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安徽高考语文作文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0安徽作文第1页(共20页)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作文试题分析2010年6月7日语文作文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索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注重】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准确使用标点符号。语文作文题分析今天上午9点,高考语文学科正式开考,全省56.2万考生同写作文。相比于去年动感十足的“弯道超越”,今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走了复古路线。摆在广大考生面前的是一道古色古香的作文题,请考生以清代文学家阮元的一首七言绝句为素材,体会其中的哲理,并根据引发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材不限。根据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不少高三语文教师表示,文化气息十足的这道考题,可以说是这几年安徽省命题中最好的一道考题。但由于考生需要先阅读这首古诗,再立意作文,因此在理解上难度略有抬高。教师们纷纷揣测,今年这道古韵十足的考题将拉开高考作文的层次。诗句中暗含“钱学森之问”高考作文题的这首清代七言绝句,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诗意画面。在城外,几条河流把城市合围起来,绕着小城绵延而过。流进小城的溪水,在城内流进了千家万户。在小城人家门前,人们根据水流的深浅,栽种上不同的作物,水深的地方种上黑黝黝的菱角,水浅的地方种上绿油油的水稻,不深不浅的地方人们则种上红艳艳的荷花。在解释这首古诗描绘的旖旎风光后,省城不少语文教师表示,诗歌背后暗含着两层主要哲理,一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根据水流的深浅种上不同的作物,二是要因材施教,尤为值得考生注意的是,这首古诗还暗含了考前着重介绍过的“钱学森之问”。在人才培养上,也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和兴趣,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而不能一个模子灌输应试教育。在作答这道高考作文题目时,省城语文教师认为,考生除了提及内涵的哲理外,最好结合自身实例,谈谈自己如何结合个人特点和兴趣,规划未来的职业蓝图等等。“如此一来,摆事实讲道理,将有利作文拿到理想分数。”名师建议作议论文较易入手根据今年高考作文题的特点,省城教师认为虽然题材不限,但考生写议论文比较容易上2010安徽作文第2页(共20页)手。除此之外,考生也可以写成夹叙夹议的形式,甚至可以先叙述一个恰如其分的小故事,再发表一段精彩的议论,只要不离题万里,应该也都能够获得满意的分数。在写作时,考生可以联系国家当前的经济建设,只有按照科学规律,转变原先掠夺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行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的低碳环保社会。同时,在国家许多大政方针的制定上,也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合理政策。在针对“钱学森之问”进行作文时,考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自己眼中的人才培养观。“总体来说,今年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古文鉴赏能力要求有所提高”,一位资深语文教师认为,由于题材不限,古诗本身并不晦涩难懂,估计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分数。·徐颖奇·2010年高考作文题: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作品注释(1)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杂诗:具体内容没有在题目里明确揭示的诗。(2)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交,交错纵横。四水:湖州市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抱城斜:环抱着吴兴城曲折地流淌着。散作千溪:分散为若干条支流。(3)遍:遍布,布满。(4)菱:一年生水生草本,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果实有硬壳,有角,可供食用。■作品赏析:诗的头两句刻画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征。“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对水系不规则性、复杂性的观察和感受,是对整形几何观的某种超越。第二句更是关于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画,准确、生动而富有韵味。“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从环抱吴兴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断分叉而形成的千溪万流,整体上构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图。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点分布的分形。自然界的水系本来是由千溪万涧逐步汇聚而成的,村落是人们择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类分形结构。作者采用诗家惯常的人格化手法,仿佛是先有了居民点的分形分布,而后河流为了亲近千村万户,便从吴兴城外的四水开始,逐步分散为千溪万涧,遍洒人间。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分形,居民点分布是人文系统的分形,两幅分形画面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既展示了独特的美学意韵,又体现了大地的厚德载物。地理分形造就了气象的分形特征,地理分形与气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态环境的分形特性,导致动植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相关性和复杂性,形成植物生态系统的分形特性。诗作的后两句表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会到这种生态分形,通过对农作物间种的形象描绘,反映了河流分形带来的生态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了诗作对水系分形描绘的内涵。这首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作者简介2010安徽作文第3页(共20页)阮元(1764-1849年),清代政治家、文学家,字伯元,江苏仪征人。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第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历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户部左侍郎、浙江巡抚、江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编书撰述不辍。在广东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1826年(道光六年)任云贵总督,随即又晋升体仁阁大学士。1838年(道光十八年)返扬州定居,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去世,谥“文达”。参考资料1.关于“吴兴杂诗”作品概况作品名称:吴兴杂诗创作年代:清代作者:阮元作品体裁:七言诗作品原文吴兴杂诗(1)交流四水抱城斜,(2)散作千溪遍万家。(3)深处种菱浅种稻,(4)不深不浅种荷花。此诗作为了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安徽卷作文题的材料。“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由此哲理诗引发的思考和联想写一文,诗歌体除外。不少于800字。作品注释(1)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杂诗:具体内容没有在题目里明确揭示的诗。(2)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交,交错纵横。四水:湖州市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抱城斜:环抱着吴兴城曲折地流淌着。散作千溪:分散为若干条支流。(3)遍:遍布,布满。(4)菱:一年生水生草本,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果实有硬壳,有角,可供食用。[1]作品赏析诗的头两句刻画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征。“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对水系不规则性、复杂性的观察和感受,是对整形几何观的某种超越。第二句更是关于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画,准确、生动而富有韵味。“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从环抱吴兴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断分叉而形成的千溪万流,整体上构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图。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点分布的分形。自然界的水系本来是由千溪万涧逐步汇聚而成的,村落是人们择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类分形结构。作者采用诗家惯常的人格化手法,仿佛是先有了居民点的分形分布,而后河流为了亲近千村万户,便从吴兴城外的四水开始,逐步分散为千溪万涧,遍洒人间。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分形,居民点分布是人文系统的分形,两幅分形画面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既展示了独特的美学意韵,又体现了大地的厚德载物。地理分形造就了气象的分形特征,地理分形与气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态环境的分形特性,导致动植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相关性和复杂性,形成植物生态系统的分形特性。诗作的后两句表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会到这种生态分形,通过对农作物间种的形象描绘,反映了河流分形带来的生态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了诗作对水系分形描绘的内涵。这首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2]作者简介阮元(1764-1849年),清代政治家、文学家,字伯元,江苏仪征人。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第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历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户部左侍郎、浙江巡抚、江西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编书撰述不辍。在广东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1826年(道光六年)2010安徽作文第4页(共20页)任云贵总督,随即又晋升体仁阁大学士。1838年(道光十八年)返扬州定居,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去世,谥“文达”。[3]2.关于“阮元”阮元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人物生平阮元于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出生于江苏扬州府城一个以文兼武的世家。他的祖父阮堂武进士出身,官湖南参将,曾率军征苗,活捉苗人数千人。父亲阮承信系国学生,修治《左氏春秋》,为古文大家。母亲林氏也出身于士宦之家,通晓诗书,有修养。阮元5岁开始跟从母亲学字,6岁进私塾就学。他的母亲对他偏重于文字的教育,他的父亲则令他通文义和立志向学。阮承信熟读《资治通鉴》,对阮元讲“成败治乱,战阵谋略”,并教他骑马和学射箭,并对他说“此儒者事,亦吾家事也”,希望他文武兼备。乾隆五十四年(1789)廿五岁的阮元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编修。一年后因学识渊博,受高宗赏识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懋勤殿,迁任詹事。1793年至1795年,提督山东学政,曾数游济南名泉,留下不少赞泉诗,写有《小沧浪笔谈》,杂记济南掌故风物等;广交山东及寓鲁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在毕沅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对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的兴盛贡献颇巨。后历任浙江学政,仁宗嘉庆三年(1798)返京,任户部左侍郎,会试同考官,未几又赴浙江任巡抚,抚浙约十年。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又纠合浙江文人,编书撰述不辍。嘉庆六年(180阮元1)在杭州建立诂经精舍,聘王昶授词章,孙星衍授经义,作育英才。以嘉庆十年丧父,服除,任职兵部,又先后出为湖南、浙江巡抚。在浙江巡抚任上,政绩颇多,其最大的功劳就2010安徽作文第5页(共20页)是平定海盗。嘉庆十九年(1813)调江西巡抚,因捕治逆匪胡秉耀有功,加太子少保,赐花翎。嘉庆二十一年(1815)调河南,升湖广总督。任期内修武昌江堤,建江陵范家堤、沔阳龙王庙石闸。嘉庆二十二年(1816年)调两广总督。在粤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并上书嘉庆帝,认为“宜镇之以威,不可尽以德绥”。嘉庆廿五年(1820)在粤创立学海堂书院。道光元年(1821)阮元兼任粤海关监督。当时来往中国的外国船只常常挟带鸦片入境,阮元对敢于经售鸦片者予以严办。道光六年(1826)迁云贵总督,一方面罢免贪官污吏,加强对盐税的征收和管理;另一方面,组织偏远地区的百姓开荒种地,防御蛮族的进攻。道光十五年(1835年)召阮元回朝,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刑部,调兵部。道光十八年(1838)因老病致仕,返扬州定居,道光帝许之,给半俸,临行加太子太保衔。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于扬州康山私宅,谥“文达”,享寿八十六岁。入祠乡贤禂、浙江名宦祠。个人成就阮元二十五岁就中了进士,做官时提倡学术,在浙江完成《经籍纂诂》、在江西完成《十三经注疏》、在两广完成《皇清经解》。阮元认为“圣贤之道存于经,经非训诂不明”,“古今义理之学,必自训诂始”,这是很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阮元八十六岁时死去,他在提倡学术的影响上,既深且久。在浙江立诂经精舍,有教室五十间之多;在广东立学海堂,也是有名的学术重镇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