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部分章节优秀教案设计片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九年级化学部分章节优秀教案设计片段教学设计片断:分子原子【导入】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让我们先来认识分子、原子这两种微粒。【投影】课本P62图3-7、3-8、3-9、3-10、3-12、3-13,学生从生动形象的直观中确信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并知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水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常见的金属(如铁、铜、铝、汞等)和稀有气体(如氦、氖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提出问题】结合课本p62图3-6,演示氧气、氢气、水的性质实验或观察示意图,提问:“电解水生成的氧气、氢气为什么不再具有水的性质?”【模型启发】投影课本P63水分解过程中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行为的示意图,或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提问:“在水分解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交流讨论】学生甲: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我认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学生乙:上述反应中,两个氢原子会结合成一个氢气分子,两个氧原子会结合成一个氧气分子,看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没有再被分割。反应前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在一起,反应后是氢原子、氧原子分别结合到一起,化学反应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结合的过程。【教师】有不同意见吗?大家说的都不错,请继续发表你们的见解。学生丙:氢气、氧气的性质不同于水的性质,如果找原因,只能说是它们的分子不同。分子变了,物质的性质也就变了。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结论】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教学片断:原子的构成、离子【问题激疑】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定向】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还能分出更小的微粒吗?【启发】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学生甲:我想,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学生乙:原子像个乒乓球。……【教师】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之中。【学生】惊讶,求知的欲望高涨。【呈现情景】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汤姆生发现原子中的电子,卢瑟福发现原子核……投影:课本P65“联想与启示”图3-14用α粒子轰击金箔。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交流讨论】学生甲: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没有受到阻挡。学生乙: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了回去,只2能推测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说它小是因为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去。【教师】大家猜测得很对!请阅读课本P66上的红体字及以下叙述,包括“拓展视野”部分。【提问】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P65图3-15,描述有关的结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相互结合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呈现情景】演示课本P68图3-16钠与氯的反应实验,分析现象。【交流讨论】原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甲:从钠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可推测钠原子可能和氯原子发生了反应。钠失掉了一个电子给氯原子,钠原子形成带一个正电荷的钠离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负电荷的氯离子。学生乙: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吸引,构成了氯化钠。【教师】不是相互吸引,而是相互作用——吸引和排斥的平衡。【问题】通过讨论大家是否明白: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它是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的结果。大家能否试着把这三种微粒之间的关系描述出来?【归纳总结】试着归纳整理。教师出示课本P68图-17分子、原子、离子间的转化关系,学生对照自己整理的结果进行修改。(山东泰安申兆红老师提供)教学设计片断:相对原子质量【提出问题】出示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1个铝原子:4.482×10-26kg1个氟原子:3.156×10-26kg1个钠原子:3.819×10-26kg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很不方便,谁能想出一种化繁为简的办法,用这种方法表示的原子质量好写、好记、好用呢?【学生尝试】积极思考,设想自己的解决方案。【示范答案】投影:课本p67正7行红体字及下面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模型图示。询问:这个方法好不好?说出你的理由。【交流讨论】学生甲:用一个比实际质量更小的质量作比较的标准,小的原子质量被它除,得数就变大了。这样被放大的数就好记了。学生乙:放大的数目也不能太大,否则使用起来也不方便。【教师】如果同意上述想法,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它的优越性吗?【领悟】学生甲:会计记帐用“万元”作单位,3万元记作“3”,不用再画那么多“0”了。学生乙:仓库里放了10000张纸,500张计为1令,我们只说20令就行了。【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高中化学还会遇到,比如学习物质的量就是这样。今天你领悟了这种思想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下面让我们翻到附录三,熟悉一下某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3学生熟悉一些常见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结合课本P67的图示思考这些数值的来历。【问题】知道了相对原子质量,我们能否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直接得出相对分子质量?【示范】归纳结论。完成CO2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略)大家看过计算过程,你们认为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应特别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不要忘记乘上原子的个数......【练习】计算O2、H2O、C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山东泰安雷茂山老师提供)教学设计片断:燃烧的条件(方案1)【教学活动】通过投影展示四幅图片(图片内容按次序是:①篝火晚会,②煤炉烧饭,③奥运圣火,④火箭发射)。请同学们观察、联想,并将想法与同学们交流讨论(教师聆听学生的各种议论,并助以手示或眼神或语言给学生鼓励,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与学生一道归纳、整理)。【教师引导】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火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热量,火把我们带进未知的世界,总之,火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世界。但是火如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使火造福于人类呢?接下来我们就对燃烧进行研究。【教师引导】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学生讨论】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请大家结合同学的发言,把你感兴趣的燃烧现象填写到课本P87的表4-1中。虽然燃烧的事例是多种多样的,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生成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在吸收同学们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归纳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板书】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教师引导】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请大家结合你的经验说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并且说出为什么燃烧需要你所说的条件(教师可暗示,从理论假设、实验方法、日常生活经验等方面寻找依据)。【学生讨论】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燃烧条件,教师参与学生的议论,对学生提出的不正确的意见,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参与意识给予鼓励,并以适当的指导语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教师引导】物质的燃烧是不是需要这些条件?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呢?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我们通常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下面用实验方法来探究。【学生分组实验】4实验1.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实验2.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实验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煤块。教师巡视,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让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学生讨论】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实验开展讨论,使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回答:实验1的现象是酒精燃烧,而水不燃烧。结论是燃烧与物质的本性有关。实验2的现象是未罩玻璃杯的蜡烛始终燃烧,而罩了玻璃杯的蜡烛一会儿就熄灭。结论是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空气中的氧气)。实验3的现象是木条燃烧,煤没有燃烧。结论是可燃物的燃烧单有氧气还不够,还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在学生交流讨论时,要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煤可以燃烧,而石头不能燃烧?你还能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吗?哪些物质不能燃烧?(2)燃着的酒精灯为什么可用灯帽盖灭?(3)为什么镁条常温下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点燃能燃烧?【教师讲解】这些事实强有力地说明,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称为可燃物的着火点。【学习小结】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燃烧所必须的三个条件,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研究某些现象的一般方法,学会了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课后请大家完成下列思考题:(1)观察生产、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谈谈燃烧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2)观察并总结生活中灭火的方法及种类,结合本节所学知识简述灭火原理。(江苏刘玉福老师提供)教学设计片断:燃烧的条件(方案2)【创设情景】看到同学们穿着火红的校服,让我想到了跳动的火焰,怎样才能产生火呢?(同学们齐声说“燃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燃烧。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燃烧现象吗?【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列举一些有关燃烧的事件或现象,并且把课本上学过的有关燃烧的现象填在书上的表格中。【教师】请同学们根据燃烧现象讨论一下,什么是燃烧?【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变化。【教师】有这样一个故事:南极科考队去南极考察,在路上遇到了暴风雪,把火柴弄丢了。在南极冰天雪地的世界里,没有火柴怎么生火呀?于是,有一位聪明的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如果你是那位科学家,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学生开始动脑筋想,其中林梦菲同学很聪明,也很大胆,她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把冰打磨成凸透镜状,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汇聚太阳的能量……我表扬了她。)【教师】没有火也可以燃烧,为什么呢?你知道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吗?5【学生】煤、石油、木材、纸、布等等。【教师】它们为什么没有燃烧呢?看来燃烧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发生的,它有一定的条件。你认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猜想】有的说“燃烧需要有火”;有的说“燃烧必须有氧气”;有的说“这种物质必须能够燃烧”;还有的说“燃烧必须有一定的空间”等等。【实验验证】(利用桌面上的仪器和用品进行实验,然后根据实验总结归纳燃烧的条件。)【教师】当大部分同学做完实验后问:“你做了什么实验?从中得出什么结论?”【交流讨论】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补充演示】在烧杯中倒入开水,把一小块白磷放入水中,在烧杯口上放一铜片,在铜片的左端放少量红磷,右端放一小块白磷。学生观察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却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也没有燃烧。【学生质疑】“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水中的白磷能不能燃烧呢?”【实验演示】把预先收集好的一试管氧气罩在水中的白磷上面,顿时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冒出白烟。【学生】(表情充满了惊讶和新奇,发出感叹)水火也能相容啊!看来,只要具备燃烧的条件,不论在哪儿,燃烧都可以发生。【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大连实验区韩雪云老师提供)教学设计片断: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解【教师】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