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武隆地平面下的岩溶艺术区
武隆地平面下的岩溶艺术区重庆市东南边缘的武隆,地处乌江下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处。峡谷、溶洞、竖井群、天生桥、天坑、石林、高山草场,各种喀斯特地区独有的景致在这里应有尽有。虽然没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那样名声显赫,但武隆却可让来到这里的人尽情饱览喀斯特的壮丽与秀美。重庆武隆的天龙桥,在夜色和灯光下,色彩迷离。天龙桥是武隆天生三桥中的第一座,桥下发育有两个穿洞,一个名为迷魂洞,另一个名为天龙桥拱孔。神秘的穿洞和天生桥都是在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而这里仅仅是武隆喀斯特的瑰丽一角。摄影/冉玉杰穿城而过的乌江武隆美景的基准面重庆武隆,位于长江支流的乌江流域。乌江穿武隆县城而过,江两畔石灰岩质地的山体被江水深深切割,在这段流域中,乌江最低的水平面海拔不足200米,而江两岸却有着千余米乃至2000米以上的山地。山上的水最终汇入江河,常年的流水把深厚的石灰岩地层侵蚀得千疮百孔,形成一处处落水洞、溶洞、天坑、竖井、地缝、峡谷……相比于以秀美的峰林、峰丛闻名天下的桂林山水,重庆武隆的美景则在地平面下生长、延伸,宛如为喀斯特造就的博物馆。看图找武隆什么样的美景能够雪藏千年?这些年,中国增加了一批打着“世界自然遗产”旗号的新风景区,例如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三江并流等等,口碑极好。事实上,在这个观光业刚刚起步的国度,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已变成一家颇有声誉的旅游咨询机构,以擅长推荐出游目的地而驰名。因此,当它们2007年隆重推出三个新产品,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代表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立刻引起轰动。它们的确慧眼独具,显示出超群的专业眼光——除了云南石林,另外两处(重庆武隆和贵州荔波)均籍籍无名,多数中国人闻所未闻。但是很快,武隆和荔波也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旅游地。中国南方喀斯特,包括滇、黔、桂、川、渝、鄂、湘、粤等八省(市、区),面积5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片裸露碳酸盐岩分布区。众所周知,喀斯特地貌向来以风景优美著称,有幸被挑选出来的这三个地区,那一定是世界级的稀世美景,地质景观中的绝唱。因此我来到武隆,像许多人一样,希望一睹这雪藏千年的天地奇迹。同时,我还想解开心中一个小小的谜团:为什么前人没有发现它的美?我很惭愧,此前连武隆县在哪里都不知道。武隆并非边陲之地。拿出地图,先找到重庆,然后顺着长江往下,不远就来到涪陵——从贵州奔来的乌江在此地汇入长江。乌江古称涪水,所以历史上有一个涪州,长驻涪陵。现在,我们沿乌江上溯,遇到的第一个县城就是武隆。坦率地说,作为一个县,历史上的武隆名气不大。它虽然唐初立县,但长期称武龙县,明初改名武隆县,清初撤县,直到1945年才恢复武隆县。也就是说,武隆县之名,在历史约有600多年历史。然而,武隆喀斯特景观已经存在了千年万年!天坑、峡谷、洞穴、天生桥……都是体量巨大的自然景观,无所逃遁,为什么古人没有留下赞叹的文字呢?难道像诗歌一样,它们具有一种晦涩的美,充满歧义?或者如同音乐,需要经过训练的耳朵才能欣赏?武隆喀斯特发育的动力——乌江对河流的袭夺与武隆县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相关的乌江支流,主要包括芙蓉江、羊水河和木棕河。晚白垩世以来,由于河水溯源侵蚀的持续进行,羊水河等河流的地表水不断向上游方向后退,水流在石灰岩地层中截弯取直,最终由落水洞进入地下河,悄悄从乌江边排出。乌江不断地袭夺本流域的河流,最终形成以乌江江面为区域侵蚀基准面和连接纽带的枝状水系。芙蓉江水色如黛劲如刀芙蓉江是乌江下游最大的支流,为深切峡谷型河流,流域南北长160公里,起源于贵州绥阳,经流贵州正安、道真两县后进入武隆,于江口镇汇入乌江。图片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水流对武隆地区的山体切割作用有多么强烈。随着江水下切,峡谷右岸的地下水流也急剧响应,形成深达600米的竖井通道。之后地壳抬升产生停顿,地下水运动由垂直切割转为地表径流,芙蓉洞等水平洞穴系统就此形成。美丽与贫困乌江峡谷切开的两面大巴深夜两点到达武隆,我从梦中醒来,还没来得及观察这个县城,就在一家宾馆门前下了车。雾蒙蒙的夜空,路灯昏黄。进电梯的时候,注意到有“25”的数字键,心里咯噔一下,没想到一个山区县城也有这么高的楼房。第二天醒来,打开窗户,才发现到处是高层建筑,一座座伸长脖颈,摩肩接踵。武隆县城跨乌江两岸,依山沿河排开,中间一座乌江大桥连接,看上去像英文字母“H”,南岸是老城,北岸是新城。由于山腰的阶地很窄,街道高低弯曲,楼房紧密错落。临街的县政府,坐落在百余级石阶之上,“门槛”之高,让人咋舌。大桥两侧是南北城区的中心,商铺林立,人流如潮,拿着相机的游客,跳舞的妇女,孩子在背篓里探头张望……我往老城的街道里走了走,街道窄而破旧,有一种正在凋零的萧索。回到大桥上眺望,江面很低,碧玉般的江涛翻滚着,泛起白沫,怒马一般奔腾西去。半个多世纪前,陆路难行,这条水路是武隆人走出大山,前往涪陵和重庆的主要交通干道。但乌江作为航道并不理想,河床落差大,处处险滩礁石,船只下水迅捷,上水却极其艰难,只能分段航行,提载过滩,沿岸至今还留存着许多助航用的纤道、绞滩遗迹。自从陆路交通兴起,乌江水道就迅速衰落。我向当地人打听旧码头和老街,说是都消失了。我们去江口镇,汽车沿着乌江南岸往上游方向行驶。一路上,但见两岸高山雄伟,江流幽深。乌江的最大特点是曲流深切,仿佛一把利刃,从东向西划过武隆的碳酸盐岩地层,割出一道深邃的峡谷。武隆县境因此被无情地分为两部分:北岸武陵山系的桐梓山、仙女山,南岸大娄山系的白马山、弹子山。乌江最低处海拔160米,两岸则连绵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仙女山最高峰海拔2033米。乌江河谷也有几处稍微开阔的阶地,分布着武隆最重要的几个乡镇,例如江口、巷口(县城驻地)、土坎、羊角。其他乡镇,散布在乌江支流河谷或两侧的高原上。乌江的海拔如此之低,产生了一个重要后果,即大大降低了整个地区的潜水面。岩溶(喀斯特)地貌中石灰岩的最大特点就是可溶于水,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岩层早已千疮百孔,形成众多的漏斗和落水洞,地表水都转入地下,变成了伏流。水往低处流。受重力影响,所有的地下水首先是进行垂向运动,降落到潜水面,再进行水平运动,流入乌江。于是从地表到潜水面之间,出现一个平常并不含水,只含空气,被称为包(饱)气带的地层。看乌江江面与两岸的高差,就可以判断,武隆喀斯特地层的包气带,厚度可达千米。巨厚的包气带,正是武隆喀斯特充分展示才艺的舞台。与其他风景区不同,武隆喀斯特景观——溶洞、漏斗、竖井、峡谷、天坑、天生桥——都属于负地形,向地平线之下生长、延伸。乌江水系的切割深度,为它们倾情表演提供了宽阔的舞台。不幸的是,从另一个方面看,乌江深切,巨厚的包气带造成地表缺水,却大大限制了人类活动,这片土地变得不宜人居。所到之处,我见到的都是一片片旱地,有些山坡上用石块垒出梯级旱田,费力甚巨;农家屋檐下,悬挂着一排排金黄的玉米棒子。显然,当地居民以杂粮为主食。武隆驻福建办事处的副主任何苗证实了我的猜测。“红苕洋芋苞谷粑。”她流利地说出一串作物名字,“这是武隆的一句老话。我就是吃这些长大的。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听到这句话。”何苗很年轻,圆圆脸,像唐代仕女。她说武隆水田很少,她很大了才见到稻田,以前大米要从南川运来,南川很平,可以种稻,“记得小时候,大家都是拿着红苕(番薯)、洋芋(土豆)和苞谷(玉米),去县粮站换米吃。武隆苞谷种得最多,都是把它碾碎了做糍粑吃,叫山苞谷粑。武隆的土豆很小,有的只有指头大,不切,也不去皮,就炒了吃。”苞谷粑我吃过两餐就怕了,作为长年的主食的确艰苦。武隆开发较迟,与该地不适合耕作农业有关。贫困与落后,使这片土地长期受到主流社会的忽视。唐代,长孙无忌流放黔州(今彭水)时,被逼在江口自杀,算是不情愿地来过此地的第一位名人。此后的一千多年里,文人墨客很少光临,就连特别钟情岩溶地貌的大旅行家徐霞客,也错过了武隆。张远海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绘图/傅大伟武隆喀斯特由芙蓉江、天生三桥和后坪三个喀斯特片区组成,芙蓉江洞穴系统以中国最深的竖井群和潜水位洞穴为特征,三桥洞穴系统以伏流洞穴和削顶洞穴为特色,后坪洞穴系统则以半覆盖型喀斯特发育的中国第二大型洞穴系统为特色。如果将三个地方结合起来,则可发现喀斯特洞穴演化各个阶段现象:从芙蓉江边低于江面的潜流带洞穴,到三桥的老龙洞伏流洞穴,后坪包气带的大型洞穴系统和芙蓉江两岸竖井群(原来以为只有右岸),再回到三桥洞顶崩塌后形成的不连续洞穴系统,而后进入洞顶完全崩塌后的三桥喀斯特峡谷,即削顶洞穴(rooflesscave),最后是峡谷横向后退形成的空中洞穴(caveintheair),应有尽有,而且特色鲜明,即代表了重要的地貌形态特征。当然,武隆喀斯特洞穴系统的价值不仅仅只是呈现现象,而是代表了“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反映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为什么在芙蓉江靠近乌江的两岸形成如此大量的上千米的竖井群?有些竖井距离芙蓉江不足百米,深度等同芙蓉江绝壁高度。为什么在天生三桥发育了多阶段的洞穴类型?又为什么在后坪分水岭地带形成数百千米长的大型洞穴系统和数百米深的天坑?所有这些与区域地壳抬升和河流下切的机制密不可分。也就是说,这些洞穴完全响应了芙蓉江和乌江下切的速度,而乌江的下切又响应了长江的下切,长江的下切却决定于长江三峡的贯通。换句话说,在悠久的长江三峡演化的历史中,地表被改造得面目皆非,演化证据早已荡然无存,可是在武隆喀斯特地下洞穴中,却保留了珍贵的地质演化历史史料。芙蓉洞与汽坑洞你会选择哪个?芙蓉洞喀斯特系统是河流峡谷岸边的洞穴地貌类型,由垂向与横向洞穴群构成,并集中分布于相对高差达1000米的峡谷河岸。以汽坑洞为代表的垂向洞穴是洞穴探险爱好者和探险家的乐园,从图中那些独特的地名,我们就可以想象出一个个惊险的探洞故事;以芙蓉洞为代表的横向洞穴,尽管早已是旅游胜地,却仍有不知通向何处的未知领域。为了获得不同的航拍高度,这一次我们专门请了四川南充市的航模爱好者加盟,胡勇是南充航模群体的领军人物,有着近20年航模飞行经验,大家称他为“南充飞行大队长”。清晨,浓雾慢慢散开,我们停船准备操纵航模升空。两边高耸的山谷挡住了卫星信号,胡勇和他的助手李伟凭经验手动操作,不依靠卫星定位升空拍摄,在空中悬停拍摄接片,让我们感受了航模飞行的魅力。所谓艺高人胆大,他们操纵四悬翼航拍机在峡谷中飞了近十个起落,完成了好几组高难度的拍摄。不过,最后这架立下汗马功劳的航拍机在拍摄奉节地缝时坠毁了!撰文・摄影/刘乾坤长孙无忌的衣冠冢如今孤独地守护在江口对岸的令旗山下,我们遥遥望见,但因为修路而无法接近。路旁的餐饮店,都挂着“乌江鱼”、“江口鱼”的招牌。所谓江口,指芙蓉江汇入乌江处。这一带地形比较开阔,湍急的江流突然变得徐缓,悠然转过一个大弯,江心留下两块沙洲,岸边容下一个人烟稠密的小镇。我们的目的地芙蓉洞,就坐落在附近的芙蓉江畔半山腰。竖井的终极深度芙蓉江边的洞穴系统芙蓉洞是新开发的洞穴。1993年5月被当地村民发现,次年5月对外开放游览。迟开发的好处是破坏较少,没有风尘味。陪同我们的县旅游局副局长刘志权简单介绍说:“芙蓉洞的特色,这么说吧,它是我国唯一一个荣获世界自然遗产称号的溶洞。”走在幽暗的山腹里,森冷的气息,让人回到史前时代。我看过不少溶洞,多用彩灯,浓妆艳抹,花花绿绿;芙蓉洞的布景灯光多为白色,偶尔才点缀几盏彩灯,显得素面朝天,自然朴实。对此,刘副局长解释说:“有些游客不满意,说你们的洞不好看,很单调;其他地方的洞穴都是五颜六色的。这我们就没办法了。芙蓉洞是世界遗产,要求比较严,彩灯不利于保护。”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做了妥协,装上几盏彩灯。这很无奈,任你再精彩的自然,也需要艺术点染,才能讨得大众欢心。说说芙蓉洞的几件镇洞之宝:一是巨幕飞瀑,实际上是两排优美整齐的石钟乳从洞顶悬挂到地上,仿佛帘幕低垂,飞瀑凝固,我觉得更像筷子夹起的两把挂面;二是银丝玉缕,一种附着于岩壁的石花,洁白如雪,纤细如发,因为离得太远,被许多粗心的游客错过,我用相机的长焦镜头拉近,才得以一睹芳容;三是珊瑚瑶池,这是一种沉积于水中的方解石晶花,据说举世罕见。平心而论,巨幕飞瀑华美壮观,雅俗共赏,具
本文标题:武隆地平面下的岩溶艺术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28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