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第六讲——学校共同体的道德环境(一)你对学校的愿景是什么?请尝试完成这样一些句子:1.当我离开这所学校时,我愿意因为……而被人们记住;2.我希望我的学校是这样一种场所……;3.我打算让我的孩子就读这样的学校……4.我愿意从教于这样的学校……(二)现状与“同一性”危机(三)专家的呼吁:有道德的共同体学校应被视作学习共同体,具有促进成员发展的能力;在一种恰当的环境下,成人和学生同样要进行学习,并且通过致力于他人的学习而学习。道德领导146欧内斯特·博耶(ErnestBoyer,1990,p.2)提出了六项原则,是他对一所大学应当努力达成的共同体的界定:“一个有教育目的的共同体;一个自由表达思想、文明礼貌得到有力肯定的开放的共同体;一个人的神圣性受到尊重的公正的共同体;一个个体承认其对团体负有义务的有纪律的共同体;一个关怀的共同体;一个重视庆贺仪式的共同体……在那里,肯定传统和革新的种种仪式被广为分享。”为什么需要道德:道德与效能有人把道德等同于虚伪、软弱、无能、愚蠢;道德的实质是对人们如何共同生活的回答,其中体现了智慧和力量。虽然道德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但是有关学校效能和学校文化的研究证据愈益显示,有效的学校具有解释其大部分成功的道德品质。道德领导115有道德学校的若干特征学习共同体为全体学生提供支持尊重家长、教师、社区和学校都是伙伴,享有互惠和互依的参与权和受益权,负有支持和帮助的义务与责任。道德领导128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在谈到给学校生活带来祸害的不连贯性时,迪尔(Deal,1987)曾说:“学生在他们的亚文化中找到意义,教师在工会和朋友那里找到意义,校长从现代管理思想和职务晋升中得到意义,局长梦想着在一个更大的学区中找到意义,家长把他们的意义定位于家庭和工作,等等这些纵横交错的不同群体——是一些缺少共同的粘合剂将其连接在一起的单个的岛屿。”——四分五裂型(p.11)道德领导134一位局长说“改善美国教育的唯一途径,是让学校成为更小的自我管理、自我更新的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每个人都受到关注,同时,每个人也关怀别人。”道德环境的重要性在教室里创建一个道德社区:最良好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是使一个人进入与他们有良好关系的氛围……因为现在的这种社会关系受到破坏或被忽略,所以目前的教育系统想进行纯正、正常的道德教育已经很困难。——约翰·杜威(美式课堂83)学生们的道德推理水平随他们对学校道德环境的评价高低而提高或降低。……我们希望学生成为这样一种人,即使他们为堕落的道德文化所围困时,也会做正当的事情。但是,在一个诚实、正派和关心的道德环境下,培养那种品质更为容易。(美式课堂309)共同体建设的两个原则哲学家威廉·K·弗兰肯纳(WilliamK.Frankena,1973)提出两个值得考虑的原则:公正的原则和善行的原则。公正的原则被表述为对所有个体的平等对待和尊重。接受这一原则意味着每一个家长、教师、学生、管理者以及学校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受到同样平等、尊重和公平的对待。善行的原则被表述为对作为共同体的学校之福祉的关怀。接受这一原则意味着每一个家长、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都被视为盟约共同体的学校中相互依存的成员,而且学校所采取的每一项行动都必须是谋求提升这一共同体的福祉。(道德领导122)二、学校正义氛围及其营造(一)诚信氛围检视与营造学界一般把诚信教育理解为以诚信为内容的教育,却忽视了对诚信教育方式的讨论和关注。现实中的诚信教育往往停留在对诚信内容的灌输和倡导,让学生觉得虚伪不实,反倒为学生树立了伪善的榜样,这可能是诚信教育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诚信教育绝不是在一般的教育内容之外增加了冠之以“诚信”的内容就够了,也不是在常规教育之外另外开展的教育。其关键在于深刻认识诚信的内涵与意义,检视不诚信现象及原因,用诚信的理念改造现有教育,让教育回归其本然,让师生在诚信的氛围中养成诚信品格,或者说要用诚信的方式培养诚信。首先,认识诚信的内涵与意义认识诚信的内涵与意义是诚信教育和诚信行为的前提。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对诚信的认识更多地来自生活经验,往往是朴素、模糊的,甚至不乏歪曲和错误。这些错误的诚信认知正是诚信行为失范的先导。有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对诚信内容的掌握上存在较大的偏差。小学二年级学生中,高达44%表示“没有听过”“诚信”一词;在对诚信的含义进行选择时,只有37.5%的学生选择了“讲真话,不说谎,而且能说到做到”,其余的理解都很片面。[1]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自小学六年级起直到高中二年级,对诚信内涵的理解并未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而有所增强;而且,对诚信价值的重视程度居然陡然下降。[2]重温古今中外对诚信内涵与价值的理解,有助于更清晰和深刻地认识诚信及其意义,是诚信氛围营造的基础。中国传统:诚信乃美德之本诚实守信,不欺人,不自欺本体论意义:“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对此,后代儒者多有发挥,比如,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信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根本;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和立国之本西方传统:美德论与规范论的互动两种诚信伦理进路一个强调人格诚信,一个强调契约诚信;一个以善为价值诉求,一个以正当和正义为价值诉求;一个表现为价值理性,一个表现为工具理性。以追求“善”为目的的美德目的论诚信观和以“正当”为目的的规范论诚信观都是有缺陷的。事实上,规则与美德之间是有着一种“关键性联系”(麦金太尔语)。这种“关键性联系”不仅为不同诚信伦理之间的比较提供了学理的依据和现实的可能,更为社会信用伦理的现实建构指明了方向和途径。其“美德与规则之间的关键性关联”至少具有三层意义,即:内在美德的脆弱性需要外在的规则提供保障和支撑;外在规则的有限性则需要内在美德提供价值动力和人格基础;敬重规则也是一种美德。当今中国:完善规范,培养美德当前中国社会市场经济不成熟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诚信体系,建立、完善诚信信息系统;建立、完善惩罚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正义、平等和自由的实现,并规约全体国民的行为,让诚信行为获益,让不诚信做法寸步难行,让脆弱的诚信美德获得强有力的规范支撑,让人们重新体会诚信带来的澄明与安定,遏制诚信危机的蔓延。当然,外在规范若离开了美德,就成为空壳;教育必须直面诚信危机,为诚信制度的建设,为诚信美德的培养做出扎实的努力。第二,检视不诚信现象及原因师生在日常生活中勤于观察和思考,善于感悟诚信情境,共同检视学校中各种不诚信表现,分析讨论其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并寻求解决之道,是了解诚信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让抽象理念生活化,深化对诚信的理解,培养诚信敏感性、自觉性的重要途径。需要说明的是,检视不诚信表现的基本原则是对事不对人,也就是说,关注的是不诚信现象而不是跟某个具体的人过不去;对不诚信现象的检视和分析并不是要抹杀教育者已经做过的大量有益的工作,只是为了改进现状,更好地实现教育的育人价值。追求不当获利不诚信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于追求不当获利。在很多人心目中,“诚信是虚的,利益是实的”。调查表明,事情与眼前利益关系越密切,学生采取不诚信的处事方法就越多,诚信迷失的状况越严重。如学生因学习而说谎、作假的行为比较普遍,而考试作弊的原因,几乎都是出于对眼前自身利益的考虑,即希望自己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以便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和家长的肯定。集体造假及危害追求利益本没有错,关键要以合理的、诚信的方式追求。情境影响与教育的异化“实际道德判断不仅仅是个人的稳定特征(道德能力)的产物,而且是他或她的能力与情景的道德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把他和她在其中做出道德决定的社会情景称为‘道德气氛’在迎接各项上级检查的过程中,学校有组织地整合众人,形成集体行动的力量去造假、去应付。学校卫生环境、安全环境的营造和维持,学校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这些教育本然的工作和功能被边缘化了,让位给一轮又一轮迎接检查的临阵磨枪、突击加班和集体造假。迎接检查和日常工作似乎成了学校工作的表和里,展示给上级的是光鲜的外表,而检查团离开之后的日常生活却完全是另一副样子。这样的表里不一、前后不符的波浪式的工作方式可能为学校和行政部门积累了关于办学成就和政绩的证据,但是这样的证据究竟有多大的真实性,这样的工作究竟带给学校多少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变化,是值得反思的,特别是这种不诚信的工作方式对于诚信品格的影响。公开课的作用在于检视问题,交流经验,提升教学质量。公开课的打磨和精心加工本身也许无可厚非,但是现在学校里的公开课,常常演变成“老师教学生骗人的课”。调查“你对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怎样看?”约10%的中学生认为“作弊的人较多,感觉没什么”在眼前利益的压力下,教育的本然功能被遗忘,学生发展这一目标被扭曲。特别是在诚信品质的培养方面,学校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弄虚作假的榜样。奖惩不当正像社会上缺乏诚信制度,会让不诚信行为轻松获利,诚信行为反而吃亏一样;正像某些形式主义的上级检查奖惩不当,没有真正激励诚信办学,反而奖励了学校造假一样;学校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管理制度或评价体系,教师只要成绩、守纪,不关心学生真实发展的做法,都会通过不恰当的奖惩给孩子们一种强有力的伪善动机,鼓励他们在行动上走向诚信的反面。第三,回归教育本然用诚信理念改造学校教育“个人在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决定总是在团体规范背景或团体决策过程中做出的,并且,个人的道德行为常是这些规范或过程的函数。……在许多情况下,道德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努力改进个人做出道德决定时的道德气氛。”诚信教育不是在现有教育体系中简单做加法。增加一些精心组织的专门的诚信课和诚信活动,当学生中出现了诚信问题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固然是需要的;更重要也更本质的是,用诚信理念改造学校教育,让教育回归本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在教育的每时每刻、每个角落都体现着诚信的精神。教育中对诚信的追求,体现在教育者、教育系统以致整个社会对教育根本使命的把握,矢志不渝,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实践。教师要思考自己的职业义务与承诺,认识到自己不应仅仅制造分数,更要培养完整的、诚信的人;学生的义务与承诺是靠自己诚实的努力,不断促进自身的真实成长。用制度保障诚信与我国社会整体诚信制度不完善的状况相应,学校中也缺乏诚信制度。诚信制度不完善、不合理,就使得生活中守信成本与失信获益形成强烈反差,会造成说真话办实事吃亏,被认为是“迂腐”、“愚笨”,而投机取巧者获利的结果;会鼓励表里不一、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不诚信行为,降低人们对诚信的认同度。人类经验和既有研究表明,缺乏制度规约的诚信是极其脆弱的。合理的制度是诚信的保障条件,会让人感觉没有必要说谎、作假;或者说谎、作假会受到应有的惩处,带来更大的利益损失。应当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的核心使命:学生真实的、健康的发展,来反省和改造相应的制度。在交往中体验诚信诚信制度提供了保障诚信的“房子”。要让“房子”变成“家”,就需要有家人之间的真切交流与互动。要让学生对诚信产生切身的积极体验,离不开对真实人际交往中诚信情境的感知与应对。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以信诲其生,则生以信敬其师。”这要求教师忠于职守,处处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共同保持物理环境整洁、有序、安全,是教师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应付检查时去突击形成一尘不染;教师把每堂课都当成公开课一样去打磨、提升,把每堂公开课都当成家常课一样“去虚取实”,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这本身就体现了最质朴和本真的诚信精神。当然,为了突出诚信氛围,日常生活中,师生可以共同参与学校和班级环境布置,张贴学生书写的有关诚信的书法作品;黑板报经常甚至定期出现以诚信为主题的内容,材料可以由教师和全体学生轮流提供。这样的师生交往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诚信的价值。培养自律意识与能力人的诚信行为往往离不开他律与自律的共同制约。而学校教育的职责之一是培养学生自律的意识与能力。当自律意识与能力发展起来的时候,“做人坦荡,不受良心谴责”的内在力量成为有力的制约,诚信行为才能趋于稳定,
本文标题:德育原理第六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8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