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天堂——西双版纳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她神秘、柔情、美丽、富饶,犹如一颗璀璨的绿明珠镶嵌在祖国西南的边疆。一条被誉称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静静的流淌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流经缅、老、泰、柬、越5国后称为“湄公河”汇入太平洋。这里聚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等13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以其民族生活方式悠闲自得的生活在这里,无忧无虑,安然自得,和睦相处。这个地方,叫西双版纳。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与泰国、越南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国境线长966公里。西双版纳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中国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其独特的地理纬度,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由于入射角高,冬至时分高度角最低为45°,本区热量丰富,终年温暖,四季常青。具有“常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又因距离海洋较近,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控制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常年湿润,所以森林繁茂密集,植物盛多。因此西双版纳被誉为“植物王国”。从世界地图上一眼看去,会发现在西双版纳同一纬度上的其他地区几乎都是茫茫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或戈壁,惟有这里的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像块镶嵌在皇冠上的绿宝石,格外耀眼。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占全国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生活着,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茂密的森林创造了西双版纳所有生物的生息天堂,世世代代生活在本土的少数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与大自然共处;所有动物也都遵循着自然规律,泥潭里几只野象在嬉闹、天空中一群孔雀飞过、河水里鱼儿悠然自得………瞧,竹林深处还有一群傣家姑娘挑着箩筐走来,婀娜的倩影离你越走越近,一幅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心旷神怡画面,让人瞬间忘掉所有烦心事。走进西双版纳,就好像走进一个充满奇异和灵气的世界。神秘的异域风情民俗似走进梦里一般,让你琢磨不透这里的美在哪里,却一直把这份美尽藏在心里,停住离开这里的脚步。在这里,你摘一片叶子放在嘴里,你就是一位歌唱家;捧一掌水洒向天空,就是送给他人一份祝福;走一走脚下的路,就游了一回民族风。想要感受这一切,光说不够,光听不够,要靠你走进版纳感受哦!走进版纳的理由人生最重要的是享受,而不是盲目的去工作。如果一个人终日以繁忙的方式度过,那他的人生存在一种遗憾。各人社会背景不同,经济能力不同,兴趣修养也不同,但人总是要学会以自己的方式去享受身边一切尽可能令你放松的生活方式。对于有人来说,打高尔夫是一种开心享受的事;而对于有些人来说,闻一闻花香,摸一摸青草就是一种无比享受的事。神秘富饶的西双版纳,是理想的放松享受之地。那里有鲜艳美丽的花卉,碧绿成茵的高尔夫球场,峰峦雄伟的大山,清澈见底的清水,清晰透明的空气,高大茂密的森林,千奇百怪的物种,垂涎欲滴的农家菜,沉鱼落雁的傣家佳丽………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放松愉悦心情。如果这些理由都不够,现在就让我带你走进版纳,寻找其他理由,让你认识版纳,了解版纳,爱上版纳,甚至留在版纳。一、走进版纳理由之——天然环境西双版纳能够享誉中外,原因之一是其奇特的天然环境。这包括天气、温度、地理位置等等。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一年内分干季和湿季,年平均气温在21℃。干季从11月至翌年4月,湿季从5月至10月。终年无霜雪。年雾日达108—146天。景洪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41.1℃,极端最低气温2.7℃,常年适于旅游观光。西双版纳因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缘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山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温暖、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湿润多雨,具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一年只有雨季和旱季两季。雨季长达5个月(5月下旬——10月下旬),旱季则长达7个月之久(10月下旬——次年5月下旬)。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80%以上。在版纳,终年阳光普照,温暖湿润。夏天虽然热了点,可以有防范措施。冬天气温温暖,即使是冬季也是常年阳光充足,树木成荫,百花争艳,好一个避寒过冬的养身理想之地。二、走进版纳理由之——动植物及药物王国版纳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本地政府的政策监督下成立自然保护区,促使许多珍稀、古老、奇特、濒危的动、植物在西双版纳繁衍生息,形成一个独特的看点,引起了国内外游客和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兴趣。1977年,我国宣布亚洲象为濒危物种,在当地政策的保护下,亚洲象生存环境明显得到改善。另外,目前已知有鸟类429种,占全国鸟类总数2/3,兽类67种,占全国兽类总数的16%,其中被列为世界性保护动物的有亚洲象、兀鹫、印支虎、金钱豹等;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牛、羚羊、懒猴等13种,还有许多二、三类保护动物。版纳盛产大米,以水稻为主,一年两季稻。还有石斛、安息香、云南萝芙木、千年健、蔓京子、使君子、重楼、琥珀、砂仁,见血封侯等几十种珍贵药材,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南药王国”。三、走进版纳理由之——异域民族风情不知道要追溯到几千年前,这里的少数名族就已经陆续从高原或者其他地区迁居到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在这里代代相传,直到今天。这里的民族以傣族、哈尼族为多,其次有汉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回族、佤族、壮族、景颇族13种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各自为域,和谐共处,辛勤耕作,用双手创造财富,同时也创造了今天的版纳经济中心——景洪。因为少数民族的出现,版纳到处都充满了神秘风情。傣家民族沿河畔筑傣楼,寨子里每户居民房屋紧密相连,姑娘们穿傣装在河里洗衣嬉闹着,美丽的身影就好似河里的水,柔美、清纯,这是个“爱水”的民族。哈尼民族山寨都在半山腰或深山里,每天都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男人们扛着弓箭去狩猎,女人们在家砍柴烧饭,与山为伴而生,这是一个“依山”的民族………每一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地域特点都点缀了版纳的神秘感和异域味,让版纳在世人眼前一亮,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为此慕名而来。四、走进版纳理由之——美食天下“民以食为天”,不管到什么地方旅行,寻找当地有名小吃或食物是必行的事。版纳的美食可谓收尽天下之味,千奇百怪的烹饪方式,奇形怪状的菜色和百思不得其解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西双版纳的民族风味食品独具特色,有炒、煮、焖、煎、炸、蒸、剁、腌、烘烤、包烧等多种做法,各种菜系烹饪用的作料和食材搭配令人惊讶。味道特点是香、脆、酸、辣、鲜,各方游客都觉得版纳食物望眼欲穿,唇齿留香。像傣味香茅草烤鱼、炸牛皮、香茅草包蒸鸡、酸笋煮鸡、黄蚂蚁蛋、酸笋煮螺蛳、腌牛筋、油炸青苔、菠萝紫米饭;或者哈尼味竹筒烧肉、鸡肉稀饭等,都是以各民族烹饪方式和多种本地植物香料配做出来的,菜色多样,味道各异,真是别具一格。五、走进版纳理由之——水果之城“西双版纳好地方,香蕉菠萝蜜多罗”。小时候总能听得到这样一句话,这是来形容版纳水果多的意思。这里的“蜜多罗”是版纳本地方言,是对大树菠萝的另外一种叫法。大树菠萝是一种桑科植物木菠萝,果子硕大,球形或椭圆形,花果开、结在大枝桠或树干上,甚至是在树干基部,可做食物,水果,木建筑、家具制造、工艺品雕刻等。慢慢后来又有人进一步缩写出这样的对偶句来描述版纳水果的多,那就是“头顶菠萝,脚踩香蕉”。确实,版纳每年吸引那么多的游客来,与这个原因是分不开的。这里的热带水果种类多、形状奇特、味道香美,在很多大城市或国外市场是见不到的。我碰到过有外省人问我酸角是生长在藤上还是树上,菠萝是怎么结果的,木瓜是什么味道什么样等。这就说明来版纳游玩的人不仅要想尝一下这些水果味,还对这些神秘的热带水果庐山面目感兴趣。版纳每一个季节都有水果盛产,无论什么时候来旅游都是不枉此行。这些只是版纳一部分的美,还有许多淳厚的宗教文化和节日要你走进版纳亲身体会。走进各民族村寨,你就会深切感受到有说不出来的心情。那么多的美好就等着你来享受,版纳欢迎您。游版纳,看民族1、傣族:总人口:126万。主要居住地:云南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民族历史文化: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与缅甸的掸(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萨姆邦的阿洪傣都有着渊源关系。有自己的文字、语言、服饰和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信仰佛教,有文化遗产贝叶经,傣剧。风俗及节日: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男子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女子束发、筒裙、短衫。喜跳舞。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食物多以烧烤为主。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目。(附照片)2、哈尼族:总人口:120多万主要居住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历史文化:哈尼族的历史渊源说法不一,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唐初,哈尼族开始从乌蛮中逐渐分化,散布于哀牢山、无量山广大地区,这里的哈尼族被称为“和泥”。哈尼族有语言、服饰。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风俗及节日:哈尼族大多住在海拔高的地区,饮食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如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逢节便有美酒。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与歌的恋爱宴会。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女子服饰多以金银装饰,较贵重。节日有嘎汤帕、耶苦扎、里玛主等。(附照片)3、彝族:总人口:776万多主要居住地: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民族历史文化: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等皆源于古彝族。关于彝族的族源,迄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3000年前彝族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汉朝称“西南夷”,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语言、文字和服饰。风俗及节日:彝族有很多自己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饮食有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有吃羊肉的特殊习俗。彝族吃鸡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不用刀切,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密枝节”、“跳歌节”等(附图片)4、拉祜族:总人口:41万主要居住地: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民族历史文化:拉祜(hu)族与彝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基诺族等属于同一族源。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过去无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风俗及节日:拉祜族的饮食有着自己民族的特色、饮食方式独特。饮食以以稻米为主食,食物分生食和熟食两种,熟食主要是烤和煮,有吃烤肉的习惯。拉祜族烤肉别具风味,大都猎获的野兽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叶将肉包住埋入火中,烧熟而食。拉祜族会纺织的人很少,之前是常用猎物向哈尼族换破旧衣服穿,后来向哈尼族、傣族纺线学习织布,缝制衣服。拉祜族喜欢黑色,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能歌善舞。节日有尝新节、新米节、祭祖节、卡腊节、搭桥节、葫芦节等。(附图片)5、布朗族:总人口:9万多主要居住地: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民族历史文化: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习汉文,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风俗及节日:布朗族有从妻而居的习惯,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布朗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特别喜欢吃酸性食品,是布朗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要。节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附图片)6、基诺族: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