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膜下滴灌水稻种植模式试验方案天业农业研究所1、试验目的经过几年对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下不同密度及株行距配置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已经探索出较稳产的栽培模式。但大田实践表明,在现有栽培模式下,水稻生育期内表现出分蘖较慢、有效分蘖率低、穗小等不利于高产因素,且该栽培模式田间滴灌带及地膜用量较大,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为解决以上问题,2010年设计作膜下滴灌栽培不同密度及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农艺性状影响课题研究,在现有栽培模式左右设置不同梯度播种密度,包括株行距调整、膜宽及膜间距等。在所有处理中对分蘖动态、成穗率、有效分蘖率、收获穗数、穗长、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等产量因素进行比较,找出差异,找出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得出高产需求下最佳的播种模式。另外,在相同水平田间管理下,对各处理生长势、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氮素积累等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产量影响因素,得出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生理生化指标及田间群体结构的影响,找出高经济产出比的最佳密度栽培模式。最终形成栽培规程,在指导大田生产中发挥作用。2、试验材料宁粳28试验地选择研究所试验地3、田间管理所有小区每穴播种数为8粒,同时播种水肥管理一致,全生育期计划灌水量750m3/666.7m2施肥量尿素50kg/666.7m2,磷酸钾铵20kg/666.7m24、试验方法4.1试验设计试验采用三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三重复,共8个处理,24个小区,小区长5m,每个小区三条膜,两边各附一条保护膜。具体因素见下表:表一各因素水平表一膜宽1.15mA11.45mA2二行数4B16B2三株距8cmC110cmC2经组合产生8个处理,见表二:表二各处理组合表处理组合播种穴数(万/亩)1A1B1C12.382A1B1C21.93A1B2C14.14A1B2C22.855A2B1C11.966A2B1C21.577A2B2C12.948A2B2C22.36经随机排列产生小区布置图如下:重复处理一二三1687535263412346878754124.2调查及考种项目生育期调查及考种项目见表三表三生育期和产量抽样调查表填报单位:填报人:填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时间:处理重复播种日期苗期天数始穗日期齐穗日期成熟日期全生育期基本苗亩穴数/穴最高苗亩有效穗成穗率%平均穗粒数穗平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理论产量㎏/亩实测产量㎏/亩112321233123叶龄指数及分蘖动态调查见表四表四叶片数及分蘖数调查表处理重复叶龄指数分蘖数11232123312341234.3取样采用生长分析法,从5月底对植株进行取样,每10d取样一次,全生育期内共取样10次,每样点每次取5株作为样株,利用叶面积仪对叶面积进行测定后,将样株的各器官即根、茎、叶分离称鲜重后,在80℃烘箱内烘干,将根、茎、叶及穗的干物质重分别进行称量。利用以上所测得的结果按下式计算出作物的叶面积系数(LAI)、作物生长率(CGR)、净同化率(NAR)。(1)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总叶面积/单位土地面积(2)作物生长率(CGR)=(W2-W1)/(T2-T1),g·m-2·d-1(3)净同化率(NAR)=(W2-W1)(LnL2-LnL1)/(T2-T1)(L2-L1),g·m-2·d-1以上各式中:W—每次取样植株总干重,gT—取样时间,d(T2-T1≤10)L—叶面积指数5、数据分析对取样所得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数据进行分析,制成图表,对比分析。作出各处理叶龄指数及分蘖动态对比,找出利于控制叶片生长和分蘖的组合。对产量性状调查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得出差异性比较,找出对产量影响大的因素,得出利于高产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