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_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乌兰察布为例(李国精1集宁师范学院012000)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回归自然旅游日益升温,草原已成为众多旅游者向往的地方。本文分析乌兰察布草原旅游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对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适合乌兰察布草原旅游的开发模式。关键词: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StudyonGrasslandTourismSustainableDevelopmentModel--TakeWulanchabuCityasanexample(LiGuojingJiNingNormalCollege012000)Abstract:Withtheacceleratedpaceofpeople'slife,thereturnofnaturaltourismisincreasinglywarming,thegrasslandhasbecomethedesiredplacetovisitforalargenumberoftourists.ThispaperanalyzesthepresentsituationandproblemsofgrasslandtourisminWulanchabuCityandstudies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modelofgrasslandtourism,andputsforwardthefeasiblegrasslandtourismdevelopmentmodelinWulanchabuCity.Keywords:grasslandtourism;sustainabledevelopmentmodel草原旅游,是指利用草原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休闲、体验、健身、娱乐等的一种旅游经营活动。在发展草原旅游的过程中,由于草原资源具有极端脆弱的特性,其生态环境极易遭到破坏。同时,市场短期利益驱使和外来人口活动增加,也极易造成对草原生态的破坏。为此,改变传统的草原旅游发展模式,促进草原旅游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实现草原旅游持续发展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草原旅游开发现状乌兰察布草原位于祖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地跨北纬39°37′~43°28′,东经109°16′~114°49′。东西长458千米,南北宽442千米,总面积5.4万平方公里。乌兰察布市草原东接河北,南连山西,1李国精:乌兰察布市人,讲师,研究方向:酒店管理、旅游市场规划;基金项目:集宁师范学院自然科学一般项目“乌兰察布市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sky2015029。2西临呼和浩特和包头,北交蒙古国。由于草原具有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治荒漠化等生态系统功能,因此,乌兰察布草原生态对于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乌兰察布依其资源特色选择了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乌兰察布就利用其丰富的草原资源、独特的民俗文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格根塔拉草原的开发为起点,先后成功地开发了辉腾锡勒草原、察哈尔火山草原、苏木山国家森林公园、岱海温泉等风景区。到2015年,旅游业已成为乌兰察布市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但是近几年乌兰察布实施草原旅游资源保护的开发模式,自2011年以来,乌兰察布以打造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以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等为依托,不断加大草原建设工作力度,天然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沙尘暴频次减少。①整体生态环境趋于好转,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草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快速发展的草原旅游虽然促进了乌兰察布地区经济的增长,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不合理的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草原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草原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乌兰察布恰恰忽视了这一特征,盲目的开发严重恶化了原来的环境,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处理好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以格根塔拉草原为例,自开展旅游以来,由于经营者环保意识的缺乏,忽视了对草原生态景观多样性的保护,以致于格根塔拉草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如气候变的干旱少雨、草场退化、生物种群退变及草原生态系统的景观价值大打折扣。对于乌兰察布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这样的现状是极为不利的。2.景区不集中导致整体竞争力低下。乌兰察布草原旅游发展初期,经营者的进入门槛较低。近几年,政府特别重视保护草原生态,把发展草原旅游作为改变当地落后面貌的一种有效手段。于是各地兴起了旅游开发的浪潮,建设了众多的景区(点),但规模都不大,难以形成乌兰察布草原旅游的规模效益。加上各景区产品重复现象严重,为了吸引游客,不得已采取价格竞争,致使乌兰察布草原3旅游整体竞争力降低。3.产品雷同现象严重。乌兰察布草原旅游产品主要以草原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各地之间的差异很小。但就目前开发的旅游产品而言,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其明显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优势。部分草原旅游产品给人的感觉就是看一场歌舞吃一顿肉,喝一壶奶茶骑一圈马。这样的旅游产品由于规模小、档次低,难以吸引游客作长时间的停留。4.管理水平低,基础实施不完善。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简单粗放的管理手段是乌兰察布草原旅游资源开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景区的管理就比较粗放,其典型表现就是没有实现景区容量控制,有时会导致景区人满为患,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此外,游客对景区的基础实施也不满意。以辉腾锡勒为例,其开发已经30多年了,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让游客满意的卫生间。三、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基于以上对草原旅游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本文提出了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一)制度模式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模式,包括基本产权关系和经营组织形式,这是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其基本框架内容有:第一,必须扩大企业与居民利益共同点,通过产权制度建立具有草原生态保护目标的稳定“利益共同体”。这要求企业和居民必须对草原拥有长期产权,具体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层次:①草原为居民(牧民)所有,居民(牧民)亦是企业所有者。这种情况下,居民(牧民)即可以直接经营,也可以入股的形式组建股份公司来经营旅游企业。居民(牧民)和企业属于利益共同体,目标相容,都有最强烈保护草原的意愿,彼此具有最大共同利益;②草原为居民(牧民)所有,企业向居民(牧民)长期承包草原经营权。这种情况下,双方保护草原的意愿也比较强烈。但是,企业保护草原的意愿明显弱于居民(牧民),容易产生矛盾。如果居民(牧民)入股企业,则会增进共同利益,减少彼此矛盾。除此之外,如果居民(牧民)和企业对草原都不拥有长期所有权或经营权,就不可能存在保护草原的稳定动机,任何旅游经营活动都不可能充分考虑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所有关于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号召和理念宣传都显得一厢情愿,苍白无4力。第二,建立完善的草原旅游监督管理制度系统,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这一制度系统包括《草原法》、《旅游法》、《环境保护法》等各项相关法律和政策,以对企业、居民(牧民)和游客在短期利益驱使下发生的不当行为进行约束和处罚,避免破坏草原生态,保护各方合法利益,维护公共秩序。现实中我们也看到,如果缺少有力的监管制度系统,就会使产权保护不力,短期逐利行为就会盛行,最终结果是激化草原旅游系统内部矛盾。第三,草原旅游必须有当地居民(牧民)的参与,否则将失去草原旅游的文化之魂。居民(牧民)可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参与草原旅游,最理想的方式是居民(牧民)将草原所有者、旅游经营者和文化传承者三种角色集于一身的“三位一体”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能够最大程度保护旅游地居民(牧民)权益,避免使其丧失草原“主人”地位。使居民(牧民)成为最忠实的草原生态的守护者、最稳固的草原文化的传承者。如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私人草原旅游牧场即属于这种模式,它满足了草原旅游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能够兼顾草原保护、旅游经营和文化传承三项功能。在我国草原集体所有、牧民承包经营的制度安排下,因为承包期足够长,牧民实际拥有草原经营权、收益权等产权,也完全可以实现“三位一体”经营模式。当然,这种模式的实现,需要当地居民(牧民)在拥有草原经营、收益等产权前提下,具备足够的资金和管理经验。可以说,产权、资金和管理条件不成熟,是目前乌兰察布草原旅游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此,政府应该发挥引导职能,通过法规和政策鼓励牧民将草原长期承包给企业,并以入股企业的形式参与经营,这样既可以解决牧民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问题,又可以看做一种次优的“三位一体”模式。除此之外,任何模式都难以实现草原旅游系统要素目标相容,彼此协调,难以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二)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草原旅游开发模式是指在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方式问题。根据草原资源的特点,国内有学者把草原旅游的开发模式分为依托城市型、规模集聚型和独立点状型。依托城市型是以整个草原景观作为宏观背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草原生态的破坏,游客的主要活动在城镇;模集聚型则是在那些远离城镇且生态较好的草原开展规模化经营的5草原度假旅游;独立点状型则是在草原的核心区以较分散的接待点形式来开展旅游经营活动。他们认为,前两种模式能降低开发经营成本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草原生态的破坏,而第三种模式在乌兰察布地区虽然最为常见,但是,由于其开发成本高、破坏大、监管难,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实际上,这三种模式在本质上体现的是旅游功能布局及规模的不同。如果单从对草原生态影响的角度看,则并不能说明这三种模式有先进或落后之分。因为,无论是那一种模式,游客都免不了要和草原接触。在草原开展旅游活动,即便是依托城市型开发模式,只能说游客的食宿等活动是在城镇,观光、娱乐等活动仍然在草原,如果旅游企业不重视对草原生态的保护,把追求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其结果肯定是使草原生态恶化。因此,无论是采用那种开发模式,对于保护草原生态来说,其关键还在于草原旅游活动主体的行为模式,特别是草原旅游的制度模式,它决定了牧民、旅游企业及游客的目标能否相容。本文认为,“三位一体”的草原旅游制度模式的建立,促使牧民、旅游企业和游客基于自己的利益去关心和保护草原生态。只有这样,牧民的生活才会改善,旅游企业的收益才有保障,游客才能看到最真实、最美丽的草原,体验到最纯正的蒙古族民俗文化。所以,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实际上是在“三位一体”的草原旅游制度模式下,依据草原旅游资源的特点去采取适宜的开发模式。表1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框架②制度模式开发模式约束条件发展目标“三位一体”:以产权为纽带,居民(牧民)集草原所有者、旅游经营者和文化传承者于一体。依托城市型规模集聚型独立点状型……自然约束:草原生态系统社会约束:社会制度系统草原生态良好草原文化传承草原旅游发展总之,草原旅游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活动目标是否相容决定了草原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三位一体”的制度模式是实现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理想的路径。当地政府应依据相关法律及草原开发规划的整体要求,建立监管体系,在适宜开展草原旅游的地方,通过规范各主体的活动,建立“三位一体”的制度模式,因地制宜,必定能走出一条多种开发模式并存的草原旅游可持续发6展之路。注释:①乌兰察布市草原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正北方网.乌兰察布新闻.2015.5.8.②王汉祥.基于系统理论的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商业研究.2015年5月.总第457期.参考文献:[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王克敏.经济伦理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邓英淘等.再造中国续篇·西部大开发方略.上海:文汇出版社,2001.[4]李慧明.论西部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6)33~36.[5]盖志毅等.资源转换与可持续发展.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97:(10)91~96.[6]敖仁其.草原放牧制度的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