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1.《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2.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里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③俄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①②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3.19世纪中期在欧洲兴起了一股进步的社会潮流。该潮流的一份重要纲领于1905年被译成中文发表在《民报》上。与原文相比,译文更赋诗意,少了些激烈的语气。文中最后有“噫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之句。此句原意最有可能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一部影片有一个镜头: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这个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A.法国大革命B.俄国十月革命C.巴黎公社起义D.法国里昂工人起义5.《咬文嚼字》杂志认为下图中的文章片段有知识性错误。其理由是A.“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定性不符合俄国革命B.“苏维埃”是以俄国农民、资产阶级为主导的C.文章片段中俄国此次革命事件的领导者有错误D.文章片段中俄国此次革命事件的发生地有错误6.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2-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7.“‘人民委员’(部长)命令将土地划分给农民,不给原主人任何赔偿;对银行国有化,在此过程中没收私人帐户的存款;将工厂的控制权交给工人;并开始与德国谈判有关战争结束的条约问题。”上述这些举措实施于()A巴黎公社时期B俄国二月革命时期C俄国十月革命时期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8.“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反映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A.是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D.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运动9.《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成立人民委员会D.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10.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11.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神速,威震全国。1927年初,全国革命中心也随之北移至右图中的哪一城市?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局部)12.“中山不死,国共求同”是北大学生欢迎连战时打出的标语。孙中山为国共“求同”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是()-3-A领导进行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B召开国民党一大,把共产党改造成了国民党C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D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迫使袁世凯下台13.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员构成表,它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14.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B.辛亥革命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15.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A.八路军B.新四军C.义勇军D.抗日联军16.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C.红军长征的胜利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17.毛泽东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理解是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B.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C.遵义会议的召开D.长征胜利完成18.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B.中共放弃中原从而扭转抗战局面C.中共决心依靠军队士兵抗战D.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19.“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据内容判断,这段文献资料应当出自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中共“八大”D.中共八届二中全会20.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A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B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D鼓舞了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地区党员人数学生工人农民绥远32008%3%80%湖北187763.1%2.3%8.9%广东1500021.2%20.1%39.1%-4-21.下图是研究日本侵华历史的①第一手资料②第二手资料③文献资料④实物资料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2.《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炮火中飘扬!飘扬!”歌词所反映的事件A.出现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B.发生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D.反映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情况2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的“插上一刀”指的是()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过大江C挺进大西南D挥师大西北24.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A.1处B.2处C.3处D.4处25.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同领导国民大革命运动,消灭了北洋军阀统治◆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为全国抗战的总指挥部◆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5-第II卷二、非选择题(50分,其中第26题13分,第27题17分,第28题20分)26.“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上述三幅图片代表的历史现象反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材料二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的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的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图四攻打冬宫材料三图五井冈山会师(2)材料二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中国的革命道路与俄国道路又存在怎样的差异?(4分)(3)试分析中俄选择各自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8分)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6-材料二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人教版历史必修1材料三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人教版历史选修1资料材料四2006年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无视国际社会、亚洲邻国和日本人民的反对,悍然于8月15日参拜供奉有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中新网8月15日电材料五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8年5月6日抵达东京,开始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展开为期5天的暖春之旅,以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1)材料一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日本当局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4分)(2)材料二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列举这一事件后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不少于5次)(6分)(3)据材料三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历史事件分别是日本对外扩张的哪一步?日军的侵略政策破灭于哪一步?破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4)你如何看待材料四和材料五所描述的历史现象?你认为当前处理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4分)28.简述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诗词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②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诗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被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7-主要原因又有哪些?(2)诗词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开创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3)导致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的结果如何?(4)诗词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试卷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1.B2.A3.C4.C5.A6.B7.C8.C9.A10.C11.C12.C13.C14.A15.B16.B17.B18.D19.A20.A21.D22.A23.A24.D25.B二、非选择题(50分,其中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