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伟大的历史家散文家司马迁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一、家庭影响。司马迁在学术思想、事业理想方面受家庭环境和父亲的影响。司马迁的先代,“世序天地”、“世典周史”,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武帝时太史令。“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指(旨)》。“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司马谈的学术思想和批判精神,直接影响到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童年时,“耕牧河山之阳”。学“今文”(汉隶)。到长安后,学“古文”(“籀文”)。“年十岁则诵古文”(《史记·太史公自序》)。向董仲舒学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古文《尚书》。二、漫游交往。先后三次漫游。第一次: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yì峄山);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zhī恭敬)回留之,不能去云。”(《孔子世家》)“余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泪,想见其为人。”(《屈原贾生列传》)漫游归后,“于是迁仕为郎中”(《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二次:“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qióng邛崃)、笮(zé四川汉源)、昆明”(《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随着出征的军队,考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收集资料,后来写成了《西南夷列传》、《货殖列传》,对西南地区的物产、地貌做了详尽的记述。第三次: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行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迁作为皇帝的随从,一路追随武帝到泰山。封禅之后,他又从武帝“帅师巡边”,出长城、登单于台,考察了中国北部、东北部许多地区的情况。为后来写作《秦始皇本纪》、《武帝本纪》、《蒙恬列传》等创造了条件。周霸向他讲述过项羽的传说,公孙秀功向他讲述过荆轲刺秦王的具体情节,朱建之子和他评议过陆贾其人,苏武之父苏建向他介绍卫青不肯招贤荐士的情况。樊哙之孙樊他广向他谈起过汉初几位开国功臣发迹的故事,贾谊之孙贾嘉和司马迁有书信来往,冯唐的儿子冯遂和司马迁是至交。司马迁还亲眼见过名将李广,并和李广之孙李陵同在朝廷任职。三、司马谈临终嘱托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後,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史记·太史公自序》)“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太史公自序》)四、李陵之祸被捕入狱,受宫刑。遇赦出狱后,担任中书令。“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李陵之祸”,加深了司马迁对人生的体验和对现实的认识。“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也更加炽烈激愤。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今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和有名的《报任安书》。第二节《史记》的人物传记一、《史记》的创作目的1、究天人之际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2、通古今之变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3、成一家之言寻求立一家之说,借写这样一部史书来表达他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和社会、政治理想。二、《史记》的体例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太史公自序》)。至于七十列传,则是历史天宇上北斗、二十八宿以外的群星。《史记》:司马迁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时称《太史公书》,东汉后期始称《史记》。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记载了约3000年的历史。全书分为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五个部分,共130篇。三、《史记》的思想内容1、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汉王朝的最高统治集团和最高统治者的丑恶面目进行揭露和讽刺。2、热情地描写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起义反抗。3、记载为正史官书所不肯收的下层人物,并能从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观点出发,分别给他们以一定的评价。4、还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四、《史记》的艺术成就1、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体例;《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2、人物形象的塑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3、强烈的情感色彩;悲慨激扬,有强烈的抒情性。4、高超的语言艺术。五、《史记》刻画人物的手法1、互见法;指《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如《留侯世家》中的“语在项羽事中”、“语在淮阴事中”等。司马迁使用这种方法情况很复杂,有的注明,有的并没有注明。一是为了避免叙述的重复;二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只是消极地避免叙述的重复,而且是积极地运用资料,为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服务。)如项羽,《项羽本纪》主要是热情的歌颂、深切的同情;至于其个人的缺点和军事上政治上的错误则是在《淮阴侯列传》中借韩信之口道出。互见法加强了不同篇章之间的联系,本传中的主导形象为基本内核,他传或赞中的侧面特征为外延。二者的文本空间距离转化为鉴赏者心理认知的不同层面,避免了一体化叙述所能造成的分裂性,取得了历史人物复杂性与统一性和谐共存的美学效果。2、对比;对比犹如一面镜子,使得人物形象在对方的映衬下变得更加清晰生动,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其中自然流淌出来。A.在几个人物传记之间展开的对比。如项羽:“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清代王鸣盛曰:“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则津津不胜其歆美矣。”一个语气极为坦率,可以想见他强悍爽直的性格;一个说得委婉曲折,又正好表现他贪婪多欲的性格。如《李将军列传》:“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卫将军骠骑列传》:“(骠骑将军)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B.一个传记中两个或多个人物对比。如《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婴与田蚡既有魏其侯与武安侯之间的双线对比,又有二人各自得势与失势前后的单线对比,以及他们势起势落背后窦太后与王太后权势较量的隐线对比。再如《张耳陈余列传》“相与为刎颈之交”—“有郤”—陈余死于张耳之手。(太史公曰:)“然张耳、陈馀始居约时,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後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3、生活细节;如《李斯列传》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於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於荀卿曰:“……故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讬於无为,此非士之情也。”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再如《酷吏列传》张汤者,杜人也。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兒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馀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jū审问)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zhé古代一种分裂肢体的刑具)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4、场面描写;为了表现人物,司马迁还通过许多紧张斗争的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紧张的斗争中,表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和弱点,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如《项羽本纪》之“鸿门宴”一节。5、个性化的语言。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如《陈涉世家》:“夥颐(huǒyí)!涉之为王沉沉者。”“夥颐”是陈涉故乡土语,是多的意思,这里用以形容陈涉宫殿陈设的丰富。“沉沉”是形容宫殿广大深邃,又带有惊异的语气,它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质朴性格。如《张丞相列传》: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於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彊,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zèng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yǐ使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