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起始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起始课?(上)“北京人”是2011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一个知识点,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第一课,如何让“中国早期人类——北京人”这一主角闪亮登场,使教学设计高立意、却使教学实施低起点?教学设计既能体现历史课程目标,教学实施却能高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一教学设计如何高立意?这里的“高立意”是指基于历史课程目标的立意,具体包括四大对接:北京人本身的进化(纵向)与历史同期的国内、世界早期人类(横向)对接;使分析北京人化石概括北京人特征(微观)与培养时空观和重证据这一历史意识(宏观)对接,使远古历史与现代生活对接,使“北京人”这一地方课程的内容与历史国家课程对接。北京二中分校的郝志红老师,通过《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一课,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成功的解答。1.采用点-线的呈现方式,尽量做到“点”明、“线”突“点——线”结合是2011初中历史课标编排课程内容的核心思路。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构成线,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所学既要点明晰,又线索清楚。“点明”“线突”:“北京人”为需“明”之“点”,“人类进化过程”为需“突”之“线”。通过学习“北京人特征”这个“点”,了解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体貌特征、生活和生产状况;透过北京人进化这一典型,突出人类进化过程这条“线”。2.尽量做到纵向与横向、微观与宏观、地方课程资源与国家课程资源的统一(1)纵向与横向的统一“纵向”:是指北京人的发展脉络。“横向”:是指人类早期在国内、世界的发展状况。纵向与横向的统一,就是将北京人的发展脉络与国内、世界同期的人类发展脉络统一起来,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的背景中,以帮助学生建立宏大的时空观。(2)微观与宏观的统一“微观”:是指北京人这一新知识点和教学难点。“宏观”:包含学科和学生发展这两个维度。从历史学科角度,厘清与本课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文明与文化的区别、研究人类的多学科角度以及历史的内涵;从学生发展角度,通过选题的历史与现实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工作纸的方式尽量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微观与宏观的统一,是指在确立和实现课时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尽量体现历史课程目标;同时达成学科把握和学生发展的有效统一。(3)地方课程资源与国家课程资源的统一“北京人”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北京学生,既属北京地方课程资源又为国家课程的内容。地方课程资源学生相对熟悉、亲切,有助于拉近远古与现实的距离。提倡将地方课程的资源最大化地运用于国家课程的教学中。3.根据高立意设计思路确立教学目标及其教学重难点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起源的代表,掌握北京人的猿人特征,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远古人类遗址示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识别历史地图、进而形成历史时空概念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类考古挖掘的北京人化石、遗物,探究(解释)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初步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分析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北京人的发现过程,感受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初步树立历史学习的证据意识;通过探究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体会远古人类生活的艰辛和生存的智慧,初步认识历史是人类不断进化和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教学重点:探究北京人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探究二教学实施如何低起点?这里的“低起点”是指学生的已有认知准备,包括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是学生的学习起点。要缩短高立意的教学目标与低起点的学生现有水平之间的距离,需要教师搭建“先行组织者”这座桥梁。1.教学过程中的“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的重要教学策略。他特别强调个体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影响,而“先行组织者”是改进认知结构和促进新知识保持的主要手段。“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呈现学习内容之前先呈现一些引导性材料(如表3-2-1),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的整体框架和基本线索,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先行组织者比当前学习任务具有更高层次的抽象性和包摄性,具有“导游图”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表3-2-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先行组织者简表研究问题人类的起源指导思想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历史是人类不断进化和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研究方法时空法+证据法研究对象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研究角度通过分析化石和遗物,概括体质特征、环境特征和工具特征研究结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证实了猿人阶段的存在,为19世纪提出的“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理论假设提供了实物证据,解决了一直困扰科学界的问题。2.依据“先行组织者”构建课堂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呈现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直接导入: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历史。通常的“历史”是指人类发展的历史。学历史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类从哪里来?明确关于人类起源(呈现研究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由主观想象到科学论证的过程,而科学论证的证据(呈现研究方法-证据法)来自于考古发现及其研究。为后续学生借助考古发现,探究北京人的生活埋下伏笔。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了解目前世界和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诞生在何时?何地?以及早期人类在地域上分布的特点,帮助学生在宏观上形成时间和空间概念(呈现研究方法——时空法),为进一步从微观上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打通时空障碍。考古学家在我国境内首先发现的却是北京人的化石。以北京人为例,来了解一下远古人类的生活情况。由此引入新课的学习。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起始课?(中)《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课题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任课教师郝志红授课学校北京二中分校授课年级初一课标要求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起源的代表,掌握北京人的猿人特征,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远古人类遗址示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识别历史地图、进而形成历史时空概念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类考古挖掘的北京人化石、遗物,探究(解释)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初步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分析方法。情感态度价值通过了解北京人的发现过程,感受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初步树立历观史学习的证据意识。通过探究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体会远古人类生活的艰辛和生存的智慧,初步认识历史是人类不断进化和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教学重点探究北京人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教学方法谈话法、史料研习法等媒体资料多媒体课件、探究北京人的特征工作纸教学过程环节学习主题师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导入人类从哪里来?●教师提问:人类从哪里来?▲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各抒己见●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并明确概念关于人类起源说法的图示明确中学历史课程主要研究的是人类发展的历史。新课学习一、最早的人类▲学生观察世界古人类分布略图,思考并回答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大洲吗?●教师PPT呈现:目前世界已知最早人类诞生的时间和地点及考古史料▲学生观察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思考并回答: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分布有何特点?●教师PPT呈现:目前我国已知最早人类诞生的时间和地点及考古史料1.世界古人类分布略图2.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帮助学生在宏观上形成时间和空间概念,为进一步从微观上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打通时空障碍。过渡:考古学家在我国境内首先发现的却是北京人的化石。出示标题: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二、考古发掘北京人●教师按时序梳理北京人被发现的历程。▲学生聆听,了解北京人由发现到命名,从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到连续发现三个成年北京猿人的头骨化石的历程,以及北京猿人头骨化石神秘失踪的史实。1.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图片2.考古工作者照片3.北京人头骨化石模型抓住学生好奇、求知心理,先介绍专业考古学家的工作情况,为后续进行模拟探究北京人生活状况做准备。过渡:经过多年的发掘发现了猿人化石203件,大约分属于40多个个体。人类化石中最珍贵的就是头盖骨。我们的研究工作从北京人头盖骨开始。探究一:人类化石——体质特征▲学生根据工作纸和教师提供的北京人化石资料,观察、对比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体貌差异,完成工作纸中的探究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达成共识:北京人保留猿的某些特点,但已具备了人的基本体质特征。1.学生工作纸2.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模型和复原像3.大猩猩、北京人、现代人脑容量比较简表3.北京人背鹿像(复原雕像)1.渗透学法指导:观察物品的方法:顺序-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局部到整体。2.提升观察、对比事物和口头表达问题的能力。过渡:北京人为什么长成这样呢?和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我们不可能回到70-20万年前的周口店,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借助考古其他动物的化石得知。探究二:动物化石——环境特征▲学生根据工作纸提供的考古信息,进行推理、想象当时北京周口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1.大河狸、水牛等水栖或水边生活的动物化石2.猕猴、鹿等动物化石3.洞熊、猎狗等穴居动物化石4.肿骨鹿、羚1.学生工作纸2.肿骨鹿角、下颌骨化石3.肿骨鹿(复原图)借助考古挖掘的动物化石,推测当时北京周口店地区的自然环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其它学科知识,认识历史羊、马等动物化石●教师组织学生研讨,达成共识:资源丰富:有山、有水、有森林、有草原、有多种动物。适合人类生存。问题的能力。过渡:当时北京人觅食肉食的能力低下,并没有足够的肉吃,更多的时候以植物的果实、根、茎、叶等果腹,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在北京人居住的山洞里,考古工作者还发现有5个灰烬层,这些灰烬层引发了老师很多问题,希望同学们帮忙解答。探究三:灰烬遗物——工具特征●教师配合PPT中考古遗物,依次呈现问题:1.灰烬层的发现,说明了什么?2.灰烬层发现地点,说明了什么?3.灰烬层的规模,说明了什么?4.灰烬层中动物的烧骨,说明了什么?5.北京人能用火来做什么呢?6.火的使用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学生根据个人认知,解答教师的问题,并简要记述在工作纸上。●师生达成共识:人和自然界之间产生互动,人由害怕到认识、利用自然火。火的利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1.学生工作纸2.灰烬层遗物3.动物烧骨化石由六个由浅入深的小问题串,引导学生认识到火的使用,对人类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由关注表面现象到关注事物实质的意识。过渡: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除了发现用火的遗物之外,发现最多的遗物是什么呢?探究四:石器遗物——工具特征●教师组织学生思考:1.这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普通石头吗?2.是工具?何以见得,证据呢?3.有加工的痕迹,怎么加工制作呢?请你模拟一下。▲同桌交流、模拟北京人制造工具的方法。●教师制作石器工具方法示意图,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合理想象、推测石器工具的功能,并完成工作纸中的内容。●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达成共识: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他们从利用自然物到改造自然物的形状,为己所用,体现了人类的进步。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最主要区别之一。1.学生工作纸2.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工具遗物3.北京人制作石器工具方法示意图采取模拟制造工具的形式,一方面,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由石器工具的外在形状,探究工具的内在功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历史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感悟古人的聪明智慧,认识到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过渡:我们的研究工作告一个段落。借助于两方面的考古资料——化石、遗物。知道了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环境特点和所使用的工具。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将得出了初步结论呈现出来,还可用其它形式呈现。阶段小结:研究报告呈现方式举例●教师介绍法国考古学家步日耶,根据北京人考古挖掘资料绘制的一幅5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学生观察、思考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学法指导:1.做事要善始善终2.表达问题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过渡:在我国境内发现了那么多的远古人类,为什么我们偏偏只介绍北京人呢?四、北京人发现的意义▲学生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在教师PPT提示下,用关键词进行归纳:1.早——发掘时间2.多——种类多、数量多●教师引领学生提升认识:由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