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老年社会学理论•一、微观层面的老年社会学理论•二、宏观层面的老年社会学理论老年社会学理论有三方面的意义:1、继生理学、心理学之后,从社会学角度解释老龄化的原因、过程。2、总结老年个体和群体适应老龄化的社会学规律,对老年人更好地与环境相处有很好的参考价值。3、为老年社会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每种理论都提出了某种可能与衰老有关的重要因素,有助于我们对衰老过程和适应过程进行可能的干预。一、微观层面的老年社会学理论脱离理论1961年,卡明和亨利提出。认为人的能力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能力的逐渐下降和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退出社会。这个理论建立在人类生物学的基础上,主要观点有:老年人身体逐渐衰弱形成了脱离社会的生理基础;老年人脱离社会可能由老年人启动(劳碌一辈子,希望能安享晚年),也可能由社会启动(社会的歧视、排挤);老年人脱离的积极性,有利于晚年生活,也有利于社会继承;老年人的脱离过程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局限性:这一理论的最初提法,忽视了人们在个性、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健康等方面的差异。也不利于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社会负面意义。活动理论1953年由美国哈维格斯特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生活满意度源于清晰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源于新的社会角色,新的社会角色源于参与社会的程度。该理论认为老年人的生活满足感与活动间有积极的联系。只有参与社会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提高生活满意度。因此,主张老年人应通过新的参与、新的角色来改善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中断所引发的情绪低落,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在社会参与中重新认识自我,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程度。局限性:忽略了老年人个性与生理的差异。连续理论认为老年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而是人生延续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在逐渐衰老时,生活方式和个性能保持适度的连续性,则对生活比较满意。中年时,社会生活活跃的人,进入老年若能保持活跃的社会生活,就会感到幸福。根据延续理论观点,割裂地看待老年阶段,认为老年的标志是脱离社会或活力水平下降,这是过于机械地简单化、片面化地理解人的生命。延续理论认为,人们年老时,不是自然而然地退出工作和社会生活,相反,他们选择让自己继续获得满足感的生活方式,终止那些没有带来满足感的生活方式。老年连续理论以对个体的个性研究为基础,重点解释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差异性。角色理论人的一生要扮演多种角色,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相互接纳的一种方式。老年人必然经历不可逆转的角色中断和角色丧失,因此适应改变了的角色和任务是老年阶段的重要任务,一要正确认识角色转变的客观必然性,调整心态适应新的角色任务;二是积极参与社会,寻求新的次一级角色。社会交换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埃默逊、布劳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自我需求和资源,社会互动就是通过资源交换以满足各自需要的行为。权力来自社会交换的不平等。老年人各种资源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缺少可供交换的资源,弱化了老年人的权利,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往往处于依从地位,因此老年人的地位下降。“衰老是各阶级之间的一场斗争。”——西蒙德波瓦相互作用理论(社会损害与社会重建理论)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镜中我),形成并修正自我概念。在崇尚年轻和技术的社会中,年迈无用是对老年人的基本评价,接受消极暗示的老年人独立自主的能力会衰退,感到自己没有能力,更加消极。消极反馈的循环会强化老人的无能意识,对老人的自我认知造成损害。这就是社会损害理论。社会重建模式就是干预这种消极循环,中断进行性损害,建立尊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和老年人积极参与的社会氛围,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社会建构理论以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代表。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事实,我们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个人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对所有人来说“客观现实”并不存在,人们自己创建了自己的现实,这些现实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有所转换。人们为自己的生活所建构的现实能解释他们的所作所为。社会建构主义把年老及其后调试看成独特的个人过程。可以运用个人访谈和叙事之类的质性研究方法收集老人界定自己的老年现实的社会线索。“老年的悲剧不在于我们每个人必定会变老和死亡,而在于不必要地、有时令人难以接受地把这个过程变得痛苦、羞辱、衰弱和孤独。”——社会学家巴特勒二、宏观层面的老年社会学理论老年亚文化理论由美国学者罗斯提出。主观上,老年人具有大致相同的经历、相同的问题、相同的需要;客观上,法定的退休制度和社区中的老年活动场所为老年人交往提供了便利,老年人之间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较少有年龄歧视,容易增加社会认同,老年人形成了具有自身价值和观念的独特亚文化。老年亚文化促进了老年人之间支持网络的发展,是老年人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老年群体身份和群体意识的形成使得老年人具有为捍卫自身权益、争取社会资源而采取社会行动的潜能。但是老年亚文化也有消极作用,易形成年龄歧视和负面的自我概念,老年人与其他年龄群的隔离越来越大。•年龄分层理论由美国学者赖利和福纳提出。由不同人组成的群体可以按照年龄及其他发展标准划分为若干个年龄层,即“同期群”,年龄、经历、价值观是构成同期群的三个主要特征。各个年龄层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并不相同,社会也赋予不同的年龄层以不同的角色期望。年龄分层理论体现了生理人与社会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一般规律,年龄、能力、角色、期望应该是一致的。局限性:过于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对同一年龄层中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现代化理论由美国学者考吉尔和赫尔姆斯提出。以生命健康技术、经济发展、城市化和教育为变量,考察现代化与老年人地位关系的变化,现代化理论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现代化推进了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的增加,另一方面有削弱了老年人的社会地位。老年政治经济学理论该理论认为,老年人的问题不是个人因素的结果,而是社会结构带来的。由于社会不公平地分配权力、收入和资产,会导致社会体制与老年人需求的不协调,因此要想改变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只有改变社会结构。老年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启示:1、注意带来角色转变的重大生活事件,如退休、丧亲、自己生病等,帮助老年人积极应对。2、注意老年人个体的差异性,尊重老年人自己对生活意义的理解。3、注意社会隔离可能给老年人造成的危害,如抑郁、痴呆、酗酒、虐待老人等。4、认识到改变总有可能,或许取决于社工的创意和鼓励。5、关注社会变迁对老年人的影响,推动社会政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