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第一章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3.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4.土地的资源特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区域差异性、位置固定性、时间变化性、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6.土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表现为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7.土地的资产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个体异质性、使用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与价值的二重性、土地流通的二重性。8.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9.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10.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11.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12.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1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15.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补充: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2.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和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3.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以及当前或者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很显然,目前沙漠、戈壁、高山、冰川等暂不能归为土地资源的内容。4.土地具有自然和经济的两重属性。5.土地生产力的概念: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16.6.土地的资产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个体异质性、使用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与价值的二重性、土地流通的二重性。(增加为论述题,参照书本、展开论述)7.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第二章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风。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10.地貌类型按地貌形态可粗略分为平原、丘岭、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11.平原可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滨海平原等。12.我国著名的冲积平原有:松嫩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滨海平原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现代三角洲等。13.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14.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等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概念)15.一般而言,农作物最佳的耕层厚度为>20~25cm。对多数多年生作物而言,最佳的土层厚度一般为>100cm,临界厚度一般为>50cm。16.通常认为壤土是农业生产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类型。17.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弱酸性至弱碱性。18.土壤的综合性状通常用土壤肥力、土壤的水分状况、土壤的适宜性来评价。19.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开放性、动态性、自我调节性、演化性。20.植被是一定区域植物区落的总称,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21.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表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环境;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参考书本、展开论述)22.土地的所有制和使用制度是土地资源最重要的社会属性。补充:1.评价某一区域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来表示。2.光照长度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到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3.与土地利用机器生产潜力关系较为密切的热量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等。4.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指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5.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为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6.海拔高度对土地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7.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形态类型的最重要指标。8.地面坡度对土地特征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9.我国著名的湖积平原由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白洋淀、微山湖等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水产品生产基地。10.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土壤和地下水而产生的。11.地表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12.土壤母质可分为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风积物、海积物。13.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是对土壤因素的评价。14.土壤剖面的发生层一般分为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15.土壤的酸碱度一般以PH=7为中性,是作物生长的良好土壤环境条件。16.生态系统按生态环境的差异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按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同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17.植被是指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概念)18.植被对于土地利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生态调节功能等方面。19.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技术因素(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20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即国家所有制和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制。21.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22.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第三章1.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2.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则。3.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为:纬向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4.纬向地带性分布是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角度不同引起不同纬度的热量差异而造成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是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而造成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是由于海拔高度不同而造成的。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补充:1.土地类型的定义;土地资源类型的定义。2.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分类,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3.土地类型划分的目的体现在3个方面:土地类型的划分是土地类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土地类型调查和制图的重要基础;通过土地类型的划分可以揭示土地类型的发生、发展和各种土地类型组合的区域性差异,从而为分析土地类型的自然类型、土地类型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提供依据;土地类型的划分可为土地评价、土地利用以及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4.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二是土地类型的非地带性或区域土地类型分布规律。5.园地包括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可可园、咖啡园等。第四章1.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2.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为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3.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质量状况;完成系列调查成果图;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进行土地利用分区。4.土地资源质量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多面性。农业用地的质量包括生产潜力、适宜性和利用效益三个方面。5.土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查包括气候调查、地型地貌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调查、植被调查。(参考书本、展开论述)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肥力特性。7.土地类型调查的目的: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为土地评价服务;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为土地资源科学研究服务。(参考书本、展开论述)8.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可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补充:1.土地资源调查是利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概念)2.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3.气候调查包括气温和降水的调查。气温是表示某一区域热量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决定农作物布局的最主要条件之一。4.地形地貌调查包括地貌类型、海拔、坡度和坡向的调查。5.水资源调查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利设施和水旱渍害状况的调查。6.土壤调查包括土壤质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侵蚀和土壤的障碍因素的调查。7.社会经济条件调查包括交通状况和区位、人口和劳动力、农业技术条件和水电能源等公共设施的调查。8.土地资源调查的准备工作包括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用品准备。土地资源调查需要准备的资料有地形图、航片、卫片和其他资料的收集。9.内业工作的步骤:转绘工作、量算面积、编图与图面整饰、成果整理。第五章1.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质量鉴定的过程。2.土地评价的作用: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为土地交易服务;为土地税收服务;为土地管理服务。(参考书本、展开论述)3.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4.根据评价的方法,土地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5.按土地评价的目标的综合程度,土地评价可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6.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土地评价纲要》中,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级、亚级、单元四级分类制。7.土宜评价除了评定生产力,更加注重评定产品的品质。8.充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的多样性特点,最大可能的发展土宜,对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具有重大意义。9.土地区位是影响城镇土地经济评价最重要的因素。10.城镇土地定级的因素有: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状况、环境状况、人口状况。(参考书本、展开论述)11.城镇土地定级的原则:综合分析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地域分异原则、级差收益原则、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补充:1.土地资源评价又叫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概念)2.土地评价的特点:必须有特定的目的、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