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德育科研1发掘当地人文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陈月辉2利用当地人文资源,加强传统美德教育陈月辉3浅谈“不幸家庭”的孩子的心理疏导蒙炜4走出心灵阴影又见艳阳李映红5文学圣殿愈合了受伤的百合心李映红6向魏书生学什么?黄嘉宏7浅谈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王太贵8给爱搭建一个交融的平台——记“让爱交融在一起”主题家长会刘毛古二、政治教研9法不泥古而宜变——七年级思想政治新教材创造性使用点滴谈贺先作10学习前置型课堂模式初探——提高政治课课堂时效性研究之一贺先作11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七年级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反思梁建辉12利用当地人文资源激活政治课教学许小玉1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邬史可三、作文教学研究14可别“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刍议黄嘉宏15写出你自己就是创新黄嘉宏16观念更新是创新写作教学的根本黄嘉宏17让“差生”也享受到写作成功的体验黄嘉宏18挖掘农村资源,开创创新写作教学的广阔天空黄嘉宏19考场:作文创新的“实验田”黄嘉宏20也谈作文创新周书伟21创新作文,请别忘了带着中下生一起走周淑敏22立足教材开展创新作文刘毛古23利用成语开展创新写作刘毛古24在想象中展开创新的翅膀刘毛古25灵光一闪千古叫绝——谈作文创新思维培养李映红26让灵感时时迸溅——谈作文创新思维培养李映红27互动,作文教学创新的基础蒙炜28创新作文教学案例评析——“想像”教学实录蒙炜29作文指导创新教学谈蒙炜30作文创新批改初探蒙炜3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推陈出新周哲凡32创新,可别忘了——刘素琴33我吃的是精饲料挤出来的是高钙奶——给学生作文补点钙刘汉华四、语文研究34语文综合性学习途径的探讨陈月辉35着眼于人的发展的语文课程标准黄嘉宏36“小儿科”激活大课堂黄嘉宏37审视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黄嘉宏38尝试用“评书式”教学文学名著黄嘉宏39构建诗意的阅读课堂周哲凡40主角还是配角?——新课标下课本和课文功能初探周书伟41语文的没落――——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书伟42阅读教学要体现个性自由刘素琴43挖掘引导感悟刘素琴44运用比较阅读提高学生古典诗词鉴赏水平刘毛古45在归纳中系统地获取知识——浅论归纳法在中考语文总复习中的运用刘毛古46浅谈古诗教学中写作手段的运用刘毛古47在多途径诵读中学会多角度欣赏刘毛古48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蒙炜49在难点联想点重点处导读蒙炜50对侍萍悲剧的再认识韦向荣51培养农村中学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卢均源52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开展少不了教师的激情卢均源五、英语教学研究53外语学习中的情感障碍及其对策初探谭燕卿54浅谈英语的听与说李帝明55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技能何晓芳56突破口语,努力实现整体素质的提高辛雪红57任务型教学在《新目标英语》中的运用顾小罗58互动合作兴趣徐利君六、数理化、信息技术教学研究59学习新课标、适应新教材、做创新型教师杨越60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探讨范胜斌61把传统数学教学与MCAI相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范胜斌62例说“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学习方式李容好63水的电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的改进方法刘新忠64浅谈对信息技术教材的改进陈明本七、历史地理教学研究65浅谈新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蒙炜66地理教学与良好师生关系的培育谢小萍67“人文化”的地理教育----时代的呼唤彭柳芳68浅谈乡土地理教学的几点感受刘婷69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教学邬班超70新理念下的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邬班超八、艺术、体育教学研究71教学咸水歌感受民歌美培养乡土情江海英72四个环节作保证实践教育新思路罗雅力73中学排球课不同类型准备活动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刘朝有74浅析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刘美龙75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实施办法的剖析与探索谢伟76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复习“前滚翻,后滚翻”案例与分析谢少明九、案例研究77巧用多媒体优化《春》的教学李映红78《繁星》教学案例卢均源79古诗文教学设计古诗四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周哲凡80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七年级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贺先作81将课堂交给学生吴文鹏82“北京人学会使用天然火”情景教学案例王金平83公民的义务教案朱剑莉84《日新又新我常新》课堂实录及反思余静君85还学生自主学习的天空王太贵86英语(新目标)Goforit!八年级上册徐利君一、德育科研1发掘当地人文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陈月辉摘要:云衢中学开展了以发掘当地人文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学校从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关系、学生与文化四个领域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分类目标,并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初步解决了课程实施中“学什么?”的问题、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库、学生参与意识增强,校园学习氛围大大增强、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教育的相互层次渗透模式。关键词:人文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研究一、研究背景2002年秋,中山市进入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省级实验区,按照《中山市中学课程设置方案》,我校决定在初中一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两节。当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课程计划,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也没有教材。为此,我们开展了以发掘当地人文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型的独立形态的课程,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其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级课程管理的架构,明确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这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开发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上的依据。云衢中学地处中山南朗,名人荟萃,人文资源丰富。南朗镇是一代伟人孙中山的故乡,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政治、军事、文化名人,诸如孙中山、陆皓东、杨殷、程璧光、王云伍、阮玲玉、方成等都是南朗人。南朗又是有名的侨乡,港澳海外同胞爱国爱乡,乡情浓厚,人才辈出与当地人文环境密切关系。云衢中学从1809年创办的“云衢书院”至今已近200年历史,学校教育与当地人文背景息息相关。历史积淀的丰富的人文资源,是进行国民教育,提升民族精神的重要素材,发掘当地人文资源,使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整合,将具体可感的当地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加以弘扬,对于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优化育人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研究价值,也为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二、确定校本活动课程的目标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设计应当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基础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文化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及对文化的尊重意识;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结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际,从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关系、学生与文化四个领域,我们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分类目标:学生与自然领域:1、主动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2、欣赏自然世界,热爱自然3、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4、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学生与社会领域:1、认识社会资源,并知道要有效运用2、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3、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4、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体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学生与自我关系领域:1、注重生活卫生,学会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2、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3、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4、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学生与文化领域:1、主动关注文化现象,丰富文化知识2、尊重多样文化和本土文化3、尊重文化工作者4、主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目标的制定,我们对开展活动过程具有了更具体的导向,这样就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对自身活动目的性的认识,老师只是规范和丰富活动目标的指导者。三、研究思路和实施过程课程的实施是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我们开展了下列实践活动。(一)关于当地人文资源的调查摸底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分三个阶段组织师生对南朗人文资源进行了较系统的社会调查:1、调查摸底。主要是制定出调查方案,摸清本镇人文资源的大体情况。2、专题调查。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调查活动,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组成若干个小组分赴各地进行社会调查。主要调查的专题为:①南朗德育基地调查专访,如到孙中山故居、中山革命烈士陵园陈列馆参观调查,到石门村、白企等抗日根据地专访等;②南朗客家民俗调查,如到白企村调查;③南朗典型村落文化调查,如到茶东陈氏宗祠、南朗帅傅遗居的实地考察;④风景名胜调查,如到蒂峰山、云梯山、逸仙水库等地考察。调查过程按“调查——写作——展览”的程序进行。3、文献调查。从《中山日报》、《中山文史》、《南朗乡音》等报刊和一些回忆录中收集整理报道南朗名人民俗、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稿,也通过网上查阅下载有关资料。当收集的文稿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组织师生分类筛选、分期出版南朗人文资源系列橱窗展览和专题板报,还出版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写出的优秀文章。(二)关于当地人文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研究人文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主要是通过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互动,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实现由表及里的逐层渗透。主要做法是:1、利用调查所得的人文资源,经过筛选,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定期出版专题橱窗和专题版报;评选学生描摹的南朗名人,名胜风景等优秀美术作品组成走廊挂画;征集学生参与设计的校园警句、标语,评出优秀作品设置在校园,标明撰稿人姓名;学生参与课室环境的设计。以上做法,目的是通过学生参与构建的校园物质环境,增强环境的心理暗示作用,又突现出校园环境设置的鲜明主题和地方特色。2、把当地人文资源转化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具体做法是:丰富主题班会的内容。每学年开设两次主题班会,组织如“南朗名人给我的启迪”、“我爱我家”、“以故里名人为榜样”等主题班会。丰富校园生活的内容,并融入社会活动中。每学期组织至少一次的全校性主题活动,如组织“以家乡名人为榜样”演讲比赛,“南朗人文知识知多少”抢答竞赛等。还组织学生参加第四届世界中山同乡恳亲会举办的“中山八百年”历史知识竞赛以及相应的征文比赛等社会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改革,一些人文学科如政治、历史、语文等,在教学中适当渗入本地区人文资源,激活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如南朗中心河污染问题调查、南朗名胜分布和最佳旅游线路设计等探究性尝试,以此开发校本课程。3、把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仁爱、诚信、谦恭、勤俭、自强精神,这些都是南朗人文背景下长期积淀而成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的继承,主要是通过物质环境产生的心理暗示,活动过程形成的心理氛围,在实践中逐层加大理想追求的承载力。如把弘扬孙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与爱班级、爱学校的教育结合起,开展助困助学活动;用“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激励学生敢于打破陈规,在学习上勇于创新;把弘扬自强不息精神放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崇尚真知,努力成才这个基点上。又如通过邀请校友回校参加庆典、讲座等方式,宣传学校的优秀传统和校友成长的经历,增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激励功能。当地人文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道德认识方面,能认识国情,理解乡情,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在情感方面,能以名人故里为荣,爱国爱乡爱校,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行为方面,能以故里名人为榜样,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