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社会学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生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生物意义的生育力,是关于人类再生产的能力。另一种是社会学上的生育率,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1)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2)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生育模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生育规范的重要性表现为生育规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和才能生育子女和养育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生育的物质设备:生育的物质文化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安全有效的程度。生育意愿(观念):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个方面: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死亡制度是个人与其社会形成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的、社会心理的和符号的网络。具体可用死因结构和死亡率结构来进行表示。预期寿命,是人口统计学上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一个特定人口平均能够存活的年龄。预期寿命的指标是个社会指标,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死亡模式: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具有明显差异的死亡类型。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的居住地的永久性变动。分为:生存型人口迁移、发展型人口迁移人口再生产关注人口是怎样通过世代更替使人口数量和质量得以再生产,使人类得以延续的,表现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一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分为原始型、过渡性、现代型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女性的生存优势:即在生物意义上,同龄女性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同时女性比男性的存活时间有延长的趋势。同期群是指同一年代出生的一群人。同期群的概念把年龄角色、年龄分层和历史环境结合起来了。同期群效应是指一个同期群的人口规模能够建构一个时期。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出生性别比,也叫婴儿性别比,是指某一时期内每100名女婴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比比较低时的状态。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性别的社会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婚姻:是男女依一定的法律、伦理和风俗的规定建立起来的夫妇关系,它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和基础。婚姻制度:社会规定的有关夫妇关系建立的一整套社会规范,任何社会都有特定的婚姻制度。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婚姻的结果,也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家庭制度:是关于家庭的性质、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是整个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一是空间位置:所在地点的地理特征、行政区划、社会特征,二是人口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与人们之间交流的频率。城市化的含义:①动态角度: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②静态角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在城市的比例。③结构的角度: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人口的分布。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技术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部分的改变。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恰好能够最充分地利用本国可获取的资源是的人口,或者当某国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时的人口。承载力概念:每个生态系统都有一个能保持各种种群数量大小的极限,这极限即是承载力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包括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具有价值属性、有限性、可替代性、可转换性、内涵具有可变性家庭计划:也称为家庭生育计划。这是一项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等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和生育间隔的措施。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对生育进行预先的设计,实行人类自身生产的计划化。宏观角度,计划生育的主要内容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变人口结构,使人类自身生产的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微观角度看,是实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和优育,为社会和家庭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口政策是由政府颁布,目的在于影响人口增减、过程、规模,结构或分布的主张和措施。人口质量是人类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个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等三方面。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综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41、优生是消除不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增加有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办法改善人口的群体的遗传素质。优生学:有关优生的科学被称为优生学。它是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改善人的遗传素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研究如何提高人口出生素质,防止出生缺陷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含义)A是一种战略思想,核心是人口可持续发展B强调代际间的关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着眼于下一代C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又要减缓人口增长D强调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的关系E强调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F强调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人口的双重属性(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2)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数量、质量、人均寿命等生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生巨变,即人口具有社会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①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②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信仰等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③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表现为社会的政治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人口迁移的社会功能:①带动地区发展②影响劳动力的合理分布③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人口转变与现代化的关系:人口转变与现代化互为因果;现代化促使生育率下降第一,生育成为有意识抉择的结果。第二,减少生育是一种理性选择,减少生育是有利可图的。第三,社会具备有效的节育技术和各种避孕措施能够完成人们生育的理性选择。生育率的下降又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首先有利于资本积累;其次是缓解了人口与耕地的紧张关系;第三是提高了人均劳动生产率。人口社会学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分析有三个层面:A.人口过程与人口年龄结构之间是互动关系。B.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观、历史观、互动观。C.人口年龄结构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研究人口老龄化的意义:①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发展②福利制度受人口老龄化挑战③社会资源分配和供给面临困难④新的老年贫困人口可能出现⑤人口老龄化可能重塑社会文化、社会秩序和代际关系性别分层的表现形态:(1)在观念领域里,性别的社会差异表现为社会已经建构并不断再生产着一系列的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女性应当从属于男性的两性关系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形成了一整套表达性别差异的象征和符号(2)公共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社会公共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表现为两性社会劳动分工和政治参与、权力关系上的不平等。①社会意识形态把男性划归为公共领域(政治参与)②社会劳动领域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社员的差别)③公共领域的两性社会差异表现为政治参与和权力关系中的差异(3)私人领域性别的社会差异:私人领域性别的社会差异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两性分工。人口和社会分层的关系:A社会分层影响人口的生产、再生产和人口过程:①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口具有不同的社会质量,这差异直接作用于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②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分层状况决定了不同阶层和阶层的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特点③社会分层与人口过程紧密相关④不同社会阶层所具有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人口问题和贫困问题的看法B人口规模、质量和人口再生产对社会分层产生影响:⑤从历史角度看,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层是一个同向增长的过程⑥从微观角度看,家庭通过提高子女的质量,减少生育数量可以改变家庭的社会地位⑦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层有着微妙的关系人口增长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农业社会的进步与人口增长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革命改变了农业社会人口的增长方式,人力资本成为生产力提高的根本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口是生物圈的一部分;人类是食物链的一部分;人口数量的增长受到承载力的限制。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关系:①具有替代关系②是相互促进的双向运动,特别是人口文化素质提高有利于人口数量的减少③互动关系也发生在家庭影响生育率的因素:一、生物因素:首先应注意生物因素是影响生育率的最直接变量,任何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都要通过生物因素起作用。主要有性交、怀孕与分娩。二、社会因素:A生育制度:包括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B经济因素:①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生育模式的最基本因素。②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带有“综合”色彩,它常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契机,通过改变生育观念而影响生育行为,反映了社会变迁。③经济发展水平与生育率之间具有逆相关关系。C政治力量:①有关资源分配或社会平等状况。如:食物和医疗供给状况、人人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提高妇女地位。②政府的作用。③意识形态的作用。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出生婴儿性别比,生育率水平,死亡率,人口迁移等人口过程因素;文化因素通过人们的性别价值观和生育观念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社会经济因素;性别不平等,战争等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状况决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轮廓。②人口分布状况是历史积淀的结果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人口分布④人口过程的方方面面影响人口分布⑤经济和制度因素综合性的影响人口分布⑥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人口分布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通过教育可有效地提高人口质量,并由此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1、婴儿死亡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活产婴儿死亡人数的比2、抚养系数:用百分比表示非劳动适龄人口和劳动适龄人口的比3、婚姻系数:某一时期内每一千名15岁以上人口中结婚事件的发生数。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紧密,生育行为直接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妇女能否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