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021504浅析紫色女性生态主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析《紫色》中的女性生态主义摘要:艾丽丝·沃克在小说《紫色》中展示了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三个阶段:分裂、缝合和完整。在分裂阶段,自然和女性受到父权制的共同压迫,其压迫的根源是二元制思想。到了缝合阶段,女性开始觉醒、自然开始报复人类,这两种变化最终导致了男性思想的觉悟。这其实是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矛盾缓和并逐渐走向和谐共存的过程。在完整阶段,女性完成从被压迫走向独立的转型、男性开始尊重女性和自然,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即将形成。沃克正是通过揭示黑人妇女和自然在重重压迫下的生存状态来唤醒黑人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探索缝合破碎灵魂以实现完整生存的途径,作品表达了渴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关键词:紫色;女性;生态主义1.研究背景艾丽丝·沃克(AliceWaiker)是美国当代文坛最富盛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沃克在其作品中主要关注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深入她们的内心世界,展示她们的彷徨、无助、觉醒和反抗,并以此成为黑人女性的代言人。沃克本人也曾说过:“我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我的人民的精神生存上了。”她的成名作《紫色》一经出版就获得普利策文学图书奖、国家优秀图书奖和全国图书评论奖,并成为美国黑人文学的里程碑。国外评论家对《紫色》的评介涉及其主题意义、妇女主义思想和文化身份等多个方面。如彼得·普雷斯科特(PeterPrescott)评论《紫色》中的主题包括恐惧、爱的补偿、卑劣的谋杀等许多方面;而贝尔·胡克斯(BellHooks)则认为,对《紫色》的阅读,“超越了种族、阶级、性别和文化的界限”。其他评论家分析了该小说的艺术形式,如叙述策略、书信体格式和语言特征等。自20世纪80年代沃克访问中国以来,国内开始了对其作品的研究,并呈方兴未艾之势。国内评论家对《紫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妇女主义在小说中的体现方面,如王晓英教授认为,沃克妇女主义的灵魂是对人类完整生存的追求。还有一些评论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主题和艺术形式等。总的来说,国内对沃克作品的研究还亟待进一步开发。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迎来了鼎盛时期。生态女性主义分析了生态危机和性别歧视的根源,其核心观点是“西方文化中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父权制世界观。生态女性主义不仅批判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还批判男性中心主义(androcentrism),其目的是建立一个男女平等、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社会。近年国内外学者都开始注意到沃克作品中的生态思想,但研究还有待深入和系统。本文将《紫色》中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三个阶段——分裂、缝合和完整,认为沃克的作品不仅深入探讨了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更表达了她对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完整生存的意愿。2.生态女性主义理论2.1生态女性主义的诞生女性主义与生态主义相遇当环保运动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其关注点转移到对许多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在一个密切联系的系统中进行的互动中来.许多环保主义流派应运而生,构成了新激进环保主义的学术基础.妇女运动从来也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它总是与当时所在国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发展与变革(或革命)相随而行,其内容和关注的领域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妇女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不断丰富的.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女性问题的重要性及女性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密不可分.1974年,法国女性主义者奥波尼首次使用了“生态女性主义”一词,标志着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发端.这种将生态主义视野纳入到女性主义运动的做法造就出了生态女性主义,用以意指女性问题与生态问题的内在关联,号召女性领导一场生态运动,重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有人将生态女性主义归结为“在环境主义中的女性主义”和“在女性主义运动中的环境主义”.这种说法虽然未必准确,但却道出了生态女性主义的诞生机制,可以看出它与女性主义和生态学的渊源.正如其它女性主义流派一样,它也包容了许多彼此观点有很大差异的各种理论,生态女性主义将文化与自然两个领域在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交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但在其内部又存在着巨大的视角与立场差别的谱系,成为影响比较大的思潮和社会实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查琳·斯普瑞特奈克、凯伦·沃伦、卡洛琳·麦茜特、瓦尔·普鲁姆伍德、阿尔·萨勒、范达娜·席瓦等.席瓦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公共人物,作为印度知识分子还被《亚洲周刊》评为“对亚洲最影响的50人”,在名人如云的竞争者中名列第5.由此也可窥见生态女性主义在当今世界文化版图中的重要位置.2.2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压迫女人的和毁灭自然的是同一种力量生态女性主义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并认为这一思想来自人统治人的思想.它批评男权的文化价值观,赞美女性本质,但并不完全是本质主义的,它反对那些能够导致剥削、统治、攻击性的价值观.生态女性主义批判男性中心的知识框架,目标是建立一个遵循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原则的乌托邦.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信念包括:第一,女性更接近于自然;而男性伦理的基调是对自然的仇视.自然与文化,生理(动物)世界与社会(人类)世界,男性与女性……这样的二分法将女性与自然、繁殖、物质、他者性归为一类;将男性与文化、生产、形式、自我性归为一类;这是西方父权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为贬低和强奸自然和女性寻找合理性.第二,地球上的生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并无上下高低的等级之分.但社会状态却是种族分隔、性别分隔的,在这个等级体系中,上帝这类纯精神是最高级的,而生长在地球上的生命是低级的;在所有的生命中,人又是最高级的,以下依次是动物、植物、山、海和沙;在人类当中,白种男性是最高级的,以下才是其他种族和性别的人们.而生态女性主义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反对把生命做等级划分.第三,一个健康平衡的生态体系,其中包括人与非人在内,都应保持多样化状态.消费市场把人们的文化兴趣搞得千人一面,既浪费资源,又无趣.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应当发起一个反集中化的全球运动,既照顾到人们的共同利益,又要反对某些消费形式的统治和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实际上是一种暴力形式.第四,物种的幸存使我们看到重新理解人与自然(自身肉体与非人自然)关系的必要性,这是对自然与文化二元对立理论的挑战.生态女性主义批判二元对立的理论,反对将人与自然分离,强调所有生命的相互依存,将社会压迫与生态统治的模式两相对照.此外,生态女性主义者对发展的概念提出质疑,她们认为,发展这个概念是基于西方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关于经济进步的概念而形成的,以为变革必须走线性发展的道路.女性运动的价值是去听取无权者的呼声,尊重差异性;而发展概念不重视个体,不重视社区层面,只是从经济角度评估人类与社会的进步,却不考虑诸如文化、社会、政治、精神等人类的贡献.生态女性主义中最极端的观点是从根本上反对发展的,它将发展作为西方父权主义的举措加以抨击.2.3生态女性主义给我们的启发生态女性主义概念起源于西方,它与一般的学术理论的一个明显差异在于它把理论看成是过程中的理论,不试图提出一种“客观性”观点,而是包容了许多彼此观点有很大差异的理论,认为对特有问题如环境问题,妇女问题的分析应反映出国家、阶级等不同观念,对其解决也应依赖于不同的历史、社会经济及文化情景.这种特点在其传播至第三世界并被“本土化”之后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席瓦为代表的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者继承了第一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并在将它与本土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论改良,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来关注第三世界最为迫切的问题,如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妇女问题等.由于不同的社会与境,她们和第一世界妇女关心的问题侧重点便有所不同.如同为“抱树”,第一世界妇女住在古木上是为了保护她们精神上的寄托,提高生活质量,因为对她们而言,温饱已不成其为问题,而印度妇女的“抱树”却是在捍卫其赖以生存的根基,她们面临的常常是“环保还是温饱”的两难境地.但由于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者与更为“草根”的民众的结合更为密切,她们便十分重视以本土知识体系为基础重建女性主义的生态文明,并将其与人民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具体到我国,生态女性主义对于我国在理论方面的启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性别问题上,受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影响,中国妇女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它的“社会性”解放,但由于片面追求无差别的平等,造成了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非性化”.虽然近些年来开展起来的女性学研究已逐渐将社会性别纳入研究范畴,但对我国尤其是现阶段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的、复杂的女性及其相关的社会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并概括到理论高度.而西方生态女性主义以及新近发展起来的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实践将有助于我们通过性别视角认清这些孤立、片面地看待妇女问题的倾向,把性别与环境、性别与发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历史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最终立足于我国国情,整体、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第二,在环境问题方面,我国环保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将环境问题技术化、片面化、“非历史化”的倾向.生态女性主义尤其是第三世界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既关注了生态与性别的关联,又注重研究造成这些问题的更深刻的历史根源,将其置于十分具体的权利关系和物质层面考察研究,并提出以本土知识体系为基础重建生态文明,对于我们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无疑将起到积极的启发作用.第三,发展是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说性别和环境问题也为第一世界女性主义所关注的话,发展在第三世界则显得尤为重要.第三世界的生态女性主义将妇女、环境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我们反思这些年来的发展观.立足于第三世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观,不应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社会公正等为代价,而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实现一种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生产均衡发展、人民生活富足、生态环境良好的文明发展.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作为西方环境运动和社会运动结合的产物,通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在西方女性主义、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中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同时,它作为女性主义理论中最有活力的派别之一传播至第三世界,经过当地生态女性主义者孜孜不倦的努力,与本国的实践紧密结合,有了相当程度的“本土化”,焕发出更为蓬勃的生命力,对其妇女运动和环境保护乃至社会的其它方面如全球化进程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世界其它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从生态女性主义看《紫色》3.1分裂——女性与自然:父权社会的牺牲品(1)女性遭受虐待生态女性主义先驱厄斯特拉·金认为:“自然被客体化、被征服,成为了与统治者有着本质差异的‘他者’。女性在男权社会等同于自然,同样被客体化、被征服。在这种意义上,女性和自然成了最原始的‘他者’。”生态女性主义者在研究后发现,对女性的剥削和自然的主宰都是西方男性统治的结果,也就是说,女性和自然都是父权制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的牺牲品。在《紫色》中,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最初处于分裂状态,女性和自然被看做父权制统治和征服的对象,处在社会的边缘。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遭受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还在精神上深受男性中心主义思想的毒害,被剥夺了所有的权利甚至包括身份和个性。作为父权制和男性沙文主义的牺牲品,黑人女性在精神上遭到男性中心主义思想的牢牢控制。根据传统的西方文化思想,女性通常被认为是被动、柔弱、劣于男性的。黑人女性的境况更糟,她们一无所有,男性为了牢牢掌控她们的命运,剥夺了她们的各种权利。在《紫色》中,非洲奥林卡的妇女整日在地里劳作,却不拥有家里的财产。没有金钱维持生活,她们只能依靠男性生存。此外,黑人妇女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小说女主人公西莉并非唯一一个早早辍学的黑人女性。在奥林卡,男孩去上学,女孩只能在家做家务。由于男性相信知识就是力量,他们害怕女性获得这一力量之后会找出男性政权体制后的真相并最终威胁到他们的权威,因此男性想方设法阻止女性接受教育。除此之外,黑人女性没有话语权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