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6课第1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本框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识记中华文化的特征及其见证。◆了解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两个见证。◆知道近代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原因和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能力目标◆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对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2.过程与方法教师结合本地文化,采用情景创设法、探究小组讨论与分析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探究、搜集和获取有关人类古代文明源流、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汉字、史学典籍等方面的材料,并通过分析、整理,对信息资源收集整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加深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特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探究及教材大量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近代的衰微过程,在探求文化延续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二、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三、教学难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四、教学建议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原因是文字、史书典籍。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能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能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仅仅靠教材的内容是无法充分展现出来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等待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了解。在教学中,要把中心放在“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个重点问题上,体会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从整体上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极其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基础。本课信息量大,靠简单的教-2-师课堂说教是不行的,必须动员学生在课前花较多的时间收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师课前安排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分工探究。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去质疑探索、自主合作、实践体验、研究学习与资源共享,这也就是信息时代下对教与学的要求,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客观要求,是实践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要求。【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探究导入教师:出示案例:17世纪西方的“中国潮”启蒙时代西方是社会文化生活中普遍出现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人称“中国潮”。“中国潮”的发起人主要是商人和传教士。商人们贩运回来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传教士贩运回来孔子哲学与中国的道德社学等,这影响了西方的很多方面。在欧洲社会面前,中国形象为他们展示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中国几乎成为西方文化向往的乌托邦。想一想:西方“中国潮”反映了什么事实?为什么中华文化在西方影响这么大?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导入二:情景导入2009年1月20日,《汉字五千年》新闻发布会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举行。该片通过生动展示汉字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在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与风采,讴歌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旋律,提升中国国家形象。【问题】(1)阅读上述材料,你对中华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认识?(2)汉字在中华文化发展中起什么作用?【感悟】(1)可以体会到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从汉字的发展演化过程即可以看出来。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3-(2)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的汉字,它历史悠久,它在发展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