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我国人口政策及其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专题一:我国人口及人口政策解读一、我国人口历史发展概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人口统计数据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各个封建王朝传统不同的税收制度、户籍登记制度和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冲突和战争,使得我们在深入分析中国人口发展史的过程中,在利用和开发迄今手头所拥有的各种人口数据资料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或者人口增长虽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它们却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它们会加速或者减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口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等不同的社会形态。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口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就总体来说,人口发展是在波浪起伏中缓慢上升的。1.从中国人口诞生到秦据考古发现,大约在250万~300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中国这快古老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生存在距今约4万~5万年前,在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的原始人类,人口的出生率很高,约在千分之四十至五十之间,死亡率也相当高,人口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那时散布于我国各地的人口估计会超过1万人。夏代,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较前有了发展,但奴隶主一般不允许奴隶结婚和生育,殉葬和战争造成大批奴隶死亡,人的平均寿命很低,死亡率仍然较高,人口发展极其缓慢。据我国史籍上记载的第一个人口数字,从中国人口诞生到夏禹初年即公元前2140年的几百万年间,人口只增长到1355万人;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全国人口仍然停留在1371万人的规模上,1000多年间只增加了16万人。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再加上新兴地主阶级采取了一些鼓励生产和人口增长的政策,使我国人口有了较大发展,从周庄王十三年(即公元前684年)全国人口的1184万人,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人口增长到大约2000万人。从公元前2140年到公元前221年,平均每千年增长23.8%。但是由于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又相当残酷,再加上封建割据战争频繁发生,致使人口死亡率仍然很高。表1中国古代社会人口估计数2.西汉至明末西汉至明末是我国统一的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增加劳动力特别是增加男劳时期年份人口总数(万人)夏禹公元前2205~2196年1355西周公元前1079年1371战国公元前684年1184秦代公元前221年20002动力成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与之相应的婚姻、家庭制度即是传统的宗法式封建大家庭,“多子多福、传宗接代、早婚早育多育”便是我国封建社会普遍的生育观。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大都采取了发展生产、减轻赋税、休养生息和增殖人口的政策,使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很高,人口增长较过去为快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期。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中国人口增长到5800万人。东汉末年(即公元188年)达到5978万人。以后,经三国、两晋、隋等几个朝代的发展,到唐朝盛年(即公元754年),全国人口增加到6046万人。随着封建王朝的有兴有衰,人口在波浪起伏中增长。到宋金对峙时期(即公元1193~1210年间),中国人口突破1亿大关,是唐末全国人口的3倍以上;元、明时期,我国人口又开始下降,明朝初年(即公元1380年)全国人口降至5995万人。表2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人口推算数时期年份人口总数(万人)西汉高帝初年前206年1400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5800东汉建武七~十三年公元31~37年1505东汉末年公元188年5978三国初期公元221年1408三国后期公元263年1885西晋武帝时公元290年2222东晋淝水之战时公元382年3505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4386隋极盛年公元609年5139唐初年公元624年1769盛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6046唐后期公元845年3804宋初期公元978年3382北宋盛年公元1110年9616宋金对峙公元1210年10817元朝公元1279年5527明初年公元1380年5995明末清初公元1646年88003.清朝及民国清朝(1616~191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我国人口迅速上升的时期,据史籍记载,清朝初年即1646年全国人口为8800万人,康乾盛世到鸦片战争时,中国人口猛增到4.18亿人,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秦末汉初到西汉盛年,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年均增长率都在千分之八点五以上,特别是乾隆、嘉庆和道光初年,是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极重要时期。例如,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中国人口约为1.1亿人;而到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就增长到2亿,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达到3.08亿人;嘉庆、道光年间人口继续增长,到道光三十年(即1850年)为4.36亿人。3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大约到1870年,中国人口降至3.5773亿人;1871年后逐渐回升,到宣统三年(即1891年)上升到4.0548亿人。尔后,由于军阀混战和日本侵华战争,致使人口增长速度再度减慢,大约到民国31年(即1942年),中国人口达到5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为5.4167亿人,平均自然增长率仅为千分之二点六。表31840~1949年中国人口变动时期年份总人口数(亿人)鸦片战争1840年4.1888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4.2098清咸丰元年1851年4.3829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4.1261清宣统三年1911年4.0548民国18年1929年4.3893民国23年1934年4.4630新中国成立1949年5.4167建国前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特点除了长期停滞和极缓慢增长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外,其显著特点是周期波动性。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总是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呈波浪起伏的周期性发展。其基本规律是:每逢一个新建王朝的初期,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大都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政策,使生产力逐步恢复并有所发展,人口也随之缓慢增长,甚至较快增长。而到一个王朝的后期,统治阶级又会日益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生产力遭到破坏,农民战争、军阀割据战争、民族战争不断爆发蔓延,结果使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迅速减少。例如唐朝初年的人口由隋朝盛年公元609年的5139万人下降到唐朝元年即公元624年的1769.7万人,到天宝初年即公元755年,又骤增到6050.3万人,而到唐朝末年即公元845年,人口又锐减至3807万人。由这些统计数字可见,解放前中国人口发展与社会历史大动乱周期是彼此对应、相互作用的。人口增减成为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兴亡的“加速器”,而各朝代的兴亡又成为国家人口增减的“调节器。二、我国人口大迁移1.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以前主要因为战乱所致,现为人们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41.1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1.2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这次人口迁移,改变了我国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1.3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这次移民活动,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客家人”族群。1.4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移民。51.5明末清初的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湖广是个大地理概念,包括两湖、两广、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在一个世纪内,四川接纳移民达600多万人。1.6粤、闽等沿海居民的下南洋。1.7晋商和陕北居民的迁移,形成了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汉族人口。(走西口)1.8山东、河北、河南的闯关东(关,指山海关),形成了今天东北的多数居民。(闯关东)61.9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2.建国后我国的人口迁移8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1954年-1960年,活跃时期;1961年-1976年,低潮时期;1977年-1984年,回升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2.1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又有10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省的农民加入兵团,1974年该兵团人口总数达226万,约占新疆总人口的1/5,占新疆汉族人口的2/5。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年107万转业官兵,还接收了本省和京、津、沪、杭各城市知青50万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吸纳了20多万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自治区内城市的知识青年。虽然后来很多知青返城,但也留下了不少人。2.2三线建设:“三线”如果从卫星上俯瞰,三线地区是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山区腹地,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区投入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等,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2.3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大军奔往东南沿海和农民工进城。如深圳,1000多万人,均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还有10万大军下海南等;报道说,有一亿多农民工,在城乡间往返、流动,现在有多少已经定居,还没有准确的数字,但恐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运动了。民工流。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大;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农村体制改革;城市的吸引力。2.4出国潮,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人出国求学、务工、经商,估计世界所有的国家都有华人社区,但国人出国的主要目的地还是东南亚、北美、澳洲和欧洲;近30年来,已经在国外定居的,估计也有几百万人的。三、我国人口现状及问题分析1.新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1.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81.3第二个人口高增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