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张琼霓(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湖南长沙410205)摘要:本文在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必要性;基本思路中国旅游业在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后,已经走出政府主导、创汇导向的超常规发展的初级阶段,正在进入市场主导、广泛参与、科技创新、持续深化的当代旅游发展新阶段。新世纪之初,体制转型、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国际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旅游消费模式的变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一系列因素,都对我国旅游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影响和挑战。如何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是全国旅游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说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正沿着良好、健康的轨道持续快速地向前发展,旅游业已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许多省、区采取扶持措施,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旅游业已明显升温,成为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的战略高地。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趋势,全国旅游高等教育迅速成长,在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促进管理和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旅游高等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历程较短,加之从事旅游高等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从其它专业转行过来的,缺乏行业背景的工作经验和系统学习的机会,因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难免存在着沿袭其它专业传统的现象,与旅游业发展对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面对日益强势的旅游产业,旅游高等教育必须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保障。因此,旅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21世纪是一个呼唤创新与创新人才的时代,中国旅游产业在进一步加快发展过程中,更需要创新人才。一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应对国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决定了旅游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一批既能够驾驭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局面,懂得现代化经营管理,又熟悉世贸规则、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战略眼光的新型[作者简介]张琼霓(1962年-),吉林延吉人,198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联系电话:0731-5600892;138731479252人才;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带来了新的社会经济模式、新的社会生活模式和新的社会消费模式,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旅游产品、新的旅游需求和新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旅游的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到来,尤其是新经济浪潮的席卷,对发展旅游业所需的职业经理人、创新人才、电子商务人才等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是为21世纪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决定人才素质和质量的基础工程。因此,现在许多国家在制订人才培养规划时,都在研究和探索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基础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国际社会通用”的人才。在这样的现实下,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无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无论是应对入世后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还是旅游活业、旅游创业和旅游强业,都需要创新型、开拓型和复合型的高素质旅游人才,这就要求旅游教育要不断创新。因此,实施旅游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和复合型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以及新经济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已成为新世纪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而要实施旅游创新教育,培养旅游创新人才,就必须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改革原来那种只适用于“专才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能够体现“通才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是旅游院校(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目前众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更多注重的是生存因素,考虑发展的因素相对较少。现代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旅游业在快速发展,而我们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却依然如故,更新太慢,这样就形成了先进的科学前沿理论与陈旧的教学内容和体系之间的强烈反差,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老化,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新世纪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许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实际需要、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呆板、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专业师资队伍紧缺、教学设施流于大众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从更深层次的影响来看,则是毕业生的素质不高,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从而择业困难,使学校的声誉受损,甚至危及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要适应新形势,摆脱危机感,增强竞争力,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为了适应新世纪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高质量、适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1、转变观念,确立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旅游专业到底是培养具有深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是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在旅游高等教育界一直存在着分歧,全国大多数旅游院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把培养目标定为“培养旅游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我院的教学计划中,亦如是定位。3实际上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在70年代就出现了基础化、综合化的趋势,高校的培养目标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还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作为目标,就会把学生局限在一个很窄的专业范围内,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教学实践也表明,在专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日益专业化,专业口径也日益局限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这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和高度关联性特点是不相适应的,同时也使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一方面眼高手低,不屑于做基层工作,频繁跳槽,另一方面又缺乏后劲,发展潜力不足。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根据未来旅游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及需求质量、需求类型,参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规定,我们认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应面向21世纪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确立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2、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为了适应新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改革过去旅游管理专业过细、过窄、过于封闭的课程体系,按照整合、优化的思路,打通各专业的基础课,以模块构筑专业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从我国旅游业管理的实际需要看,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旅游开发、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企业管理。鉴于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着力寻求专业内部知识、技能结构最直接的内在联系,设计各种切实可行的“组合课程”,整合专业课程,加强基础课程,加大选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内部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构合理化,保证相关知识的最佳搭配。各类“组合课程”应以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等重点课程为基准,形成以专业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为依托,以能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反映旅游业发展方向的学术讲座为补充,学术性与应用性紧密结合的富于弹性活力的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课程形态,构建能体现“通才教育”的课程体系,注意课程渗透,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多次交叉、反复循环、不断推进”的教学流程,安排整体教学活动,侧重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的运用方法、运用技巧介绍和启发,突出能力的培养。总之,要使学生通过所设置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具备在旅游管理专业任何一个领域中进行深层次开拓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作为本科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其课程体系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要与办学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课程设置中既要注意扩大专业口径,实行专业渗透,加强基础课程,同时又要注意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体现课程体系的专业特征。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强化经济基础理论和管理基础理论的教学,这是关系到学生有无发展后劲的大问题。同时,还要重视实践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学习,着力提高外语、计算机的使用技能和旅游服务技能技巧,强化现代文明及心理素质的训练。基于上述考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从第三学期起,在拉通基础课和通识课的同时,可适当4安排专业基础课,开设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讲座,体验饭店宾馆和景区氛围,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毕业后所要从事工作的特点,提前进入角色。到了第四、五学期,可在强化专业素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同时,利用寒暑假及前后一段时间安排两次学年实习(每次3个月左右),第六学期安排专业实习,布置论文写作任务,第八学期安排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但要注意不能因强化实践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学习,而将本科降低为专科教育甚至职高教育。③就现状而言,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发现、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旅游专业所必需的语言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可开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能力培养且与旅游职业相关的多种选修课,这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④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考虑专业和学科建设的自身规律、师资储备情况等,另一方面也应更多地贴近市场经济的要求,要根据市场变化的需要,考虑教育的随机性因素,灵活设置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设置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又要根据市场的需要而有所取舍、有所变化。3、更新教学内容,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调整课程设置实际上也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基础类课程的改革要以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为原则,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作为重点,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不断的和有效的更新、掌握所需的知识,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专业课的改革要以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为重点,注意内容的取舍、要求深度、各课程的分工和衔接,以及如何通过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加强实践性教学等措施强化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具体而言,各门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高等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并为社会服务的,既要求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传授经典性、能让学生举一反三的内容,同时又要求不断摈弃陈旧过时的内容,更新为现代教学内容。因此各门课程都要实现知识更新,追踪新观念,引进新理论,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更要密切注意旅游业的发展形势,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要重新提炼、精心筛选,把专业课程中符合现代要求、能指导学生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容继承下来,以保持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同时将一些陈旧的理论、过时的内容、相互重复的知识点删除掉,及时增加符合时代要求、反映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的新内容,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②注意教学内容的适用性。所谓适用是指教学内容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能体现先进的旅游管理理论与优秀的旅游管理实践的结合,进而符合我国旅游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目前,我们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课程设置和教材的制约,存在着过浓的学术味,从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市场学到旅游心理学等无一例外。应当承认,这些学科的发展还远未成熟,这些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其母学科的翻版,因而对今后要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学生来说,这些课程显得有点虚,如果能够精心设置和安排一些适用的内容,如在旅游心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