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确,“炼铁的时候加碳就出钢”这句话不太确切,炼铁时,加碳出来的不是钢,是生铁。生铁中含有大量的碳,所以,很硬,很脆。几乎不能直接使用。通常用来再提炼。2.炼钢的时候,就是把生铁拿来再炼,把里边的碳的成分减少。叫做脱碳。炼成的钢因为剩余的碳的成分多少不同,而分高碳钢,中碳钢,和低碳钢。3.低碳钢再继续提炼,继续减少含碳量(脱碳),就炼出了所谓的铁,一般称熟铁。4.熟铁再继续提炼,继续减少含碳量,就炼出了纯铁。纯铁在电工计量中有很大的用处。5.一般很少用熟铁再反过来加碳(通常叫做渗碳)来制作钢的,因为,有点儿多此一举了。6.炼铁时用的碳是焦炭,焦炭是将木材或烟煤放于半密闭的金属箱体中隔氧加热,从而烧掉杂质和烟气后,剩下的部分主要成分就是碳,这种碳叫做焦炭,是冶金的主要原料。生铁、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在于含碳量上,含碳量超过2%的铁,叫生铁;含碳量低于0.05%的铁,叫熟铁;含碳量在0.05%-2%当中的铁,称为钢。生铁性能:生铁坚硬、耐磨、铸造性好,但生铁脆,不能锻压。熟铁很软,延展性好,可以拉成丝,容易锻造和焊接.常用来制造铆钉、链条、镰刀等。所以含碳量高会更硬,但是生铁的含碳量不超过4.3%。首先说下问题里提到的渗碳和提高硬度这两事。渗碳就是增加钢铁制品的碳含量,我们现在通常把含碳量0.3—0.6%左右的叫中碳钢,之上到2%左右都是高碳钢,再高就是生铁,之下到0.1%是低碳钢,再下去就熟铁了。钢的含碳量越高就越硬。古代通常都采取表面渗碳,以提高钢铁制品的坚硬度。这种技术,是把工件整好形,放入坩埚等容器中,然后盖上木炭、豆豉、土末,在容器外加热。木炭、豆豉自然都是渗碳用,土末依然是分散剂。这种渗碳技术的好处,是工件得到的渗碳非常均匀且稳定,且碳势很高,效率和效果都相当好。其实这种技术到现代也还在用的,就是所谓的“焖钢法”。另外还有些和日本刀锻造过程中的渗碳技术一样的做法,但用的材料不一样。如明代的《物理小识》里说,要用大酱和硝涂抹工件,然后进行热这问题看着好象很平,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大酱和豆豉的材料是一样的,但硝是含氮的,所以这种渗碳技术就是碳氮共渗技术,大酱和硝是共渗介质——神(hu)奇(you)吧,用木炭豆豉泥浆是一种技术,一换成大酱和硝就成另外一种原理都不同的技术了。还有用油脂、动物角和毛发指甲,以及自然灰也就是碳酸钠(这是很好的是催渗剂)等等一起进行渗碳的。实际上这种技术到现在也还在大量应用,一般用机油和碳黑等材料制成的膏剂对工件进行涂抹,然后进行渗碳处理,叫膏体渗碳。手段之一是固体渗碳,那么之二自然就是液体渗碳了。《吴越春秋》里有记载制造我国古代著名宝剑“干将”的过程。从这个记载里,可以知道干将因为“金铁之精”不能“销”,于是投入毛发和指甲,然后再让人投入大量木炭,最终“金铁之精”溶化而成剑。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液体渗碳技术。在青铜器盛行的年代,出现了一把钢铁剑,当然是毫无疑问的宝剑了,削那个青铜如泥这绝不是传说。但问题在于钢铁器太容易腐蚀了,一不小心就烂成渣。从干将的记载看,我认为中国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到西汉的绝大多数名剑,都因为是钢铁器所以才称雄一时,但也恰恰因为它们是钢铁器,又很快地被时间之河侵蚀因而彻底消亡——这就是为什么干将莫邪纯钧湛卢等等绝代名剑都不见后世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