向,靠近前胸为基;小盾片也用尾向。各种器官以与体躯纵轴比较接近的一边为内叫内边,远离的一边叫外边。例如直翅目的听器、天牛的胫节沟,以及哪一边具刺等等。当附器与体轴垂直时,靠近头的一边为前缘,远离的一边叫后缘,如翅的前缘和后缘。第二节昆虫的头部头部(head)是昆虫体躯最前面的一个体段,由几个体节愈合而成,形成一个外壁坚硬的头壳,并与可收缩的颈与胸部相连。上面着生有感觉和取食的器官: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单眼和口器。因此昆虫的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一、头部的分节及附肢头部作为一个体段,在进化中是由数节愈合而成,虽然现在从外观已无法看出分节的痕迹。按照生物发生律(Haeckellawofrecapitulation):一个物种在历史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单系群中的各个特征,常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按照时间顺序得到反映。在历史上出现较早的祖先特征常出现在个体发育的早期,例如人类的进化可以从人的胚胎中得到反映。学者们从胚胎学中,从比较解剖学中寻找证据。大多数学者比较支持头部是由六体节愈合而成。除最前端的原头外(或者叫作头前叶,因其无附肢,故不是一个体节),分别是触角前节、触角节、上颚前节,分别具有前、中和后脑;上颚节、下颚节和下唇,分别具有各自的神经节。在进化中,这3个神经节愈合形成咽下神经节。触角节的附肢为触角,上颚前节附肢仅存在于胚胎中。后3节各自有附肢,并进化为口器。另一观点为四节学说:即在原始状态,体节之前,有很大的头前叶,此节不是体节,其上着生眼和触角,具有前、中脑。第一体节相当于上颚前节,具有后脑,是由虫体的腹面移至背面而与头前叶愈合,而形成第一体节。因此其神经绕过消化道位于背面,其上的触角不是附肢,其后3节同6节学说。近年来的研究多支持6节学说,因此头部的附肢为触角、上颚、下颚和下唇。二、昆虫头壳的构造头部有很多次生的沟槽,在头部内方形成很多内脊,以着生肌肉和增加头壳的强度。表面的沟被用来进行头部的划分。(一)、蜕裂缝和沟在头部中央据具一Y字形的纹,尤其在幼虫阶段,是蜕皮时裂开的位置。中央的叫冠缝,两侧的叫额缝。蜕裂缝应叫线,它即不是缝,又不是沟,是外表皮不发达,体壁薄,颜色淡。因此容易裂开,蜕裂线在幼虫分类中,在识别种类中非常有用。头部具有以下沟:1、额唇基沟(FrontoclypealSulcus)是额与唇基的分界线,该沟又叫口上沟。2、额颊沟(FrontogenalSulcus)是从复眼或触角向下延伸的一条沟,是额与颊的分界线,此沟重要在直翅目中存在。3、颅中沟(EpicranialSulcus)重要存在于幼虫中,位于冠缝外,但色深,常超出额、冠缝交界处。4、围眼沟(OcularSulcus)围绕复眼四周,其内脊叫眼膈,起支持和保护复眼的作用。5、后头沟(OccipitalSulcus)是头后方一大半圆形的沟,下方伸达上颚后关节。6、此后头沟(PosyoccipitalSulcus)是后头沟后方的一条拱形的沟。7、颊下沟(SubgenalSulcus)是由额唇基伸向后头沟的一条沟。(二)、分区1、额Frons:位于头的正面,额缝之下,额颊沟之间,口上沟之上,其上着生单眼。2、唇基Clypeus:位于口上沟之下和上唇之间。有的昆虫如鳞翅目幼虫,其上具一唇基沟(Clypeassulcus),将其分为前唇基(Anteclypeus)和后唇基(Postclypeus)。额区与唇基区合称额唇基区(Frontocylpeusarea)3、头顶Vertex:位于额之上,两复眼之间,也叫颅顶。4、颊区:颊(Gena)位于额颊沟和后头沟之间,复眼之下,颊下沟之上,在头的两侧面。5、颊下区Subgenalarea:是在颊下沟之下的一条狭小的骨片,位于两侧的叫口侧片(Pleurostoma),位于上颚后头的叫口后区(Hypostoma)6、后头区Occipitalarea:位于后头沟与次后头沟之间。7、次后头区Postocciputarea:是在后头区后方围绕头孔的拱形骨片。(三)、头部的内骨骼为了加强头部的强度和着生肌肉,头部除了由沟向内形成的内脊外,还有突出的内突而形成的幕骨Tentorium,其有两对内突形成。一条由口上沟两侧下端的内陷形成幕骨前臂,其上在很多昆虫各着生一对幕骨背臂Dorsaltentorialarms,可伸至触角基部,第二条是由次后头沟下端内陷而成的幕骨后臂Posteriorarms(Anteriorarms),两后臂常相连形成板状,并与前臂相连的幕骨桥Tentorialbridge。幕骨在不同的昆虫中是有变化的。三、头式及其适应作为取食中心,昆虫的头部的结构常随取食方法的不同而呈现一些变化,最常见的为头式,一些书中也称口式。它是以头部纵轴与身体纵轴的角度来分类的。1、下口式:口器向下,头与身体呈直角,此类口器多为植食性昆虫,是一类比较原始的取食方式。2、前口式头与身体呈钝角或平行,此类口器多为捕食性与钻蛀性、掘穴性的昆虫,如步甲、蝼蛄、天牛、吉丁甲等的幼虫,但后者的成虫仍为下口式。3、后口式头与身体呈锐角,多见于一些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当不取食时,后伸或纳入腹面的槽中,起保护作用。另外一些直翅目(蚂蚱、负蝗)、鞘翅目昆虫也为此类口器。头部变化最常发生的地方是额唇基区和后头区。例如象甲的额区伸长呈象鼻状。后头重要是外咽片等骨片的扩延相连,在个别类群昆虫的分类中用到。四、头部的感觉器官(一)、触角Antenna昆虫除原尾目、和一些双翅目、寄生性膜翅目的幼虫其触角退化外,均具一对触角。触角着生在额的两侧触角窝中,其上生有各种感觉器官,具有触觉和嗅觉的功能,以利于寻找食物和配偶,是昆虫接受信息的主要器官。蜜蜂雄蜂每根触角有30000个感觉器。触角的基本构造分为3个节:柄节Scape:为基部的一节,一般粗壮,其内着生有肌肉,可以自由活动。触角的活动主要由此节来决定。柄节上一般没有感觉器,其变化也很小。梗节Pedicel:为触角的第二节,一般细小,其内着生有起源于柄节的肌肉,着生在梗节的基部。有的种类有感觉器,例如在蚊子的雄虫中生有琼氏登器(JohnstonOrgan),这是听觉器官中,感觉最敏锐的一种。鞭节Flagellum:为第二节后的各节,常由1-数十节组成。例如蚜茧蜂有40节。鞭节除无翅亚纲中的弹尾目和双尾目着生有肌肉外,均无肌肉。因此,鞭节的活动主要为被动的。鞭节是触角中行使感觉作用的主要部分,主要是嗅觉作用,其次为触觉作用。鞭节在雌雄中往往有明显的差异。例如金龟甲、蚊子、蛾类、芫菁等。小蜂的雄虫鞭节十分发达、长大,用于接收由雌虫传来的雌性激素,用于发现配偶。很多昆虫能感知几公里外雌虫存在,每立方米空气中仅几个分子,即能激发起感觉电位的发生。触角除感觉功能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例如,云斑鳃金龟的雄虫触角发声,象蟋蟀一样,用于招引雌虫;水龟虫用于呼吸等。触角鞭节的形态变化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1、丝状:呈线状,各节形状相同,如在螽斯、蟋蟀、雌蛾中。2、念珠状:鞭节各节形如圆珠,如白蚁。3、棍棒状或球杆状:端部数节膨大,如蝶:有的呈棒状,如弄蝶,有的呈球状。4、锯齿状:鞭节向一侧突出,如锯条一样,如芫菁、雌豆象。5、栉齿状:突出长大,象梳子一样,如雄豆象。锯齿状和栉齿状这两种没有明显的区别界限。6、双栉齿状或羽毛状:其向两侧突出,呈细枝状,象羽毛。如许多蛾子的雄虫。7、锤状:见于瓢虫等科。其端部数节膨大,其他各节较短,呈锤状。8、鳃叶状:端部3-7节扩展呈片状,可以开合,如同鱼鳃,如金龟甲类。9、膝状:柄节长,梗节短。由梗节开始弯曲呈膝状。如蚁、蜂和象鼻虫等。10、环毛状:鞭节环生长毛,如雄蚊类。11、刚毛状:鞭节1至数节极小。如蝉、蜻蜓。12、具芒状:鞭节仅一节极大,其上生有一根刚毛,如蝇类。家蝇与寄蝇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在芒上。触角变化很大,许多昆虫在描述时,不如上述称之为柄节、梗节和鞭节,而是从基部依次为1、2、3等。还有许多昆虫有其他的叫法,例如在蚜虫中。在小蜂中,鞭节再分为:1-2节小形,叫环节,其后数节叫索节:末端3节膨大叫棒节。触角是一个很重要的分类以及识别种类的特征。(二)、复眼Compoundeye:昆虫具有一对复眼,位于头两侧的上方。有些昆虫,每侧的复眼常一分为二,如离眼天牛属。复眼由许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