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归鹿门歌》教学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体会欣赏诗歌的意境。2、运用单元重点赏析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3、紧扣高考诗歌鉴赏要点掌握“炼字型”答题技巧。教学重点:运用单元重点赏析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紧扣高考诗歌鉴赏要点掌握“炼字型”答题技巧。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离骚》、汉乐府到南北朝民歌最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唐代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有位诗人曾经写过一首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其中这样几句“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从诗中“欲渡无舟楫”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由于机缘巧合他最终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这个人就是孟浩然。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夜归鹿门歌》。二、自主学习:了解作者、背景。(结合同步训练23页)三、朗读理解诗句含义,引导“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探究意境情感(通过反复的诵读,紧紧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景物,细致地品赏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进而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1、问题:诗歌中选择了哪些意象?展开联想从意象的归类中你看到了几幅景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置身诗境)2、问题:文中这些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缘景明情)23、有人说“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用的很妙,你同意吗?为什么?(炼字型答题渗透)高考诗歌鉴赏指导:①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④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四、训练检测(二选一):1、比较阅读: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2、炼字型答题技巧巩固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积雨辋川庄作》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风格特点,领略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表现手法。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王维诗中的闲情逸致。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教学设想: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是诗歌的天堂,天才诗人层出不穷,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李贺是鬼才”之说;又有“诗仙诗圣诗魔诗鬼诗豪诗佛”之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诗佛王维)。其中王维称为诗佛,可见他的诗别有一番禅意。二、知人论世看王维(同步训练32页)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亦官亦隐,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唐代山水田园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孟浩然。三、解题《积雨辋川庄作》,又名《秋归辋川庄作》。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四、学生朗读理解诗句含义五、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探究意境情感:通过反复的诵读,紧紧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景物,细致地品赏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进而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问题引导1、哪些诗句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绘画美)”的艺术特点?2、赏析并归纳全诗层次意蕴把握诗的主旨前四句写山村田园景色;后四句抒写幽居山林的生活乐趣。4A.首联写田家生活。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佛家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跃然纸上。B.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两种景象,动静结合,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C.颈联写闲适恬静的禅寂生活诗人独处空山之中,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世俗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之差别。充满了闲情逸致。D.尾联写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心境。诗人自谓自己是野老,运用了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抒写自己澹泊自然的心境:一是《庄子•杂篇•寓言》的杨朱,前往老子处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二是《列子•黄帝篇》的典故: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心境。主旨概括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3、归纳诗歌的艺术手法①情景交融、寓禅理(脱离尘俗、幽居山林的闲情逸致)于写景叙事中、用典明志。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握物象的特征,抓住物象的色彩,细腻传神地描写景物。六、课堂练习1、诗歌中的那些词句最工整(对偶)?2、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3、背诵这首诗。5《燕歌行》教学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2、体会诗歌表现的诗人的沉痛之情。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盛唐诗歌题材丰富,其中山水诗、边塞诗占的比重较大,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燕歌行》。二、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结合同步训练54页)2、了解唐代边塞诗:边塞诗是按题材内容研究诗歌而产生的诗体概念。边塞诗表现的是人的社会政治生活内容,是国与国之间、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相互争夺生存空间的政治行为在诗歌创作中的反映。戍边守土的政治军事行为,以青春热血为代价,经受血与火、生与死、灵与肉的痛苦考验。因此征戍生活远比一般日常的聚散离合、穷达祸福、伤春悲秋等生活内容更牵动人心,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荣辱存亡以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能否正常运作的根本问题,因而反映戍边守土内容的边塞诗也就比其他一般诗歌更感人,更具震撼力。边塞诗以边塞为表现对象,“边塞诗本身就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无论是写边塞风光,还是写风俗民情;不论表现边地的生产生活,还是反映征战戍守的军事生活。不论咏史怀古,亦或咏物寄情,都突出鲜明的边塞地域性特征。因此边塞诗是反映异域生活的主导诗歌体式,它是对文学主体反映内地生活的一大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唐代边塞诗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诗作多方面展现了戍边守土的艰难苦寒及悲壮人生体验,诗化地记录了周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由对抗走向融合的历史过程,表现了两种异质的文明冲突导致的惨烈状况与生存竞争带来的民族征战的残酷现实,既有强烈的民族情感与爱国精神,也有建功立业的理想歌唱,表现出勇于献身的尚武精神和报国情怀。特别是唐人对边塞战争的理性思考与诗化表现,不仅写出了民族冲突的战争悲剧、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更从历史的高度、人性的高度表现了农耕民族代代防边的生存缺憾,使边塞诗充满了深沉哀婉的悲剧精神,极大地提高了边塞诗的思想内涵和表现生活的力度与深度。那些表现征夫思妇思家念亲的诗篇,凝成了故土难离的乡恋情结,表现了以农耕为主的中华文化留恋故乡安土重迁的文化特征:而边塞风俗诗,则从边塞风6光、风物特产、民情风尚角度。多方面展现了与中原内地风格迥异的边地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成为充满异域情调的风俗画卷.在慷慨悲壮的战争题材之外,又为边塞诗增添了神奇异趣的诗情画意,成为边塞诗地域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因此,从题材内容上看,唐代边塞诗具有广泛性、丰富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性边塞诗的爱国精神既是人类共有的归属感与角色意识自觉的产物,更是富有家国意识的华夏民族特有的情感形式。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带来的尚武精神,不仅强化了唐代边塞诗的爱国情感,表现出勇于献身的报国热情,使唐代边塞诗充满爱国的歌唱;而且也为传统的任侠风尚提供了精神动力,侠义传统与尚武精神的结合造就了中华民族刚健勇武的文化性格,使早期中华文化充满着青春的朝气与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唐代边塞诗所表现的爱国情感、尚武精神和侠义的民族性格,具有承载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与意义。三、学生朗读理解诗句含义,引导学生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探究诗歌情感: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难点击破:第一段: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问题①“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问题②“横行”的由来见注释,“横行”一词有何妙处?诗歌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小结: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表现了敌兵进攻的猛烈。问题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7问题②“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小结:写战场交战和将领与士卒遭遇的不同,既是全诗的中心,又是前后转折的关键。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问题①“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涕别离后”强调哪个词?“征夫”与“少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从时间上着笔,写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问题②如何理解“岂顾勋”?问题③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提到李将军有何用意?小结:概括诗的主旨诗歌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