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斑江渔整1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纲知识点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奴隶社会)夏朝:(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2)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3)最后一个王“桀”传说被商的领袖“汤”所灭。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16年)第一王“汤”;最后一个王“纣”。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公元前771,少数民族攻破了镐京,西周灭亡。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史称“东周”。前770---前476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前475---前221战国:封建社会确立时期。二、理解分封制(新增)、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分封制——重点掌握1.分封制的目的:巩固和扩大西周的统治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3.受封者的权利:任免官吏、征派赋役、组建军队4.受封者的义务:朝见述职、交纳贡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5.分封制的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6.分封制的作用: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消极影响:为后来的诸侯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宗法制——重点掌握1、定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内容:嫡长子、嫡长孙有王位继承权,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室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3、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4、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了解秦朝的统一1、原因:⑴战国时期已有诸侯王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⑵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顺应了时代潮流;(根本原因)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2、统一者:秦王嬴政3、统一进程: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六国灭亡顺序:韩、赵、魏、楚、燕、齐(注意最早和最晚被灭亡的)统一的策略:合纵连横,远交近攻。4、都城:咸阳5、意义: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二、了解“始皇帝”的由来和秦朝的三公(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秦朝的中央官制)1、“始皇帝”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就把三皇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的传承。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2、三公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召令、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三、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1、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下设县。(中央管理地方)2、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要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2013.12斑江渔整23、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封建割据。四、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积极: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王朝沿用、加强、完善;⑵有利于封建经济的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2、消极:⑴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压榨百姓,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⑵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1、汉朝初年,高祖刘邦把同姓子侄和一些功臣分封到地方做王,形成地方既有郡县也有郡国的局面。2、为消除郡国对中央的威胁,汉景帝“削藩”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二、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机构)⑴皇帝——门下省(审议机构)尚书省(执行机构)——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⑵特点:三省之间既独立平行又相互制约(3)作用: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三、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新增)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四、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1、元朝:⑴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或称行中书省、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①腹里(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③西藏地区:宣政院管辖。⑵权利: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⑶作用: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的开端。2、特点:通过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五、理解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注重人的门第。)3、隋朝:⑴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⑵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重视人的才能)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5、作用:⑴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⑵把选拔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⑶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六、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七、汉朝削弱丞相权力的措施:建立中朝(内朝)外朝制度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A、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相权过重、威胁皇权B、目的: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C、过程:废丞相,权归六部,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D、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2)设内阁:A、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B、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2013.12斑江渔整3C、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D、内阁的影响:①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②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二、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1、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2、特点:机构简单,效率高,保密性好;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3、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秉承皇帝旨意办事。4、作用:⑴提高了行政效率;⑵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3)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四、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使中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2、消极影响:①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极易形成暴政;形成了人治传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③思想上:钳制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第二、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战争时间侵略国条约主要史实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1842年《南京条约》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1841年强占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1858年英法《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北京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本1895年《马关条约》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殉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英美俄日法德意奥1901年《辛丑条约》镇压义和团运动第1课鸦片战争一、了解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840——1842年8月)1、鸦片战争的背景:⑴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的白银流入中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⑵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⑶导火索:中国的禁烟运动2、过程:A、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B、1841年初,英国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C、1842年8月,英国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3、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①时间:1842年②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③内容: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协定关税(中国关税自主主权开始丧失)。4、影响:⑴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⑵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两国)1、原因: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经过:⑴开始: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⑵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⑶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⑷结束: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⑸美俄两国乘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2013.12斑江渔整43、影响:⑴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⑵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第2课太平天国运动一、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2、连年的自然灾害,农民暴动,此起彼伏。二、了解太平天国的简单过程1、爆发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2、正式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廷对峙。经过北伐、西征后进入全盛时期3、天京变乱:由鼎盛到衰弱的转折点(新增)1856年8月,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争夺军政大权,内讧。结果: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严重削弱了战斗力和凝聚力。由鼎盛到衰弱的转折点。(天京变乱充分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也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三、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内容1、颁布目的:①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②建立“有田同耕,有饭通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2、主要内容:⑴土地分配①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②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⑵产品分配①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②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3、评价:⑴性质: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⑵积极意义: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⑶局限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四、理解《资政新篇》内容1、1859年,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2、内容:政治:向西方学习,依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产生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开设新式学堂3、评价: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符合世界潮流。局限性:(1)、没有反映农民的利益和要求(2)、不适合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具体国情五、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1。清政府和列强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反动势力空前强大。2。农民小生产者无法克服自身的狭隘,自私,保守等弱点。3。太平天国未能科学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纲领。4。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存在严重的宗派思想,造成内部团结破坏,革命力量削弱。5。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领导集团享乐腐化。6。太平天国军事战略的严重失误。7。宗教迷信对革命的破坏。历史意义:1。太平天国运动极大削弱了清朝统治力量,使得旧的统治秩序无法恢复原样。2。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3。太平天国运动对亚洲各国反侵略运动也有很大影响。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了解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并认识其影响(1984-1985)1、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为了掠夺市场和原料,制订了侵略中国的政策,侵华蓄谋已久。2、经过⑴爆发:1894年7月丰岛海战,8月,清政府迎战。⑵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之役、威海卫战役(失败)(按时间顺序)3、了解黄海海战——中国人民的反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