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一、课堂提问的含义和功能课堂提问的功能一位名师打过这样的比方: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做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中的一块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灵的浪花。可见,教师合理而巧妙的提问能够有效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为他们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增长了智慧,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其主要功能如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二)促进学生学习(三)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四)培养能力(五)反馈教学信息(六)管理课堂教学二、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教师提问现状调查与分析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思路能否顺利地实施,课堂提问是一个关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才有创新。”(二)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里头,教师在提问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1)提问过于频繁。由表可知,小学数学各年级平均每节课提问数为37.8个,也就是说,大约每分钟就有一个左右的问题。其中一年级最多,每节课平均43.5个;六年级最少,平均31个。一堂课,一共才40分钟,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哪有时间进行思考!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略)】(2)问题过于空泛,指向不清晰。提问的这个问题过于的空泛,指向不清晰,就是有时候问的这个问题太空了,学生不明白、不会回答,因为他不知道老师问的到底是什么,或者是说他不太容易一下就想起来怎么回答,比如说老师经常问,为什么?有的老师一堂课可能会问很多个为什么,这个地方为什么,那个地方为什么,咱们说关注为什么,关注问题背后的道理是很重要的,可是我们说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得用简简单单的为什么直接来提问。有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些材料,有的时候可以结合着孩子的问题,具体来问,所以问题的指向应该是很清晰的。【案例:《1亿有多大》教学片断】(3)提问目标不明。有时提的问题太宽泛,教师又缺乏一定的机智,不能巧妙地引导,导致教学时间的浪费。【(略)】(4)提问抓不住重难点。有时纠缠枝节,该问的不问。2如五年级学习《找规律》,【(略)】(5)提问只针对少量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有的老师提问的时候只针对少量学生,多数学生冷场。只提部分优秀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公开课上,这一现象更突出。【案例】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时,在复习铺垫时,出了一道竖式计算题756+283=”,【(略)】(6)提问只求标准答案,对学生的想法一时不好处理。有的老师提问的时候,只求标准答案,比如说关于圆的问题,老师特别想让孩子说出来“一中同长”【到定点(圆心)的距离等于定长(半径)】,有的孩子他就不想说这个,他说圆心和半径,其实圆心和半径不就是定点、定长吗?不就是一中同长吗,那么多的表述的方法,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我们有的老师只要是答案不一样,就不理了,让他坐下了,其实我们老师更好的做法可以鼓励孩子,让孩子的问题更好的对接到标准答案。这时候,这些孩子他就得到更好的发展,他起码觉得,这个答案是我们自己探索出来的。(7)跳转问题很快,不能跟随或有效引领学生的思路。有的老师跳转问题很快,老师问的这一个问题,学生正在思考,其中有一个学生回答了,回答之后那么多孩子还没明白,这时候老师很快把问题转向了下一个步骤。那么多孩子还没明白呢,老师有时候需要一些重复,在老师重复的时候,很多孩子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8.提问语言不严密有时用词不当,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如二年级教学《可能性》,学生玩转盘游戏前,教师这样问:“指针到底停哪儿呢?”“到底”一词,表示结果是确定的,而转转盘前,学生只能预测它可能停哪儿?有时问题模糊,容易有歧义。如教师指着一道除法算式40÷5=8,问:40是个什么数?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训练思维能力,使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得不到体现,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所以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让学生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的矛盾,形成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因此,(二)课堂提问应采取的应对策略1、教学生提问题,教师要先会提问题。教师提问的方向是为了把学生引向深入的思考。比如说一堂课,一开始通过教师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数学课堂里面,先让学生入课,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把学生引向深入的思考,去思考关键的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在课后的时候,让学生有一个概括提升,这些都是通过老师的提问而达到的。比如:一位教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探索周期现象中的规律》一课,深为该教师的课堂提问折服,现摘录部分如下:(正面)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抛出两个典型问题,却有效地激发出学生无穷的想法,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3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课堂设问每位教师都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二、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不缺少“好问”的教师,但缺少“问好”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精心进行问题的设计,用问题推进课堂的进程,用问题深入知识的本质,用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在课结束时,不忘问学生一声:还有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首先就是活动之前的提问。1.入课时的提问。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的开头称为“导入新课”,课堂教学的导入虽仅几句话,仅占几分钟,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负有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而新课导入常常以设计问题作为主要形式之一,精心设计的导入提问,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并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从而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否则,影响教学效果。【案例一: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案例二:教学四年级“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案例三: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因此,入课时的提问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解学生而问。活动之前的提问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比如这样的一堂课,【视频:吴正宪:估算】就是像吴正宪老师教学估算的时候,一方面要让学生入课,还有一个方面呢,是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因为对那个班的学生不是非常熟悉,这时候问学生对于估算你们都想了解些什么呀?学生就说了,我特别想知道估算到底有什么用?然后估算什么时候要估?什么时候要算?估算这个名怎么出来的?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抛出来,然后老师在这时候就是也抓住了学生的情况,也调研了学生,而且让学生很好的入课。(2)将学生的兴致引入课堂。有的老师把学生的兴致引入课堂的时候,结合孩子很熟悉的很多事件,事物,设计有一定趣味性和悬念的问题,能够吊起小学生的“胃口”,使之处于“愤”“悱”状态。2.数学活动之中的提问。老师的提问有很多学问在数学活动之中。(1)问题具体些,结合学生的做法走向重要之处。老师提问要具体一些,而且要结合着学生的做法,走向重要之处。(2)问题具有挑战性,引领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概括案例2:【视频:赵震《生活中的负数》】赵震老师给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去描述,足球队赢了几个球,输了几个球,然后经营的时候赚了多少钱,赔了多少钱,让孩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表示,然后孩子给出了结果,第一种是文字表示,第二种方法是用笑脸图、哭脸图来表示,这时候赵震老师问了一个重要的4问题,就是你的符号你明白,我的符号我明白,你不是画笑脸吗,你不是画哭脸了吗,你们用文字表示的,你们这些表示方法都挺好的,可是数学语言是要交流的,怎么办呀?你们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呀?你们刚才的结果挺好的,你们再继续思考,你们有什么新招?学生这时候说要统一,然后最后确定出来统一的方式,就是用正负数来表示,也是结合着孩子的具体问题来问,而且指向重要的目的,要统一,要交流。(3)问题指向背后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做到单向发问诚然不够,应该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数学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3.活动将结束时的提问活动快要结束时候的提问,给学生概括提升的机会。课堂提问的误区: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因而为广大教师所提倡和运用。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仍有相当多的教师在实践中陷入课堂提问的种种误区,以至于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里提出几个案例我们共同分析一下,以便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实践。1、情境创设牵强附会【案例:《乘法的初步认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情境的兴趣指向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情景。[案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1、出示图片:[案例2]《圆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2.“生活味”的刻意追求.淡化了“数学味”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因此,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课堂里,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链接。但是,有的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的本末似乎有些倒置,“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数学味”。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追求数学学习的生活味.而忘却了“数学高于生活”.淡化了数学学习应有的“数学味”如一教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开始便出示了一个十分漂亮的F1ash课件的情景图——“快乐的大森林”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略)】至此,学生不断有新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不断有新的发现。5而教师也很着急,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仍不断有新的发现.但依旧停留在“看图说话”上,似乎,他们不知道现在在上数学课。表面上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宽松而活跃。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做到注重体验感悟,注重求异创新,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学生对知识体验感受更充分,情感体验更丰富。【(略)】事实上是让丰富的生活情境掩盖了数学的信息.精美的课件转移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再加上教师“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的空泛提问.使教学完全背离了本义。倘若教师在上课之前对学生学习进行过充分的预设.思考应对的措施.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教学过程中就能拨乱反正.就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又如:《找规律》---------生活味>数学味如:一位老师上三年级《找规律》一课,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搭配的价值,在生活中寻找搭配的规律,进行了如下的组织:【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展开:周三的菜谱】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数学。但是在听课中发现,学生为了在纸上写出这些菜名,老师为了把学生的搭配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在教学时完全可以用符号来替代菜名);整堂课黑板上写满了菜名,大家说的也全是菜名,而且当学生汇报时,很容易把荤菜和素菜搞混淆,学生看到或听到这些菜名时都先要想一想是荤菜还是素菜,更不用说学生看到这些美味所引起的条件反射了。尽管学生在选择搭配时显示出了灵性和活力,课堂的学习氛围也洋溢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