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考试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第一章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第一节文字与文献载体一、文字(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传承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文献是《易·系辞下》。迄今所知较成熟的最古文字,是清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在汉字演进过程中出现过的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甲骨文和金文因其载体而得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小篆(又名秦篆)。(官方)隶书是秦时源于民间的字体。(民间)隶书真正成为便于书写的符号。东汉中期出现的八分书奠定了汉字的方块形象。自从楷书出现之后,汉字的字体趋于基本稳定。楷书延用至今,在历史上与书籍复制的关系最为密切。书籍编辑出版的基本条件:成熟、系统、简洁、便用、统一、规范的文字体系。(二)少数民族文字的产生与发展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献是现存的公元2世纪写在桦树皮上的佉卢字《法句经》。阿维吾尔族—回鹘文—1938年形成现行文字二、文献载体(一)早期文献载体纸发明以前用以承载文字信息的文献载体主要有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与缣帛等。1甲骨记录卜辞的文字称为“甲骨文”。2青铜器文字最多的一件是西周的毛公鼎,铭文有497字。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金文”或“铜器铭文”,其中钟鼎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3石头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篇石刻文字是东周秦国的石鼓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是“熹平石经”又称“一体石经”。房山石经是中国现存数量最大的文字铭刻。石经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出版物,但已具有出版的意义。东汉蔡邕、李巡在刻经时做的校订经籍文字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编辑工作的成分。4简牍竹、木片,竹片称作“箭”,木片称为“牍”。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在纸张大量生产和使用以前,简牍因其便于取材、制作价格低廉而成为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因而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沿用时间超过千年。从形态和功能看,简牍已具有较完备的书籍22形态,后世的书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因袭了简牍的形制如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书写形式,版面的版框、行款、天头、地脚。此外,书之称“卷”、“册”及许多书业术语,如“杀青”、“尺牍”、“版图”、“书札”、“篇籍”等,无不与简牍相关。5缣帛帛书也有“缯书”、“缣书”、“素书”等称谓。缣帛与简牍同期流行。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完整帛书,是1973年在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帛书最终导致了纸的发明。(二)纸的发明及其影响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已有纸。2蔡伦造纸及其贡献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3纸的推广应用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4造纸术向域外的传播造纸术汉末到越南—4世纪到朝鲜—5世纪到日本—8世纪到阿拉伯取代羊皮纸—12世纪欧洲开始造纸第二节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传播造纸与印刷术是支持古代出版活动发展进步的两大技术。在古代,以纸为载体、通过印刷复制的书籍,是作用最大、效果最好的传播媒介。一、印刷术发明前的复制方式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设置了专门主持抄书的机构—“写书之官”汉代叫佣书—魏晋、南北朝叫经生—唐代叫抄书人在雕版印刷发明之后,抄本书仍长期流通于市,约至南宋末年,才渐为雕版书所替代二、印刷术的先驱技术印章与拓石是印刷术的先驱技术拓石与雕版印刷都是复制技术,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碑刻是阴文、正书、用石板,雕版是阳文、反书、用木板三、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经历了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刷等过程。(一)雕版印刷隋唐迄今存世最早的印刷品是1974年出土的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时间不晚于公元690-699年唐代的印刷出版物,以佛经与佛像为最多,其次是历书、韵书雕版印刷至晚唐已高度成熟,这时期的雕版技术已能很好地表现绘画艺术《九经》成为雕版印刷推广应用的历史转折点五代时期四川成都成为雕版印刷中心五代既促使书籍质量的提高,又使册页装迅速趋于完善并进而完全取代卷轴装,从而为两宋成为雕版出版的黄金时代奠定了基础直到19世纪初西方的铅活字印刷术传入之前,雕版印刷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印刷方式33(二)活字印刷与先将若干文字内容镌刻在一块版上,然后刷版印书的雕版印刷方式不同,活字印刷是先制成单个的字,视需要排版印制。中国古代制作活字的材料有泥、木、铜、锡、陶瓷1泥活字印刷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宋代毕昇发明的,根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毕昇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步骤1用胶泥刻字2烧字3排版4印刷5回收泥活字现在能见到的泥活字印书实物,是清代江苏苏州人李瑶和安徽泾县人翟金生两家用毕昇遗法自造泥活字印刷的书籍,翟金生有《泥版试印初编》等书传世。2木活字印刷木活字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已经在西夏广泛应用元代王祯《造活字印书法》是我国印刷史上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步骤1按韵写字后贴到木板上,刻好2用细齿小锯将木板上的字锯成单个字3将单字修理整齐,使之高低大小一致4造轮盘贮字5捡字排版6印刷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出现了用木活字排印的《邸报》,这是我国报纸用活字印刷的开端隋代木活字印书已通行全国3铜活字印刷明代铜活字印刷已很普及,进入了成熟期江苏无锡、常州、苏州一带盛行铜活字印刷,其中以无锡华氏、安氏最有名。华氏印行的书籍有《宋诸臣奏议》,这是我国现存的时间最早的一部铜活字体。清代雍正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铜活字印刷。4古代活字印刷的普及规模活字印刷在中国古代出版业中,并未取代雕版印刷成为主流出版技术。究其原因,是雕版在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后,仍可以继续进行刷印,且重印较为容易;而古代的活字印刷技术无法解决重印问题,每一次重印,都必须费工重排,在一次印数较少的情况下,反而不如雕版经济,只有印刷那些卷帙浩繁的图书或印数确定的家谱等文献时,活字印刷才能体现出它在经济上的优势。(三)套版印刷套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印刷进入彩色时代。套版印刷在明代后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套版印刷流行的原因1社会经济文化繁荣2雕版印刷技术发展3盛行批点古书风气明代使用套版印刷术刻印书籍最有名的是闵齐伋和凌濛初。徽州的版画艺术。四、中国印刷术向域外的传播雕版印刷传播8世纪朝鲜、日本、越南及东亚南亚,不晚于1350年到阿拉伯14世纪末到欧洲。德国人约翰·谷登堡在1445年发明铅活字印刷,比中国44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晚了约四百年。约翰·谷登堡还发明了木制印刷机。第三节古代图书的生产一、古代的图书结绳记事、象形壁画、甲骨文、金文是图书正式出现前的先驱形式正式的图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一定符号所表达的内容,二是有一定形式的专用载体,三是有传播各种知识的作用。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先秦时代出现的简书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形态。先秦已正式建立了主管和领导图书事业的机构和职官,孔子等人已开始进行图书的分类工作。两汉之际简书是图书的主要形态,缣帛是辅行的书写材料,纸的发明与造纸技术的改进为图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成了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一次飞跃。汉代从立国之日起就动用国家力量收集图书,使图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集合。刘向父子在国家大量藏书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校书活动,历经二十余年完成了我国综合目录的开创性著作—《别录》与《七略》。班固将《七略》改编成《艺文志》列入《汉书》,开两千年来史志目录之先河。魏晋南北朝时期,帛和纸逐渐代替简书成为主要的书籍形态,此时收集到的图书数量与汉代相比,增长了许多倍。这一时期在图书整理编目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第一步类书《皇览》就是在那时纂集而成的。隋唐之际由于纸和雕版印刷的普遍使用,图书逐渐由抄本向刊本印刷过度,这是图书的第二次大集合专设的图书机构和职官至此已经成熟自宋以来,在雕版印刷基础上发明的活字印刷促成了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二次飞跃。宋代典藏图书主要有国家、私人、书院三大系统,印本逐渐代替了抄本宋代除了官修目录外,私人藏书家编目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郑樵的《校讎略》开创了目录学研究的先河。明代的套版多色印刷使图书日益精美,这是继套版、活字印刷之后中国图书产生的第三次飞跃。从明代起,图书的装帧也逐渐改用线装。清代纂修《四库全书》,促使中国图书进行了历史上第三次大集合。明清两代在大型类书、丛书方面的成就超越前朝,《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成为我国古代图书事业全盛阶段的重要标志。二、古代的刻书业我国古代图书的生产方式:1官刻2私刻3坊刻4寺院刻书(一)官刻《九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刻本《九经》的刊刻开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着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宋、明两代都是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明代国子监分为南京、北京两监,南监多在前人遗留下来的宋、元两代版片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修补、刷印图书,以“十七史”最为著名。北监则以翻刻南监本为主,如《十三经注疏》。元代秘书监的兴文署刻本最为著名。清代55的武英殿刻书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兴盛一时。武英殿设立了书作与刷印作两个作坊,书作职在界划、托裱等,刷印作职在写样、刊刻、折配、装订等。官刻本书籍的特点:1字大行疏2开本阔大3纸墨精良4装潢铺陈在内容取向上,官刻多以正经正史为主,强调教化功能。两宋时期的监本,底本优良。(二)私刻私刻的出版主体多是士人学者,他们的刻书多是崇尚学问、推广文化、传播知识而非赢利。因士人学者或亲自校勘,或延聘专家代劳,所以校刻精审,质量较高。私人私宅刻书,唐五代时已发其端宋元时期私宅刻书相当普遍。明清时期,全国私刻大盛,刻书数量已超官刻私家刻书中,大部头丛书的刻印饶具特色,丛书始于宋。(三)坊刻坊刻的出版主体是书商。唐代坊刻已经相当普遍,坊刻图书中佛经最多。宋孝宗淳熙初,临安书坊印行的《圣宋文海》,多达120卷,表明当时的书坊已开始刊印大部头图书。南宋时期,我国已形成三大坊刻中心—两浙坊刻(主要集中在杭州和金华)、福建坊刻(主要集中在建阳)、蜀中坊刻(主要集中在成都和眉山)。元代的坊刻主要集中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建阳元代书坊刻印医书开始增多明初由于取消了书籍税,不少老字号书坊得以发展并长期延续。余象斗的三台馆和双峰堂为最著名。清代的坊刻业更为兴盛,坊刻数量甚大。北京、南京、苏州为刻书最多的三个地区。书坊刻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式上多为小字本、巾箱本、互注本、插图本。坊刻本称为“通行本”。中国历史上出版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大多出现在以坊刻为代表的民间出版活动中。坊刻缺点:1粗制滥造2弄虚作假3翻版盛行(四)寺院刻书现存最早的印刷品,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宗教用品。三、古代刻书业的编辑工作最初的编辑工作主要是校勘。古代刻书业的特点:从事古籍编纂、编辑、编选之类的工作,以官刻、私刻者为多。清代做编辑工作最有名的是顾广圻(清代校勘第一人顾广圻与出版家黄丕烈学界并称“顾黄”。自宋以来出版界流传一本书,题名《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这是一本最早的有关编辑出版业务的工作条例。该书有“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七个条目第四节古代图书的流通一、早期书市汉代书籍作为商品在社会上买卖西汉末年扬雄的《法言·吾子》这是“书肆”一词在文献中的最早记载。二、印刷术发明后图书的流通66唐代中后期起,图书贸易的对象开始由手抄书扩大到印本书图书贸易的主体也由书坊、私家扩大到官府。宋国子监设书库官,负责刻书并售书。明清时期的图书流通特点:首先是图书市场逐渐完善,经营手段逐渐多样化。刻书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批零结合的发行格局及长途、短途结合的发行网络,图书发行的覆盖面日益扩大。由于图书品种数量的大量增多,图书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出版业发展制约因素:1小农经济2地域3交通诸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士人耻于言商。这种观念上的局限,也是中国古代没有产生大书商的原因。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