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课标版历史第27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教材研读题组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新中国政府通过没收①官僚资本、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土地改革等措施,到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我国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②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通过组织生产合作社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到③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4.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均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④(✕)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题组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⑤主要矛盾,明确了党和人民当前的总任务。这次会议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1958年,中共制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发起“大跃进”和⑥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3.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⑦“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4.“文革”爆发后不久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⑧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5.1971年,⑨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6.1975年,⑩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7.“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都是因为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题组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我国制定“一五”计划时,确定经济建设速度工业产量平均年增长14.7%,农业产量平均年增长4.3%的发展指标,这同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是比较高的。“一五”计划完成时,工业产量平均年增长约18.7%,农业产量平均年增长约3.8%。材料说明“一五”计划 ()A.得到全国人大的批准B.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基本遵循实事求是原则D.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答案C“一五”计划制定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仅能说明工业生产年增长率较快,但无法说明轻、重工业的具体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由材料和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基本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故C项正确;题干只体现了工农业的增长幅度,不能说明“一五”计划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D项错误。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2.“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答案C本题关键信息是“公私合营”“第一个五年计划”。材料体现的历史事件是三大改造。“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方式,故C项符合题意。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表明 ()A.经济增长方式变革B.国民经济均衡发展C.国家优先发展工业D.工农比例脱离国情 答案C材料描述的是经济增长率,没有涉及增长方式变革,故A项错误;从“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来看,国民经济发展不均衡,故B项错误;从工农业的增长率可以看出国家优先发展工业,故C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工业,符合我国落后的实际情况,故D项错误。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4.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下列有关过渡时期及其目标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一五”计划实现总路线的各项任务B.完成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在经济建设目标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至1956年 答案A过渡时期目标的实现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仅通过“一五”计划实现,A项说法错误。过渡时期的目标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C两项说法正确。D项说法符合史实。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题组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5.文史学者宋云彬在日记中说:“(某日)晚,参加(浙江省政协丽水调研活动)文教专业组,听取丽水县文教方面各负责人之报告,报告扫盲工作者谓:经过八昼夜苦战,扫了五万文盲,每人认识一千五百字。”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科教兴国”战略正在落到实处B.“教育革命”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C.“大跃进”运动波及文化教育领域D.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收获成效 答案C题干强调的是扫盲工作,故A项错误;只是扫盲工作,谈不上教育革命,故B项错误;由题干“经过八昼夜”“扫了五万文盲”“每人认识一千五百字”,可以看出“大跃进”运动波及文化教育领域,故C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一种夸大事实的现象,并不是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收获成效,故D项错误。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6.1962年,刘少奇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把群众路线的内容概括为两点:第一,相信人民群众,……第二,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下不符合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20世纪50年代初实行土地改革B.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C.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D.邓小平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答案B“大跃进”运动的实质是“左”倾错误,是与群众路线相违背的,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是以群众路线为指导的正确措施,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7.据记载,1961—1962年我国共减少城市职工1887万人,全国吃商品粮的城镇人口,从1961年到1963年6月共减少2800万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影响B.严重自然灾害导致人口大量减少C.工人下乡,大炼钢铁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落实 答案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并不会导致城市职工的数量减少,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显示城镇人口减少,并不能体现出总人口大量减少,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大跃进”运动基本结束,并不会出现大炼钢铁的现象,故C项错误;八字方针是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带来的危害进行的纠正措施,其中“调整”即调整工农业比例失调的现象,通过减少城镇人口的办法协调城市农村的矛盾,实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故D项正确。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8.1959年12月,毛泽东和工作人员一起过66岁生日,生日宴会实行“三不主义”: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席间他说:“现在全国遭灾,有的地方死人呀,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到底好不好?群众有什么意见?正确的情况搞不到。”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毛泽东反对祝寿,因此材料真实性不足B.造成“全国遭灾”的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毛泽东认识到自己的“左”倾错误,并立即纠正D.为解决物资匮乏,采用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 答案B毛泽东反对铺张祝寿,不是反对祝寿,故A项错误;由题干“1959年”“现在全国遭灾”可以判断,当时的困难是“左”倾错误导致的,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毛泽东严格要求自己和困难中的群众一样,这并不代表毛泽东真正认识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故C项错误;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一、“一五”计划的条件与特点1.条件(1)政治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得到巩固。(2)经济基础: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3)理论条件: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4)客观条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重难突破重难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2.特点(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3)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轻工业、农业和商业。(4)重点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5)渐进性和长期性。(6)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 命题视角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是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基础,因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是各地高考经常考查的知识点。(1)从现代化史观等角度考查“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特点、成就及对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影响。(2)以表格、图片的形式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变化,以此认识三大改造的成果。(3)从农业合作化入手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4)“一五”计划与苏联关系密切,高考试题往往从中苏经济体制的异同比较入手,要求考生认识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国防实力。(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典例1(2014课标Ⅰ,31,4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命题立意本题引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具体规定作为新材料,考查现代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关键准确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政策与工业化进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 解析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发达、粮食相对短缺时期的产物。实行该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可以集中有限的粮食以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故选B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粮食计划供应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此时国家并未出现“灾害”,排除C项;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排除D项。 答案B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1-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这一重要认识提出的背景是 ()A.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B.吸取了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教训C.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D.“一五”计划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答案C 解析《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即将完成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故C项正确;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出现在1958年后,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开始执政是在1953年,在其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的时间是1957年底,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教材研读重难突破栏目索引1-2陈云说:“中央人民政府在1953年12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然后对食用油也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