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概论》(1-2章)陈平辉教授绪论目录一、文化立人二、文化立国三、文化热的兴起四、文化新课题五、中西文化特质的凝聚六、错失机遇与文化自觉一、文化立人“文化规定着人的最基本的本质属性。谁想知道什么是人,那么他也应该,而且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文化。”——(德)哲学家:兰德曼“科学的高潮把人推进到各专业学科的隧道里,他越是在自己的学问中深入,便越是看不见整个世界和他自己。”——(德)哲学家:胡塞尔“仅用专业的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德)科学家:爱因斯坦二、文化立国经历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进程后,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上的“多事之秋”时代: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文化复兴与文化幻灭;文化交流与文化选择;文化霸权与文化保护;文化侵略与文化安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文化市场与文化品牌。三、文化热的兴起诗学情感哲学科学理性文化文化的实质是人化生活感性人的主体性=大脑文化(理性)+心灵文化(情感)+生命文化(感性)一些强国发展的基本轨迹与范式是:军事时代,政治时代,经济时代,文化时代。(如日本)“中国文化年”已先后在美国、法国、俄国、英国、意大利、日本、泰国、韩国等国家先后举办。上百个“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建立。各国首脑纷纷到出访国的名牌大学演讲,解说文化价值。中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文化节层出不穷。以上情况无不说明世人对文化的看重。四、文化新课题1、文化冲突论。代表人物--塞缪尔·亨廷顿:“世界正迈向各种文化的冲突”。中华文化“威胁论”。2、文化幻灭论。东欧国家--文化创造陷入“无动力”、“无方向”、“无资金来源”。3、文化先导论。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面临四大挑战与三大威胁,文化引导被看重。4、文化素质基础论。人本主义、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人文素养成为人类健康发展的基础。5、文化产业论。文化产业占经济比重日益加大,涉及到综合国力增强的问题。6、文化生态论。人类精神家园--文化荒原、文化垃圾、文化沙漠、文化绿洲。五、中西文化特质的凝聚枢轴时代标志着人类文明突破原生态,走向认识论和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成熟。不同的文化哲学创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第二自然”或文化传统。西方式的明晰,中国式的空灵,印度式的庄净,日本式的幽玄,埃及式的沉静,波斯式的华美,都生发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六大文化源头:古埃及、古巴比伦、希伯来、印度、中国、希腊。四个主流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欧洲文化体系。(季羡林)三大文化哲学的特质:希腊文化-主客二分印度文化-梵我一如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六、错失机遇与文化自觉1、第一次机遇:大航海和郑和下西洋(1500/1405-1433年)十五世纪初七下西洋(时间早、船大、航程远、人更多)2、第二次机遇:中日洋务运动(19世纪末)“西学为体”与“中学为体”(制度死胎)3、第三次机遇:冷战时期与第三次浪潮(上世纪60-70年代)日、韩、新、香四小龙崛起4、第四次机遇:全球一体化时期(90年代、加入世贸)5、第五次机遇:全球金融危机(近2年、主导话语权)第一章文化产业的学习设计与学科背景目录一、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二、参考书目1、向勇、喻文益著,《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海天出版社,深圳,2007年1月版2、胡慧林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6年8月版3、陈少峰著,《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湖南文艺出版社,长沙,2006年9月版4、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6)》,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2006年7月版5、向勇主编,《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年11月版二、参考书目6、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01月。7、韩骏伟胡晓明编著:《文化产业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8、欧阳友权:《文化产业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9、张廷兴等著:《中国文化产业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2月。10、陈鸣著:《西方文化产业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二、参考书目二、参考书目(一)阅读书目:1.《理解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2.《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新文化变化》胡惠林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面3.《文化产业导论》蔡尚伟温洪泉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产业经济学》简新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艺术概论》王宏建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6.《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祁述裕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版7.《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8.《世界是平的》[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何帆等译,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版9.《全球化的文化动力》[美]塞缪尔·亨廷顿等主编,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10.《文化传播与传播模式》[美]拉里A·萨默瓦等主编,北京广播学院2003版(二)阅读文献:1、中国期刊网——有关文化产业研究的论文(2002——2009)2、中国知网——有关文化研究的报刊文章(2002——2009)(三)文化产业资讯相关网站: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中国广电总局:3.中国新闻出版总署:.4.中国体育总局:5.中国旅游总局:6.中国知识产权局:7.中国统计局:8.文化研究:9.互联网周刊:10.中国文化报:http://。Ccdy。cn11.中国文化网:http://。Chinaculture。org/gb/cn12.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http://。Ciipku。com13.中国文化产业网:14.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15.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16.学说连线:http://。xslx。Com17.中国投资咨询网:http://。Ocn.com.cn(中投顾问旗下网站)三、教学方式与考核方法1、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互动2、课堂教学与实践调研互动3、考核办法:平时上课与实践活动纪律考勤(10)、行业调研报告与作业(30)、期末考试(60)。4、本课程的作业设置为三类,全班标准的个人作业;小组实验作业;个人实验作业。四、导论: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四、导论: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西方文化产业的理论渊源——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阿多诺:《论流行音乐》、《文化工业再思考》霍克海默:《艺术和大众文化》、《作为文化批判的哲学》《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启蒙辩证法》1、复制技术演进的各种意义2、“此时此地”,“灵光”的缺失3、Aura“灵光”4、消逝中的灵光,由仪式到政治5、艺术及其产品价值的质变:展演价值得到强化6、以电影为例的分析、电影与达达主义艺术、机械复制艺术时代的大众本雅明个性独特而又怪异。他喜爱旧玩具、邮票、明信片和仿真缩微景观。本雅明对空间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他一生中在不少城市中生活过,如柏林、法兰克福、巴黎、马赛、弗罗伦萨、那不勒斯、莫斯科,他善于从空间透视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人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波德莱尔使本雅明懂得,在一个城市中溜达闲逛就是在发现空间位置的意义,而不是时间进程的意义。本雅明赞扬超现实主义,认为它把时间转变成了空间,把不可避免的历史变迁变为神秘的当下构成的世界。在时间中,人是被动的存在物,但在空间中,想象力能够移动他的肘,向各个方向伸展,把单个自我化成众多自我。1940年法国沦陷,本雅明南逃。9月27日,被西班牙军队以非法越境罪捕获。与他同时被囚的人,第二天早上就获准离境去了美国,而他却于当晚自杀。他的一个同伴事后回忆说,逃亡,被俘,都是本雅明内心不可逾越的山脉,他无法度过那个夜晚!带着他高贵的自尊,服用大量吗啡而死,年仅48岁。四、导论: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西方文化产业的理论渊源——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阿多诺:《论流行音乐》、《文化工业再思考》霍克海默:《艺术和大众文化》、《作为文化批判的哲学》马尔库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文化的肯定性质》《单面人》《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启蒙辩证法》1、文化工业的存在基础(资本)注定其不可能实现自由创造(市场价值)。2、文化工业使人的个性逐渐趋于消亡(商品价值)。3、文化工业的基石注定其无法实现艺术的超越性。4、先进技术的采用降低了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技术生产)5、文化工业的创作必然走向程序化(规模生产)。6、文化工业产品消费者的独立判断能力日益消失。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阿多诺深谙现代音乐,他的音乐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中最具特色的。阿多诺一生著述甚丰,涉猎广泛,主要的哲学、美学著作有:《启蒙辩证法》(1947)、《新音乐哲学》(1949)、《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否定的辩证法》(1966)、《美学理论》(1970)等。阿多诺(1903—1969)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是以他独特的“否定的辩证法”为哲学基础的。他强烈反对自黑格尔到卢卡奇以强调“总体性”和“同一性”为特征的辩证法,认为“总体”、“整体”、“同一性”都是虚假的,是对个体性、差异性、丰富性的粗暴干预与整合。对抽象、普遍、整体性、同一性的维护,实际上是对侵犯、消灭差异性、个体性的强制性社会结构的虚假辩护。因此他与黑格尔“整体是真实的”命题针锋相对,提出“整体是虚假的”的口号,以摧毁社会强加于个体身上的总体性枷锁,反抗社会对人性的禁锢。霍克海默阿多诺《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文化工业的发展使效果、修饰以及技术细节获得凌驾于作品本身的优势地位,尽管它们曾经表达过某种观念,但是后来却与观念一起消融了。在音乐中,单纯的和声效果消除了对整体形式的意识;在绘画中,对各种色彩的强调消弱了构图的效果;在小说中,心理描写变得比小说框架更重要。而所有这些,恰恰是文化工业的总体性所带来的结果。整个世界都要通过文化工业的过滤。正因为电影总是想去制造常规观念的世界,所以,常看电影的人也会把外部世界当成他刚刚看过的影片的延伸,这些人的过去经验变成了制片人的准则。在文化工业中,真实风格的观念似乎变成了支配的审美等价物。在文化工业中,这种模仿最终变成了绝对的模仿。一切业已消失,仅仅剩下了风格,于是,文化工业戳穿了风格的秘密:即对社会等级秩序的遵从。导论: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西方文化产业的理论渊源——布尔迪厄的电视传媒批判理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福柯:《规戒与惩罚》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布尔迪厄《关于电视》1、电视的强暴性质和工具性质使电视成为压制民主的工具。电视行业的职业眼光和内部循环所导致的同质化:追求轰动的、耸人听闻的。电视符号是一种通过施行者和承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