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活着》里面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一句话。刚看到这句话时我是困惑的,觉得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浅显易懂的道理,也无法理解这句话的精髓之处。后来在我读完整篇文章,回想起里面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际遇时,才发现这么一句看似简单的话语蕴藏了朴实而强大的力量。《活着》是现代作家余华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曾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小说集中于国民党统治后期、中国内战爆发、再到土地革命、三年自然灾害等大的时代背景,讲述了徐福贵从地主少爷,因嗜赌成性败光家业步入一贫如洗的境地,在此际遇下惨遭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他一个人孤苦到老的悲惨故事。他叫徐福贵,曾经是个阔少爷。他的祖父白手起家,从养鸡开始,使鸡变成了鹅,鹅变成了羊,羊变成了牛,于是家境变富裕了,拥有两百亩地。但到了他爹这一代便开始衰败,他爹挥霍奢侈掉了一半土地,到了徐福贵自己,就成了彻底的败家子。吃,喝,嫖,赌,无一不做。最终把其余的土地也赌输给别人了。从此,家庭一落千丈,一贫如洗。福贵他爹因此去世。从此,他和母亲,妻子,儿女相依为命,过着与往日大相径庭的自力更生的农家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国民党抓壮丁进了部队,在那两年的时间里,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体验了身边战友离去时另人伤心的友情,但是,两年后,他依然活了下来,他的命运还在继续。回到家后,他的母亲已经死了。他开始与妻子儿女一起过安稳日子。但祸不单行,女儿成为聋哑人被村里人笑话,儿子因献血县长夫人意外夭折。他好不容易把又聋又哑的女儿嫁到了一个好心的人家后,没享受多少幸福的日子,女儿也因难产而死,仅仅把徐家苦命的根留了下来。妻子家珍也因为软骨病安然地离开了人世。他的孙子,最后一个亲人,也意外地离开了他。这是一位历经沧桑、孤苦无依、看透人世浮华的老人;又是作者在小说里寄予厚重希望的人物。通常来说,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展开故事,会让整个故事更有表现力、更具亲近感。然而,《活着》让人感叹的是整片小说运用了两个第一人称,即“我”与老人福贵。故事也是在“我”与福贵的对话交流中展开的。一方面,“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从福贵的回忆与讲述中对福贵的整个人生有一个客观的轮廓;另一方面,福贵作为主人公,他对自己过往的回忆与摊开,就将他与父母亲、妻子家珍、孩子以及自己的孙子的悲剧血淋淋地显现在我们面前。今日毛泽东的特型演员琴石大师在给我们做关于纪录片的讲坛时,他也提到了悲剧的可悲性就是在于将美好的东西毁灭。对于《活着》这篇小说来说,我个人觉得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它无情地破灭了所有人对生存的希望。它破灭了年幼瘦小的有庆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而被迫丧命的生存的希望;破灭了凤霞在建筑队工作时被掉下来的水泥板压死的生存的希望;破灭了患软骨病而去世的家珍的生存的希望;更是破灭了自己的孙子因为从小很少吃到豆子而撑死的生存的希望......而这所有场面,都是由福贵亲眼见证。这对福贵来说,无疑是一种内心的折磨。当我读到有庆因为抽血而死亡的时候,我不由地流下了眼泪。夜晚的安静,一个人的房间,跟着整个故事情节而前进的思绪,让我由衷地对这个小男孩起了怜爱,伴有心痛,更是无奈。有庆是一个特别善良、乖巧、懂事的孩子。我想整个家族里他最爱的就是他的姐姐和他看护的羊仔。这种孩童的爱是最无私和干净的爱。他从小跟姐姐一起长大,姐姐呵护他,他爱姐姐;他富有爱心,每次有时间就会外出给小羊找食物。久而久之,他与姐姐、羊都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基础。这么一个天真、懂事的孩子却因献血时没有及时停止而丧命,我想,这真的是令人心痛和无奈的。后来,小说被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成电影。与提供人视听上的欣赏、具有视觉效果的电影相比,小说文本里透露出来的令人窒息的感觉、压抑的气氛、沉闷的心情是电影所无法比较的。小说对任何人物形象的刻画永远存在于读者的脑海里,也就是说,每个人自己对小说里的角色感知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形象和期待。于我而言,挑选任何演技精湛的演员,布置真实的场景,演绎书本里的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效果都与文字书写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是有出入的。我觉得小说里的人物是活在我的心中,活在我每一次的阅读中,这种体验是电影所无法给予我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句话是简单朴实的,折射到主人公徐福贵的身上,就是他虽然一次又一次地经历亲人离去的悲痛,但是他到最后还是活了下来。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一项理论—层次需求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呈现一种金字塔模式,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而我们都知道,构成生理需求的无非是呼吸、水、食物等。尽管徐福贵一生历经千辛、遭遇种种不幸,作者还是给他一个“活着”的定位。那么活着的道理对于他来说就是简单而朴实的;然而这句话也是强大的,因为福贵这一生漫漫历经地太多,从一位花天酒地嗜赌成性的地主公子沦落到为了生存早出晚归、不辞艰辛地劳作、甘心成为一名佃户,孤独到老,这种活着的力量就是强大的。也只有这样一位人生阅历丰富的老翁,才足够承载“活着”是多么的不易与艰辛,才足够彰显“活着”这个道理是多么的简单与沉重。小说中对人物名字的设计也颇有内涵。主人公“福贵”即福如东海大富大贵之意。而小说中他的一生与此形成强烈的反差;家珍就像“如数家珍”这般宝贵,是对自己的爱人不离不弃、对爱情忠贞如一、对子女细心体贴的宝贵;凤霞的一生就像天空中的一轮彩霞,美妙而孤独,她的一生是不被理解的一生,变成聋哑之后我们对她的认识都是从她的面部表情,她的微笑或者是某一个不舍的眼神中读取;有庆会不会因为有父母、有姐姐、有羊仔的陪伴而感到庆幸呢,但他终究是一个令人心痛惋惜的人物;苦根是凤霞离世后与父亲之间的纽带,是家族传承的根脉;二喜的第一喜就是与凤霞结为夫妇,第二喜就是孩子苦根的诞生。小说里对于人与物的设置还有一点巧妙之处在于一头老黄牛—福贵。主人公福贵多次与黄牛发生语言上的碰撞,并且福贵的口吻像极了一位长者、一位老者,亲切真实,富有人情味。这是小说里运用象征的手法,第一、老牛身上的勤恳、踏实象征了福贵身上的品质;第二、用一种新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福贵中晚年的生活状态。第三、年老的福贵也许走不动了,做不了体力活了,可是设置老牛的象征意义却是十分重大。它就像福贵的重生,又像福贵生命的延续,世世代代,唯有活着才是最简单的意义,以此彰显主题。从小说回到现实,活着又何尝不是最简单不过的真理呢!我们无法更改活着的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活着的态度。就像福贵所说,“只要活着,总有希望”。他的一生,是与自己相爱相杀的一生,是与命运搏斗却又自然地享受命运安排的一生。我们身处在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也许我们会为工作加班加点忙忙碌碌,也许我们会为学业背井离乡辛苦求索,也许我们会为爱情全力以赴甚至飞蛾扑火,也许我们会为家庭在外处处碰壁,而这所有不言而喻的意义就在于活着,而不是幸存;在于自己对自我生活的认识,而不是旁观者对你的指点。我无法将活着的意义用言语全部阐释,因为我觉得这种意义是无比厚重、无比珍贵的;它不是单纯地来自某一篇文章里大家都信奉的真理,而是来自每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期待。也许就在生活的某一个细节、某一个举手投足里你会感受到它强大的力量。“活着,在我们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如是说。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活成一个苦行僧,但是我们都应该学习小说里最朴实无华的道理,享受生命里美好灿烂的景色,期待生活里的每一次惊喜。当我们慢慢成长,就离责任与义务更近了一步,离自我与未来更近了一步,那么此时活着的意义,就会像我们体内的一道血液,流淌在我们生命的长河里,生生不息。学生:余云艳学号:201620136814于二零一六年九月十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