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问题一:有趣与游戏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案例:有一次听课,讲“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师希望在课开始的时候先复习一下以前讲的“分数的比较”,于是便设计了一个游戏,让两个学生到讲台前分别举着两个牌子,上面分别写着一个分数,再请一个学生拿着一个“不等号”的牌子,上前来判断,不等号的箭头应该朝向哪个学生,然后举起来,让全班判断他是否举对。这样玩了几次,复习结束,准备开始上课,可是上课时间已经花去了8分钟,而且学生兴趣还很高,都想再上讲台来玩一玩,完全没有学习新内容的痕迹。分析与对策:数学内容要有趣,并不意味着每节课中都要设计游戏。特别是课开始的前15分钟,可以说是教学的黄金时间,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但如果让学生陶醉在游戏本身的趣味中,又要花费不少操作时间,就事半功倍了。因此,要突出数学的有趣,可以从学习素材的选取、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花工夫,融新知的教学于活动之中。问题二:动手操作的活动是否越多越好?案例:有一次听课,教师让学生通过摆圆片计算出23-7=16,但却不告诉学生“把23拆成10和13,是因为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借1,结果学生离开圆片就不会做。分析与对策:动手操作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交流。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活动,提供学生理解数学的材料是教学中第一步,让学生“看到”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将外部的动作化为头脑中的表象,进而内化为思考模式,才是教学真正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的反思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经常问“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根据什么理由猜)的?”让学生把他们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而不是问“你知道吗?”“对不对?”问题三:课堂上的提问学生都能马上回答是否说明教学效果好?案例:有一次,听一位教师上“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加两位数,教师习惯每写一个数字都问学生,“这里该写什么”,“3+5就等于几?”分析与对策:课堂提问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精心组织的问题,使学生不断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之中,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明确你希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目标。但从上面案例来看,大多问题是简单重复,目标要求和问题是低水平的,学生几乎不加思考就可以张口答出,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供充足的时间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课堂上看,学生兴趣盎然,但检测时发现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学生进行一位数加两位数(比如6+12)时,许多学生却写成了6。+12问题四:意外事件是否是由于备课不充分引起的?案例: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教师启发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因素有关。有的学生说,与半径有关;有的学生说,与直径有关。可是有一个学生说,圆的周长与半径和直径都有关。所以我想把半径与直径加起来,再来研究与周长的关系。教师完全没有想到学生会这样回答,他的教案中没设计到这种情况,当时这位老师只好说,你的想法很独特,不过我们就不在这节课上来研究了。过后,教师反思说,自己备课太不充分了。分析与对策:我们认为发生这样的意外是很正常的,教学有它预成性的一面,但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出现。问题在于我们遇到这样的意外情况时,教师要有应变能力,适当调整自己的教案或进度,既要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从原则上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的活动,而教师的教又服务于学生的学。问题五:数学教科书上的问题都要安排学生有课堂上完成吗?案例:有一次,听一个教师讲统计课中方块图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的思路是从象形统计图过渡到方块图,教师从过去孩子们已经熟悉的象形统计图引入,然后形象地把象形统计图中的象形图案揭掉,然后问学生这样你能读懂图中的信息吗?孩子们经过思考和讨论,发现这样也能看懂图中的信息,因为虽然统计图中象形图案没有了,但统计图的横线下每个项目的图案还保留在那里,从而表明了每个项目的内容。这时教师便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方块统计图”并引导孩子们进一步对比方块统计图和象形统计图,一样直观明了,但后者更容易制作,更节省时间。听到这里,观课的老师都很欣赏这位教师精心而直观的设计,让孩子们在过去的知识经验上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的知识的学习。可是,做练习时,教师又安排学生做象形统计图的练习。从象形统计图(具体)到条形统计图(抽象),方块图是抽象表示法的第一步,它起到一个中间的桥梁作用。教师既然已经引导学生跨出了抽象的第一步,为什么又回到原地地练习呢?教师说,这是学校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科书的全部练习。分析与对策:学校对教学情况不熟悉,教师既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可以合理地安排练习时间。问题六:带有速度要求的竞争机制能否提高练习的效率?案例:有一位老师上“两位数的乘法”,第一节是新授,第二节是巩固练习。教师在一张大纸上画了4棵树,树上有许多“桃子”,每个桃子里写着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摘桃子比赛。如果有学生不会做,同组的同学就把写有答案的纸条递给他。到下课的时候,胜负分出来了,胜利的小组欢呼雀跃,失败的小组沮丧叹息。分析与对策:不少老师为了让数学练习变得不那么枯燥无味,常常引入一些竞争机制,这些竞争以小组为单位,以计算速度的快慢为胜负标准。在竞争中,学生可能会由于竞争带来的紧张而忘记了练习的枯燥和乏味,但同时它无形中给学生的心理上带来了紧张和压力,甚至挫折感。这种竞争,学生为了片面追求快,常常不问过程,只求速度和答案,当同组的同学告许他该怎么做时,他便不假思索地照着去做,完全不去问为什么,因为现在也没有时间去问为什么。而以快慢为标准的竞争总是能分出谁胜谁负,某个学生一节课输了不要紧,两节课、三节课都是以失败而结束,他对数学的情感就可想而知了。研究表明,看到数学教师就害怕,这和我们过分强调速度,强调胜负、名次是有很大关系的。数学课必然会涉及做一些练习,有时候这样的练习也是艰苦的,需要集中注意力和花费脑力的,不难想象有些学生会不愿意为此付出努力,作为教师平时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同时也可以适当利用成就动机来维持他们练习的持久性。比如,及时地给予鼓励(在他们的作业本上打上“∨”),全部做正确的同学安排他们到黑板上展示,小组成员都正确的同学可以发给他们组一颗红星等等,如果全班都做正确了,就表扬全班。当然,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分两方面:一方面,要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努力行为能够坚持下去,直到成功;另一方面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引导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不够,并及时给予耐心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