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名:单位:专业:体育考试科目:《运动心理学》考试分数:2014年3月12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课程名称运动心理学姓名单位专业体育2014年3月12日题号分数签名12345678910总分评阅教师签字:年月日运动心理学试卷试题一:什么是健康?心理健康及标准(20分)1健康、心理健康概念各(5分)答:健康:194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之时公布章程中指出: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虚弱状态,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应处于完美状态。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强调健康概念: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上保持健全的状态,其中在精神健康方面有三条基本的要求:1、有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处于内心相对平衡的满足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也就是说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2心理健康标准(10分)答:1、智力保准: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的基础。2、情绪标准: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稳定,还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应。3、意志标准:是指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标,支配自己行动,克服重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4、社会适应标准:包括:(1)具有较好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2)能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3)处理和应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3)处理和应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5、“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基本相符。6、心理活动特点应符合年龄、性别特点。7、注意力集中度。8、人格健全。试题二:什么是紧张焦虑情绪?特点、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20分)1紧张焦虑情绪概念(5分)答:是运动员对当前或预料的潜在的威胁所表现出的过分担忧和焦躁不安的情绪负倾向。2紧张焦虑情绪特点(5分)答:(1)极度兴奋,手忙脚乱,多余动作产生(2)脸色变化,说话声调不同往常,有时会口吃(3)思维混乱,语无伦次,缺乏完整性和逻辑性,所答非所问(4)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对教练员的忠告漫不经心,心不在焉(5)对教练员和他人的言行举止特别敏感(6)临赛前失眠,食欲不振(7)小编频繁3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10分)答:产生原因主要有四点:对失败的恐惧(害怕成功后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必须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和期望)、对成功的恐惧、对伤病的恐惧以及对社会反应的恐惧(父母、同伴、师长、朋友、新闻媒介等)。解决办法:第一,坦然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紧张。你应该想到自己的紧张是正常的,很多人在某种情境下可能比你更紧张。不要与这种不安的情绪对抗,而是体验它、接受它。要训练自己象局外人一样观察你害怕的心理,注意不要陷入到里边去,不要让这种情绪完全控制住你:“如果我感到紧张,那我确实就是紧张,但是我不能因为紧张而无所作为。”此刻你甚至可以选择和你的紧张心理对话,问自己为什么这样紧张,自己所担心的可能最坏的结果可能是怎样的,这样你就做到了正视并接受这种紧张的情绪,坦然从容地应对,有条不紊地做自己的该做的事情。第二,做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具体做法是:①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四周安静,光线柔和,不受打扰,可活动自如的地方,取一个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姿势,站、坐或躺下。②活动一下身体的一些大关节和肌肉,做的时候速度要均匀缓慢,动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了。③作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放松”。④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着一朵花、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点燃一些香料,微微吸它散发的芳香。⑤闭上眼睛,着意去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⑥做一些与当前具体事项无关的自己比较喜爱的活动。比如听音乐、看电视等。试题三:什么是运动技能?初步掌握运动技能阶段的心理学分析(20分)1运动技能概念(5分)答:运动技能也叫操作技能,例如写字、骑车、打球、体操、操纵机器等,这些都是由相应的神经系统支配相应得骨骼肌运动实现一系列外显动作,这些动作协调的组成一定的动作方式就形成运动技能。2初步掌握运动技能阶段的心理学分析(15分)答:(1)大脑神经活动特点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处于泛化时期,内抑制尚未精确建立,兴奋点不集中,处于扩散状态,因而动作表现不协调,动作僵硬,并感知不到错误动作。(2)在此阶段以视觉感知动作信息来控制和协调动作,此阶段学生的动作感知能力较差,对动作完成的调控能力不强,难以发现自身动作的错误。此阶段学生对认知动作的加工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形象记忆来识记,理解,掌握动作的外部结构特点。(3)学生的情绪和能量消耗特点此阶段学生在学习中情绪的紧张度较高,大脑皮质兴奋性也较高。由于学生对动作外部特点进行认知加工和记忆储存,使学生心理能量消耗较大,学生易出现心理疲劳。试题四:论述新科学观产生条件及在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的观点(20分)1新科学观产生条件(6分):人的心理现象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人的行为、心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复杂性决定了对人的心理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加以研究。近代以来对科学理性的崇拜,使唯物主意渗透到各个领域,在这种时代精神的感召下,科学取向的心理学逐渐占据霸主地位,成为主流的心理学。于是,心理学试图仅仅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理解人的心理的全部,这显然是行不通的。由此看来,心理学的困境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所持的唯科学所持的科学观,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新的科学观。因此,心理学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所持的科学观,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新的科学观。所幸的是,20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危机,是科学丧失了它活生生人的意义,是科学对人的存在或人的生活的遗忘,实际上也就是科学对自己所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的遗忘而造成的。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实证科学在原则上排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探问人生有无意义。在科学哲学内部,实证主义哲学之后的科学历史主义各流派在反对实证哲学的同时,也悄悄注入了非理性的因素,开始转向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因此,一种新科学观被提出来了。2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的观点(各7分)答:这种科学观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不是绝对对立的,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科学人文主义并不排斥科学,相反将围绕科学而建立起来,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学,同时,对科学加以人文主义的观照,“赞美科学所含有的人性意义,并使它重新和人生联系在一起”。(1)在研究对象上,心理学应强调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活生生人的心理整体研究。既要研究一般的心理过程,又要把人性、人格、价值、潜能和自我实现等提到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地位‘既要研究外显的行为,又要研究主观的心理体验,反对切割、分离和遗弃人的心理内容。(2)在研究方法上,倡导方法与对象的统一,鼓励方法的多样性,反对研究中的唯实证方法的倾向。实验室研究得出的结果不能作为最终的结论,而要把它放到宏观社会环境和文化历史氛围中加以理解和解释。坚持心理学质的分析与量的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试题五:论述心理活动产生的条件,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20分)1心理活动产生的条件(10分)答:心理活动是通过人脑的活动实现的,人脑的功能在于它可以接受外界现实的多种信息。如声音的或光线的,言语的或形象的,抽象的或具体的等等。各类信息以不同方式或多种过程在大脑内进行整合,并以人的言语、动作和活动等行为方式反映出来。自然科学的发展阐述了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和脑长期演化的产物。生物进化史表明,生物进化到一定阶段,产生了神经系统和脑。神经系统和脑在进化的不同阶段,发生了相应的、不同水平的心理现象。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10分)答:心理现象作为脑的机能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它以脑的神经活动为物质基础。脑的神经活动是生理的、生化的过程,而心理活动则是在这些过程中发生的对现实外界刺激作用的反映活动,是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心理现象是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个性是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如需要、兴趣、动机、态度、观点、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和思维的活动统称认识过程或认知过程。认识是人基本的心理活动,也是首要的心理功能。意志活动和情绪活动也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形式。意志活动是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情绪活动是伴随认知与意念过程而生的独特体验。意志和情绪各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发生规律。认知、情绪和意志组成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的主要形式。人的心理活动还以不同的方式联系和组织起来,以一定的结构形式表现在行为之中,形成人的个性心理。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只会与才能和气质与性格两个方面。智慧与才能主要由人的认识能力所组成。气质与性格所涉及的心理特征性比才能更加广泛,它们不仅包括认识特性,而且还包括意志和情绪特性。凡人的认知、意志和情绪的强弱程度、激活程度等多维量的组合,就构成个人的气质特征和人格特征。人的心理现象产生绝不是大脑自发的产物,更不是大脑的分泌物,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