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前景研究(上)[摘要]在金融自由化改革和金融创新的驱动下,混业经营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中已成为一种趋势。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的深化和逐步开放,以及加入WTO后外资混业模式金融机构在效率与风险管理等方面带来的冲击,我国金融业呈现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虽然分业模式是我国目前的制度选择,但随着政策上对混业经营的放宽,我国银、证、保等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交流已开始稳步运行,并出现几种符合自身特点,带有混业特征的经营模式。本文通过对美日德韩等国混业经营模式的案例分析,得出我国应借鉴美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结论。同时我国要参照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积极推进监管创新,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体系。[关键词]金融业,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功能监管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银行业所处的微观宏观环境皆已发生很大变化,分业经营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而混业经营模式在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对资本限制的放宽等力量驱动下成为推动全球金融行业发展的潮流。在这种混业浪潮中,西方各国纷纷采用混业经营制度,摒弃分业经营制度。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制度。从实践上看,我国的这种分业经营方式,在完善和建立金融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的初期,存在着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随着金融创新不断发展,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中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相互依存性也越来越强,若一味强调分业界限,势必会造成较多的市场壁垒,提高金融交易成本,不利于金融竞争,导致金融市场效率损失。由此本文得出初步判断:混业经营替代分业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纵观现代金融中介理论,金融机构存在原因的主流解释是建立在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不对称信息上的。金融中介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内容就是根据前两者所进行的风险管理,以期达到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创造价值。在金融创新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混业经营模式推动了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日益趋同,恰好证明了金融中介的“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不对称信息,管理风险”这一功能性解释,近年来许多西方金融机构成功的实践表明,混业经营有利于金融业的竞争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本文的第二部分从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理论角度讨论了混业经营的利弊。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放开金融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介绍了我国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的初步探索。第四部分将介绍主要发达国家的混业模式,并逐一进行案例分析,得出美国式的金融控股公司是适合我国的发展道路的结论,并从各国的经验分析出对我国的启示和教训。第五章将从监管角度分析混业经营所适合的监管模式,最后得出经营模式混业,监管模式维持分业不变,强化并表管理的最终结论。二、金融混业经营的利弊混业经营从理论上分析有两大优势:它可以带来范围经济和规模效应。相比之下,单一类型的金融中介,例如商业银行主要在一些特定类型的产品和服务上具有专业优势,却不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钱德勒(1999)把范围经济定义为:联合生产和经销经济。它是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即当投入要素与技术水平不变时,同一厂商生产多种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成本,小于厂商分别生产一种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成本之和。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角度来解释,就是在产出相同的条件下,同时经营商业银行、商业保险、证券和信托等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其经营成本小于这些金融机构单独进行经营成本的总和。混业经营带来的范围经济,表现在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合理避税、稳定金融市场等方面。以全能银行为例,范围经济可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内部交易成本比单一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市场交易的成本要低。利用管理层的统一指令和专用性资产,减少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2)固定成本通过分摊而下降。最常见的有: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可同时被用作基金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的代理销售点。(3)获得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商业银行对储户和贷款人提供服务,监督客户的交易过程中可同时收集信息,建立起客户资信状况和还贷能力的记录,省去了其他金融中介例如信贷评估机构另外收集信息的成本,和交易过后的监督成本。(4)可规避非系统风险,即单一金融市场风险波动造成的个别风险。通过同时经营商业银行、商业保险和证券等不同业务,带来收入多元化和风险的分散,从而实现不同金融业务之间的风险对冲,同时各种业务之间可以达到优势互补。(5)可产生金融机构的声誉外溢,便于低成本并购扩张。成功的全能银行,如花旗集团,汇丰集团和德意志银行等,在通过并购向全能银行发展的历程中,都不同程度从原银行的信誉效益中获益。混业经营的规模经济可定义为:在投资规模或经营成本既定的情况下,业务量越大,其单位成本越低,从而效益越高。“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但在多数成功的金融机构并购后所出现的协同效应则一定有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共存。”(叶辅靖,2003)混业经营的弊端则集中体现如下:首先,高收益率与高风险是并存的,银行业混业经营模式可能带来资产的高风险性;其次,过大规模的混业集团可能产生内部协调成本过高等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再次,综合性经营的银行机构容易造成垄断,阻碍银行业的竞争;最后,在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条件下,容易产生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不利于有效监管。三、我国逐步放开金融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分业经营与日趋发展的金融创新实践已不相适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分业经营就是商业银行业、商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业务严格分开,禁止交叉,彼此的资金不允许相互融通。从实践上看,我国的这种分业经营方式,在完善和建立金融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的初期,存在着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分业经营制度的优点在市场秩序已经逐渐建立的情况下,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由于金融创新多发生在不同金融业务交叉处,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中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相互依存性也越来越强,使得银证分离、银保分离的分业规定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其次,金融创新工具的出现使得资本市场对银行业的某些传统业务有替代作用,在资本市场高投资回报收益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一部分市场份额被其它金融机构抢占,尤其是近年来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和优良贷款客户的减少,导致商业银行的负债规模,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发生变化,竞争能力减弱,盈利能力下降。所以我国银行业的当务之急是开拓多元化业务渠道,使资金流通以维持经营。但是,分业经营的规定却让商业银行无法开展多元化的经营项目,经营风险没有得到分散,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风险。由此可见,分业制度束缚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再次,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也与金融创新紧密结合,实现了金融交易电子化,对金融机构的规模化要求相当高。若一味强调分业界限,势必会造成较多的市场壁垒,提高金融交易成本,不利于金融竞争,导致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最后,金融创新工具本身是为了规避或管理风险,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损失,分业经营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已不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方法,反而束缚着金融创新。(二)金融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是我国逐步放开金融混业经营的时代背景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2007年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发达国家的综合经营金融机构已大敌压境:它们通常具有向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优势,更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更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在全球化扩张的战略中快速抢占市场和压榨盈利空间。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如果继续实行分业经营,将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本市场,以及保险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另一方面,加入WTO对我国的金融业又是一个良好的机遇。随着成功全能银行、金融控股集团一起到来的是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这对我国的金融机构向混业方向的发展可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三)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成功实践是我国逐步放开金融混业经营的坚实基础迄今为止,我国国有银行已基本上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底,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67%、13.39%、11.34%和14.17%,不良贷款比例分别为3.29%、3.56%、2.95%和2.06%,净利润分别为413.9亿元、295.43亿元、342.55亿元和89.18亿元。同时,四大银行的国家注资获得明显收益,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市场化管理和产权改革也逐渐深化,已基本具备混业经营的微观条件。随后,四大国有银行分别获得法律许可突破了分业的框架,实行符合自身特点的混业经营。除主要商业银行外,还有以非银行金融机构控股模式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以中信、光大、平安集团为主要代表。在海外,还有以中银国际等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合资成立的投资银行。这些证据表明,我国金融业已形成混业的态势。(四)政策层面的松动和扶持可以为我国逐步放开金融混业经营保驾护航为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入世的需要,我国先后颁布了有关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从事同业拆借和券商回购业务;同意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由此,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长期分隔的局面被打破,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局面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2005年,央行、证监会及银监会联合公布《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允许中国商业银行直接出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2006年,银监会起草了《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规范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在业务创新方面,银监会成立了对冲基金专题研究小组,研究和关注对冲基金发展情况及风险防范情况,为我国出台对冲基金做好充分准备。2007年,修订《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资质要求的商业银行设立或参股金融租赁公司。这是在商业银行退出租赁行业十余年后的再次进入,必将对租赁行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此间,银行业不断加强与保险业的合作,保险公司投资设立银行(或股权投资方式)终获批准。2008年初,中国银监会和保监会签订了《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业作谅解备忘录》。原则同意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试点范围为三至四家银行。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破冰时代已经到来。(五)我国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的初步探索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具体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成熟。大致来说,比较典型的模式有以下三类:1.纯粹金融控股公司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控股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已有成功的范例,如光大集团和中信集团。金融控股公司的光大模式目前中国光大集团通过一系列的重组、兼并和收购,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光大信托等金融机构。目前的光大集团成为在一个金融控股公司领导下,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又在同一利益主体下优势互补、互相协作的综合性金融控股公司(详见图3—1)。光大集团北京总部和光大集团香港总部各为独立法人,分别直接、交叉控制着境内外银行、证券、信托、实业等涉及各行业的19家上市公司和10家非上市公司,间接控制的孙子公司达几十家,从1999年到2005年,光大集团的总资产上升了约3525亿元人民币(详见图3-2)。金融控股公司的中信模式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集团)公司并列控制着中信实业银行、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信诚人寿保险、中信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中信资产管理公司等16个直属公司、10个地区公司、7个海外子公司、3个香港上市公司以及4个下属公司,涉及海外或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融资租赁、实业、物业、旅游以及贸易等行业(详见图3-3)。其发展历程如下:1995年,中信证券成立;1999年,中信长盛基金管理公司成立;2000年,中信与英国合资的寿险公司成立。2005年,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将其拥有的证券、银行及保险业务进行整合,即将其下属中信证券、中信实业银行和与英国保诚集团合资成立的人寿保险公司,合并成金融控股公司,成为经国务院同意、央行批准的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2.商业银行与保险业、证券业的跨界合作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并拥有星罗棋布的营业网点和客户群网络,近年来却面临间接融资比重不断下降的不利形势;而投资银行或保险公司是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