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的阶段报告研究单位:大竹县竹阳镇大众街小学主研:冷劲松、彭光金、何云森、李莉、王章芬、李加林、林静一、管理有序,稳步推进我们校申报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于2013年5月立项。研究目标为:通过研究,建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形成校园和谐高效的育人环境。培养具有指导技巧的新型教师队伍,在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寻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经验和管理机制,优化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与办学效益大幅度提高。概念界定:1.自主: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但这种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否则要偏离教学方向或目标。2.合作:即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即有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3.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有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的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2二、课题问题的提出1、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都在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问题,同时学会合作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同心声。基础教育肩负着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跨历史性的里程碑意义。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能够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许多教师仍然按照经验形成自身的教学方法,很少考虑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来适应学生,学生在学习上几乎完全“依赖课堂、依赖教师、依赖书本及标准答案、依赖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自然会残缺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为了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人才,学校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为今后持续不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核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学生本位教育。教学改革的真实意义:“即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因此,我们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改革方向。众所周知,现代教育培养的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在教学中我们们发现,许多教师以讲授结合提问、讨论、练习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虽然改变了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但在阅读教学3中普遍存在着的还是“问答式”,在热闹的问答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接受多于发现,被动优于主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的火花更是无法迸发,教师仍旧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传授者。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和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们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但是,如果自主、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流于形式,这种自主合作学习将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为了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在我校实验班级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4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选用合作、探究方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能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三是尽可能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1、注重自主性: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为接受学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已由原来的单一的教师或教材转向多个方面。因此,要求学生对所接触的知识进行选择和整和。在本课题中,教师应该引导消极、被动、无条件的接受为积极、主动有选择的接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自主地位。2、注重合作性:合作学习是《新大纲》所提倡的一种学习形式,《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教师应设计安排互动,尤其应针对课文的重、难点给予点拨5引导。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促进语文整体素质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决定在所带年级学生中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验。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1、教师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自觉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与学生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给他们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应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积极尝试小组学习的途径,应精心组织探究性学习,合理安排探究内容,给予充分探究空间,在探究过程中落实语文实践,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2、学生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学生过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动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及求知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五、课题研究的内容1、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6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2、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的环境中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适应自己程度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3、自读自悟。遇到疑难,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探究,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助、个性主动”的信息流多向交互传递,并将所学方法转化为能力与习惯。六、课题的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们以行动研究为主,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然后在反思中改进,循环反复,以此实现研究的目标。同时辅之于经验总结,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从而保证了课题开展的实效性。2、调查法:形式有问卷式、访谈式,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们对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兴趣、学习兴趣的调查。3、座谈讨论法:提供观摩课等形式进行研究,以理论探讨辅助课题研究。七、课题实施步骤及进度安排在课题扎实有效地开展的一年半以来,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的成果,现就课题进展情况作如下汇报:2013年4月——2013年6月:预研究和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阶段。主要工作包括了解在小学语文课中开展课堂有效性研究的历史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作一些调查研究,建立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等。72013年9月——2014年1月:初步探索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实验教师拟订各自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前检测和开展初步实验工作。2014年3月——2014年6月:实验老师撰写课题研究的阶段性小结,寻找问题进行整改补救。2014年9月——2014年12月:深入探索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如实验教师的培训、观摩研讨课、论文和优质课竞赛和其他的研究交流活动等。本阶段定期进行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小结,以及资料收集和阶段成果总结工作。八、课题实施基本策略。(一)对学生进行实验前测:实验前问卷调查结果:其中:A、学习语文有兴趣;B、自主识字量大;C、课外喜欢背诵积累古诗词;D、喜欢读课外书并能从中获得所占比例班级ABCDEF实验班83%78%63%78%80%85%对照班78%70%75%81%83%89%8乐趣,E、有信心掌握所学知识,学习起来轻松、愉快;F、待人接物有礼节;具有合作意识,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实验班语文摸底成绩比较:班级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实验班8588%96%对照班8692%95%实验前各项学习能力的比较:平均得分班级听话13分记忆14分朗读12分说话13分理解12分表达14分思考10分想象12分实验班1112121110979对照班9121181212710(二)在摸排调查,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制定方案,在实验班实施相应的操作策略。1、加强自主性学习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注重课前预习,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9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李莉老师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学生提出“文中的老教授为什么要谎称自己耳聋?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称她为“唯一”的听众呢?”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2)注重明确目标,创设自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王章芬老师教学《穷人》,教师在上课之时兴奋地说:“昨天大家预习了《穷人》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10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争着举手。学生提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目标:“桑娜的品质可贵,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得特别精彩”等等,师相机说:“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同学们即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显然,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3)注重学生质疑,进行“问题教学”,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A、质疑—促进主动发展的启动器小学生具有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阅读时,学生一定会有各种疑难出现,在不同的阅读阶段引导他们把疑难主动提出,顺应他们的心理特点,会激起他们更浓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理解的深入。儿童特别关注自己及其同伴提出的问题,在质疑和听取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思维被一次又11一次地启动、激活,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到阅读情境中去,主动性在这时里得到充分的发挥。B、思疑—促进主动发展的内动力阅读教学中的思疑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己质疑问难的内容来安排设计,这样更能调动他们思疑的积极性。学生读书中的问题得到老师的关注,自然会产生深入思考的内驱力。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学习心理规律,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提高自能阅读能力。根据学生的提问来指导阅读,教师要灵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