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4第七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集体备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设计人肖艳参与人员集体备课一、课标引领(课标呈现、教学目标、教材分析与建议、教学课时与内容安排)课标呈现:本单元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范畴的第二学段。课标指出: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内容分析:有关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从一年级就开始了。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二年级(上册):看一看摆一摆,利用学具进行拼、摆、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二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三年级(上册):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六年级(上册):认识圆,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六年级(下册):认识圆柱和圆锥,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本单元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表标题例题具体内容及要求垂直与平行例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例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例3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梯形的的各部分名称。学习画高。教学建议: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这一单元中涉及的知识点: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等,一方面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另一方面,经过三年的数学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为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学生出发,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一些内容。2.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教学的重点。由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旧知识中孕育着新内容,新知识又是原有知识的扩展。教学时,要善于理清知识间的联系,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内容的容量、密度和教学的重点,有机地联系单元、全册,乃至整个年级、整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加以研究。如果把“平行与垂直”这一内容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就不难发现它的学习既需要直线及角的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3.注重学用结合,就地取材,充实教材内容。尽管教材在素材的选材上尽可能地提供一些现实背景,设计了一些学以致用的习题,如借助于运动场景里的一些活动器材引出垂直与平行的内容,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怎样测定立定跳远的成绩、怎样修路最近等。但由于教材的容量有限,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必要的充实和拓展,使学生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增强应用意识。4.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这一单元涉及到许多作图的内容,如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等,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这些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教学课时与内容安排:共计6课时:垂直与平行1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5课时二、教材解读(学情分析、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作用等)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而梯形则是第一次学习,除了要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能将四边形分类,并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例题和练习呈现方式及作用:1.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课本一开始呈现了右面的运动场景图。画面上的单杠、双杠等就蕴涵着平行与垂直的“原型”,旨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数学学习。教材共编排了三个例题。例1借助画直线的活动,用两幅有关联的小组合作的情景(如图),让学生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又有不同的情况,有成直角的和不成直角的。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的变化,特别是中间的男同学画的两条直线在第一幅图里没有相交,而把它们再画长一些以后,却相交了。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平行线的本质特征,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因为平行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其特点是永不相交。例2主要教学画垂线的方法。画垂线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另一种是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教材只具体给出了前一种情况的画法,用连续的三幅图表明画的步骤,没有出示文字说明。后一种情况只是提出了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把直线外一点A和直线上任一点连起来,经过实际测量得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这是垂线段的重要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最后引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做准备。例3主要教学画平行线的方法。教材直接用一幅图说明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没有出示文字说明。接着要求学生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然后通过在两条平行线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并量出长度,让学生初步体会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最后教学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这是画垂线和平行线的综合应用。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从整体把握垂直和平行的含义。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教学时,要从整体着眼,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一开始就可以让每个学生自行在白纸上画两条直线,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反馈时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教材上例1呈现的四个同学所得出的结论是有代表性的几种情况,实际教学时出现的情况可能会更复杂一些、更多样一些)。接着要求学生根据两条直线是否相交把这些作品加以分类,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两条直线延长后才相交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对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讨论。可以先讨论不相交的情况,揭示平行线的含义。再讨论相交的情况,通过量两条相交直线所组成的角的度数,揭示垂线的含义。最后再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平行和垂直的现象。(2)适当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有的学生会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也有的学生会认为只有水平线和铅垂线的关系才叫垂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两点加以点拨和说明。一是垂直和平行所说的都是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不能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二是看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看它们相交所成的角是否直角,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无关。为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画出各种不同方向的垂直情况,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3)因材施教,加强作图步骤的具体指导。如前所述,这一单元涉及许多作图的内容,但教材中很少呈现文字的作图步骤与方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需要作具体的指导。可以边示范边强调,用三角尺画垂线的步骤是:(1)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2)沿着直线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和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3)从直角的顶点起,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一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一般步骤是:(1)固定三角尺,沿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2)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3)再沿第一步中的直角边画出另一直线。其实,这只是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利用三角尺上的其他角画平行线,实际上应用的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2.关于练习十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1.2题,都是有关“平行和垂直”的判断题,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说一说判断的方法。也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补充一些,以达到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第3题,第(1)题要求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方法很多,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沿着长边或宽边对折两次。如图:第(2)题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最简捷的方法是沿边长或对角线对折。如图:这样的练习操作简便,又没有固定的答案,体现了很大的开放性,往往可以折射出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5、6题,分别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测定跳远的成绩比较准确?怎样修路最近?实质上是垂线段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再去找一找这样的例子。第7*、8*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的,不作普遍要求。第7题,学生有了第3题的基础,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第8题,要求用一把尺和一个量角器画垂线,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的基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