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普(职)教重点科研课题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自贡职业技术学校课题组二O一二年二月2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主研人员:蒯晓牛李浩平范学银陈启林刘作江(执笔:范学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精神,我校于2007年5月开始试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2008年10月正式向省教育厅申报《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的省级课题,经专家组审议通过,四川省教育厅川教函〔(2008)746号〕文批准立项,并将该课题列为2008年度普(职)教科研资助金项目。该课题于2009年3月开题,经过课题组同志近两年的系统的研究与探讨,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现已基本完成,进入结题阶段。现将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及研究成果报告如下: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价值(一)研究问题的提出1.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当今,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成为提高劳动者职业能力有效途径,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愈加凸显。然而,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仍有一些中职学校依旧沿用原有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未能较好的结合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建立新的培养模式,学生与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联系不够紧密,3影响到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二是部分中职学校实训设施不充足,实训条件不齐备,学生实训机会偏少,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技能不足,学生掌握理论过重、实践操作技能欠缺;三是有的中职学校多局限于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开展教学,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学生毕业后仍需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方能适应工作,未能实现学校培养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完全符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2.中职教学上存在的弊端。近年来,各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上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因而教在教学上仍存在诸多弊端:一是部分中职学校在生源紧缺,招生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了自身生存,不得不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招生上,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当代中职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需求;二是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现象在许多中职学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三是现行的一些教学内容过时陈旧,脱离实际,缺乏新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特别是一些专业课程,教材内容过深,教学要求过高,而现代的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有的连初一的知识都没掌握,对过深的教学内容,不少学生想学也学不进,上课只能发呆或睡觉;四是教学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等问题,有的中职教师的教学理念尚未改变,仍处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被动式教学地位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五是分4层教学,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改革,由于种种原因,在中职学校中尚未完全推行,理论课教学比例仍大于实训课,课堂教学时间多于学生实训操作时间,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高。针对上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课题研究,对深化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3.中职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当前,在社会多元化思潮和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下,许多中职学生不仅学习积极性不高,文化基础较薄弱,且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职业责任、职业意识,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很难达到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从我校2008、2009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当代中职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课题组通过抽样检查的形式,对我校部分顶岗学生1年的实习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的中职学生存在一些带共性问题:一是缺乏钻研精神。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校期间学习不努力,到企业实习不钻研,专业技术弄不懂,实习操作不认真,随心所欲,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二是缺乏奉献之心。有的学生只讲索取,不求奉献;有的对父母只求索要,不讲报答,顶岗实习期间,厂方发的薪水,几天或半月花光后,又伸手向父母索要;对同学无同情心,对他人缺少爱心,对企业缺少奉献。三是缺乏责任意识。有的学生实习期间,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要求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心目中没有责任意识;待人处事随意,不负责任,言而无信;实习或技能训练时无安全观念,集体活动想参加就参加,不想参加就不参加,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淡薄。四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现在的学生从小到大没5吃什么苦,到企业顶岗实习很难适应,吃不下苦,嫌脏怕累,一遇到加班或困难,就打退堂鼓,甚至不听从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安排,挑肥捡瘦,挑三捡四,致使实习无法进行下去。五是缺乏心理准备。有的学生对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到企业后适应期较长,对偶发的问题处理简单、无序;个别学生对顶岗实习无兴趣,自制力较差,网瘾泛滥,“逃工”现象时常发生,最终未能完成实习,提前返校或回家。六是缺乏文明礼貌。一些学生不注重礼仪规范,工衣穿着不整齐,举止不文雅,言谈粗鲁,对领导、同事缺乏礼貌,甚至出现与同事吵架、打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对中职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课题研究,对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大有益处。针对上述问题,我校于2007年5月开始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探索,2008年10月正式向省教育厅申报“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省级课题。本课题的提出,对研究和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深化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企业员工的岗位要求,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1.国外研究的现状工学结合模式的研究状况。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瑞士,美国,加拿大等国,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看作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秘密武器。在瑞典,根据国家规定,工矿企业部6门必须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提供最理想的环境和条件,企业有义务解决学生实验设备和实习场地问题。美国在历史上就有合作教育的传统,即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学生一半时间工作,一半时间学习,学习工作互相交替进行。发达国家对工学结合的研究,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最具代表性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CBET”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其中,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最为著名,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德国的青少年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而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30%左右,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因此,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非常有特色,它是以能力培养为基准,以操作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对我们在职业教育中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2.国内研究的现状国内“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教育制度,可以上溯到近代实业教育和新式学校的“工学并举”;上世纪5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三类学校并存的形式,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其7中半工半读学校“轮流上课和下厂”的学生有200多万人;1964年刘少奇同志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1965年“顶岗劳动和教室学习交替进行”的半工半读学生达433万多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重新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其作用重大,意义深远,它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已成为职教领域的热门话题,许多职业院校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如上海,广东,山东,温州等地总结出不少经验和理论。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这一改革意见,全国各地的职业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进行了新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全国总体情况看,这方面的研究还不系统完善,多为零星的或局部的研究和探讨,尚未建立完整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管理机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新问题,缺乏具体可行的措施。特别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三)研究的价值和实践意义1.理论价值:通过课题的研究,对中职学生工学结合新模式下专业实习的社会化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提高中职学生职业能8力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及手段,并逐步实施,对探索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对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顶岗实习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参与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下厂带队或指导学生实习,促进工学结合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着十分的作用。2.实践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广大职教工作者提供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加强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就业能力、社会能力,探索总结出一些成功经验和有效作法,对促进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能促进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毕业能上岗,上岗能适应岗位要求,成为社会和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既能达到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能符合企业用工的标准,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对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都有利。二、课题的界定课题关键词:1.工学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它体现了新时期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9要求,突出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途径。2.人才培养模式: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本方式。具体指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它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上,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培养过程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本课题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以及《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成渝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