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呼和浩特城市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城市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姓名:郝晓春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人文地理学指导教师:成舜20080605呼和浩特城市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研究作者:郝晓春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焦艳霞浅谈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中城建档案的作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1)城市建设不仅可以代表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也是这座城市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作为一座具有2000年文字记载和4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呼和浩特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建档案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城建档案是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归档保存的文字、图纸、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资料.随着呼和浩特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建档案在呼和浩特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大力开发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为呼和浩特城市建设提供各种服务,已成为城建档案工作者最为关注的课题.2.期刊论文任晓彤规范标牌用字,建设和谐首府——呼和浩特市区标牌用字用语调查-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1)城市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这个城市的语言和谐.标牌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也集中体现了该城市市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与城市文明的程度.近几年来,呼和浩特的城市建设获得长足发展.在建设和谐首府的过程中,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标牌的用语、用字还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规范标牌用字,营造和谐的语言环境,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推进首府城市建设.3.期刊论文张云龙.云文俊.李涛.李霞数字呼和浩特的建设战略-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23)当前我国各地都把数字城市作为推进本地区信息化的重大战略指标.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的呼和浩特应当加快数字城市的建设,为呼和浩特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撑和保障,进而给呼和浩特以至整个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参照国内外数字城市建设的经验并结合呼和浩特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数字呼和浩特建设的框架、建设的切入点以及建设的步骤和方法.4.学位论文马燕琼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2007环境与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两大话题。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只有在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得到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和环境等因子,时空尺度都高度融合的复杂动态开放系统工程。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而且要实现同代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另外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整个社会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我国现在已经有很多城市制定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增长方式落后,城市发展面临许多困难,走生态城市之路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却是最正确的选择。本文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调查,结合呼和浩特城市的实际情况,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对呼和浩特生态城市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理顺了生态城市的发展历程、概述了生态城市的概念,这主要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环境论的角度、生态系统的角度和生态工程的角度进行阐述。生态城市虽然具有城市的一般特征,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它强调城市的生态标准,追求城市系统的和谐和高效。于是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整体性、持续性、区域性等特点。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说法与生态城市容易混淆,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健康城市等。笔者在参考了大量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分析,揭示了以上的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区别和联系,揭露了生态城市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接着对国际国内的生态城市模式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分析。国际的成功案例很多,有美国的波特兰市、丹麦的哥本哈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西班牙的马德里等。在本文中,采用了最有代表性和可比较性较强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成功模式的研究,学习其可借鉴之处,有助于我们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上少走弯路,拓展视野,找到符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国际案例采用了巴西库里蒂巴市和人与环境共生型的生态城市日本。通过对比研究得出宝贵的经验: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基础,群众参与性的高低影响到建设的成败,具体方案的可操作性是关键。国内生态城市模式是以贵阳和威海为例,目的在于找出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建设生态城市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为我国其他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指导意见。根据以上案例可得共性: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生态城市的建设不能片面化。然后进入了文章的实证阶段-对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首先定性的分析了呼和浩特的具体情况,包括地理位置、经济、历史等子系统。回顾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历程:1999年10月,呼和浩特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总体要求,计划在10年之内把呼和浩特建成生态市。同时分析了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城市绿地偏少、居民收入水平低、物价相对较高、消费方式落后,不能适应生态化的需要等。在定性研究完成后,又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呼和浩特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作了定量的研究。生态足迹模型通过测算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费量和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来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这部分是实证研究和数据研究的结合。基于对呼和浩特的实地考察和历年的统计年鉴数据,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得出呼和浩特生态赤字大于生态盈余,表现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比内蒙古平均水平差,与其他地区的城市相比也有差距。第六部分是根据上述的分析结合国内外建设生态城市模型的成功经验以及呼和浩特的具体情况得出呼和浩特生态建设的新模式-森林生态城市。为把呼和浩特建设成为森林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人力和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重点建设以下领域,包括自然生态建设、人文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建设和消费方式的生态化。以上领域的生态化建设对于呼和浩特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很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最后详述了加快呼和浩特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意见,希望对实际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从行政统筹系统保障措施、法律保障措施、经济保障措施和道德观念保障措施以及社会保障措施五方面进行研究。具体措施如下:正确把握生态城市的内涵和实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培养市民的生态意识;重视政府主导作用,搞好事前规划和事后评估;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等。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和第七部分。第三部分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的模式进行了研究。生态城市模式的分类归纳为绿色环保生态城市、人与环境共生型生态城市、循环型生态城市、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目标相同,但实施起来又各有侧重。从案例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并无直接关系。这为我国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改变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发展节能、高效、保护资源的产业提供了理论支持。另外我国很多地区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宝贵经验对于其他地区生态城市的建设有指导意义。第五部分是数据论证。呼和浩特的生态城市建设开展已有几年,但相关文献不多,定量化的研究更是少见。笔者认为定量化是说明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来测量呼和浩特的可持续性。结果说明呼和浩特2004年人均生态赤字为3.106932748平方公顷。人均生态足迹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的3.74倍,呼和浩特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第七部分是全文的政策建议研究,前面的六部分都是为它服务。因为政策措施才具有真正的指导意义。笔者依托行政、社会、经济、法律、观念五大保障系统进行研究,具体措施可操作性很强。5.期刊论文白恒勤.刘尧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随着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要求有一个美丽、洁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本文针对近年呼和浩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一些探讨性的意见,希望对青城的建设有所帮助.6.期刊论文赵秀清.赵莉莉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培植城市文化特色——以呼和浩特成吉思汗大街概念规划为例-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8(3)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气、神,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必须贯穿始终,才能彰显城市特色.本文以成吉思汗大街概念规划为例,通过对城市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挖掘,把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才建设起来的民族文化、建筑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加以保护和发展,并组织到现代城市建设中去,以加强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的特点,弘扬民族文化.7.学位论文孙雪琴城中村改造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以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为例2005社会保障权是宪法和国际人权公约规定的每一个公民都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农民作为共和国公民,理所当然享有社会保障权。建国以来在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下,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遭到人为的限制和剥夺。中国农民几千年来靠家庭保障和自我保障,没有社会养老保险。城市居民退休后可以领取养老金,农民则只有靠自己和儿女养老。“养儿防老”的观念并不是中国农民愚昧落后的表现,而是农民缺乏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实选择。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城中村”改造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过程中最直观的结果,它将是21世纪前20年我国最为显著的社会现象。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在推进城市化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管理成效明显,首府市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首府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按照呼和浩特市的整体规划,二环路以内的城中村将被纳入城市,越来越多的“村”变成“城”的一部分,村民变为非农业户的居民,这意味着原来的村民将面临失地失业的现实,对于世代耕种的村民来说,土地被征,他们将失去相对稳定的基本生活来源,在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时候,这必将引起农民对失去土地的恐慌,造成农民大规模上访,影响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的稳定。因此,解决城中村改造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养老问题,是消除他们未来进入城市后的忧虑,实现呼和浩特市扩大城市规模,顺利完成城中村改造,打造现代化首府城市的必由之路。此篇论文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城中村农民生活现状的调查,以呼和浩特市为例,了解城中村居民社会保障概况,为城中村失地农民建立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解决他们进入城市后未来的养老问题,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和生活能力,借鉴国内其他城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解决失地农民生活问题的经验,参照其他省市的一些做法,提出了安置失地农民的可行性建议。本论文对呼和浩特市特别是玉泉区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模式进行了探索,分析了呼和浩特市城中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为解决这部分人进入城市后的生活问题,构建切实可行的养老保障模式奠定了基础,为加快呼和浩特市首府城市建设步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8.期刊论文韩皓.杨东援.鲍玉贵.周骞.李群峰.杨锦冬呼和浩特市博物馆A形区域交通运行状况改善研究-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1)博物馆A”形区域交通改善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较难处理的五路交叉,同时还受到附近其它诸多设施的影响,其交通改善方案,涉及城市的各个方面.从博物馆区域所处位置出发,交通改善须结合整个路网的改造,采用平交措施来加以解决.改善方案对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将产生深刻的影响.9.期刊论文刘文杰城市空间的文化探索:呼和浩特巨海傲城规划方案-建筑创作2005,(2)建筑地方化与民族化的研究与实践由来已久,西部大开发政策又为其奠定了新的经济基础.以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为例,伴随着规模化居住社区开发的兴起,地方化探索也被提升到了城市建设的高度,而且展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包罗了民俗民风、民族形式以及民族色彩等以蒙元文化为核心的多项内容.10.学位论文赵莉莉呼和浩特城市建筑文化体系研究2006“城市建筑文化体系”(theurbanarchitecture-culturesystem),是指在一定城
本文标题:呼和浩特城市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8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