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伯利-斯科特左轮手枪二战中英国及英联邦国家使用勃朗宁HP手枪此之前,英国及英联邦国家广泛装备了威伯利.455in转轮手枪和威伯利.38in转轮手枪,英军对着两种枪的射程很不满意,当时在英军的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能用该死的威伯利转轮手枪射杀50码的目标,我保证你能用李.恩菲尔德射杀800码的目标。”该枪经过多年的研制,在二战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这和LeeEnfield4型步枪的情况差威伯利-斯科特左轮手枪不多。早在1904年,就发展了一种.455口径的全自动手枪,但此枪的尺寸、后座力和易卡壳等原因使英军没有采用。此后,开始研制.45口径的半自动手枪该枪经过多年的研制,在二战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这和李-恩菲尔德4型步枪的情况差不多。早在1904年,就发展了一种.455口径的全自动手枪,但此枪的尺寸、后座力和易卡壳等原因使英军没有采用。此后,开始研制.45口径的半自动手枪。许多军界人士和枪械设计者都认为.455威伯利VI型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军用左轮手枪,是六响枪的终结者。威伯利VI型1887年成为英军制式的著名转轮折转式威伯利手枪的一个后期代表作。威伯利VI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年才出现,陆续装备部队直到战争结束。这种六发.455威伯利手枪和它的前型只有一点变化,它有一个6英寸的枪管而前型是4英寸。VI型的握把变为有滚花的胶木衬板的矩形握把(早期韦伯利军用枪大多都有一个鸟头形握把),表面氧化处理。这个枪双动发射时扳机力大,但可以接受,并且也能单动发射。当枪不处于待发时它的“回转式”击锤保证击针离开弹底。装弹(和擦拭)通过简单的向前推转轮座左后的支耳压销来完成,此时能被打开,握把低下来装子弹。然后套筒座/枪管闭合,这支枪就可以准备射击了。排除弹壳时枪再一次打开,一个星形退壳器自动清除转轮中的弹壳。这是一种比摆出式转轮更快、更先进的装置,更适合使用快速装填器。0.455威伯利弹有效射程内威力足够大,比20年代被换下来的.380/200弹优越得多。虽然VI型在1928年被官方换为外形更小的左轮“恩菲尔德”,但在整个二战中它逐渐成为代替标准,所有有机会的人都非常渴望拥有它。该枪1915年装备英国军队。口径11.18毫米,枪长285毫米,枪重1.077千克,转轮容弹6发。与其他所有枪械不同的是,转轮手枪的枪管和枪膛是分离的,转轮手枪通威伯利VI型常由3部分组成:枪底把、转轮及其回转、制动装置和闭锁、击发、发射机构。枪底与一般枪上的机匣相类似,上面开有许多槽孔,以便将所有的机构和零件结合在一起,如枪管、框架、握把等;转轮、回转和制动装置通过回转轴固定在框架上,转轮既是弹膛又是弹仓,其上有5~7个弹巢,最常见的是6个,故人们又把这种转轮手枪叫“六响子”;闭锁、击发、发射机构是转轮手枪最复杂部分,按动作原理可分为单动式和双动式。单动式在发射时要先用手压倒击锤,使它处于待击状态,然后扣动扳机射击。双动式既可用手压倒击锤使之待击,也可直接扣动扳机进行自动待击的射击。早期的转轮手枪多属单动式,而后期的多属双动式。转轮手枪是手工装填弹药,子弹打空之后就得退壳或重新装填。有3种方法将转轮推出框架,最常用的是转轮摆出式,就是将转轮甩向左侧或右侧,甩向左侧的叫左轮手枪,甩向右侧的叫右轮手枪,但是,从古至今,右轮手枪基本上没有,所以,左转手枪成了转轮手枪的代名词,甚至比转轮手枪这个词用得还响。这个枪双动发射时扳机力大,但可以接受,并且也能单动发射。当枪不处于待发时它的回转式击锤保证击针离开弹底。装弹(和擦拭)通过简单的向前推转轮座左后的支耳压销来完成,此时能被打开,握把低下来装子弹。然后套筒座/枪管闭合,这支枪就可以准备射击了。排除弹壳时枪再一次打开,一个星形退壳器自动清除转轮中的弹壳。这是一种比摆出式转轮更快、更先进的装置,更适合使用快速装填器。由于左轮手枪结构简单,操作灵活,很快受到各国官兵的喜爱,19世纪中期以后,这种枪更是风靡全球,许多国家都在研制和生产这种手枪,许多军官都以拥有一支左轮手枪而自豪。工作方式:半自动口径:.45英寸(11.4mm)弹夹:7发威伯利-斯科特左轮手枪结构分解图2010-7-920:54回复装甲精英咚咚恰恰161位粉丝2楼勃朗宁HP35手枪比利时FN公司的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手枪之一,曾被多个国家的军警所装备,也受到许多枪械收藏家的喜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稍有一点手枪知识的人,没有不知道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的,而且其在FN公司的手枪系列产品中的地位至今也无法撼动。在“大威力”手枪成功的阴影下,导致FN公司近年来推出的新手枪无论名声还是市场都无法获得成功这样的尴尬局面。《轻兵器》杂志曾经在1990年代初进行了一次由读者投票的“世界十大著名手枪”评选活动,而勃朗宁HP手枪在该活动中荣登榜首。该型手枪的正式名称就叫做“大威力”,但称呼也很多,例如经常被简称为“HP”(Hi-Power或High-Power,在下文中,为了偷懒我将主要使用HP来称呼)或“GP”(法语“大威力”GrandePuissance的缩写),由于最初在1935年推出,也经常称为“P-35”或“勃朗宁HP35”,GP35或1935型,据说当年还一个绰号叫做“九之王”(KingofNines)。在比利时和爱尔兰,有时又被称为“BAP”(勃朗宁自动手枪BrowningAutomaticPistol)。该系列中推出后就一直被改进,因此产生了许多型号,但整个系列都可以统称为“大威力”。不过虽然叫做“大威力”,但其实这种9×19mm派拉贝鲁姆口径的半自动手枪的威力无论在现代还是它刚推出的年代都不算是威力最大的手枪,该枪之所以被命名为“大威力”,据说是由于该枪所采用的双排弹匣能携带13发弹,再加上膛内的1发,总共14发的容量几乎是同时代其他手枪(如卢格手枪或毛瑟1910手枪)的两倍。此外虽然乔治·卢格设计的9×19mm派拉贝鲁姆手枪弹的威力比不上.45ACP,但在不流行.45ACP的欧洲国家内,这也算得上是大威力的手枪弹了。但是除了这些理由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忽悠法国人。在1920年代初期,法国陆军决定要采用一种新式的半自动手枪,他们对这种新式手枪的要求是:配用可卸式弹匣、容弹量至少10发、外露击锤、有手动保险、坚固耐用、容易分解组合、50米内能致人死地。对这种未来的新式手枪,法国人给了两个称呼,“大容量”(法语GrandRendement),或是“大威力”(法语GrandePuissance)。由于对新式手枪的招标不限于本国企业,比利时FN公司也决定参与进来,根据这些要求,FN公司认为9mm口径或更大的口径会比较适合,弹头应该重约8克,而枪口初速350m/s,武器全重要控制在1公斤左右。于是FN公司便委托著名的枪械设计大师约翰·勃朗宁按照这些要求来设计一种新手枪。在这以前勃朗宁已经成功地为美国陆军设计出.45ACP口径的M1911式手枪,但由于该枪的专利已经卖给了柯尔特公司,因此现在勃朗宁必须绕过M1911的专利来设计一把全新的手枪。在1922年,勃朗宁设计出了两种采用不同原理的原型枪,一种采用自由后坐式原理,另一种则是枪管短后坐的半自由式原理,这两种原型枪均采用新设计的双排弹匣,这样就能使弹匣容弹量超过10发而又不至于让弹匣突出太长。有一个细节需要说明一下,虽然当时勃朗宁已经为FN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不过他的工作室还是在美国犹他州的奥格登,所以在1922年的时候,勃朗宁是在美国的土地上为比利时FN公司替法国陆军设计出这两支原型枪的。勃朗宁HP35手枪分解图1928型原型枪,与后来的1935型更接近了,到了1931年,塞弗已经给HP手枪的设计基本定了型,此时的HP原型枪把可分解的枪管衬套与套筒成一个整体。到1934年时HP手枪的设计已经完成并准备好投产。它最先在1935年被比利时军队采用,并正式命名为勃朗宁P-35。不久之后,比利时警察也开始装备该枪,然后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始装备该枪,如荷兰、丹麦、罗马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一些欧洲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FN公司已经生产了35000多支HP手枪,可见该枪受欢迎的程度。然而,最初提出要求让FN公司设计出HP手枪的法国军队却决定不采用该手枪,而改为采用设计概念相似的Mle.1935手枪。在二战初期,比利时被纳粹德国占领,原有的HP手枪都被纳粹德军缴获使用,并重新命名为640(b)手枪(“b”是比利时的意思)。而FN工厂在纳粹德军强迫下为其生产的HP手枪则被德国武器局打上检验标记和装备部队,并命名为WaA613手枪。同时,同盟国所使用的勃朗宁HP手枪是由加拿大由约翰·英格利斯公司(JohnInglis)所生产的,主要装备美国战略情报局(OSS)用于隐蔽行动和英国SAS或其他的突击队,以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的军队,可以说二战中的交战双方都有使用勃朗宁HP手枪作为辅助武器。大多数的加拿大生产的HP用磷酸盐处理处理,在被占领的比利时制造的大多数的HP则是烤蓝处理。当时中国进口的HP手枪也多数为加拿大,生产的。李·恩菲尔德系列步枪李-恩菲尔德短步枪(ShortMagazineLee-Enfield,“SMLE”)由恩菲尔德兵工厂在“李氏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正式命名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1903年投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朝鲜战争中是所有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李-恩菲尔德短步枪首创了“短步枪”的概念(全枪长度介于传统长步枪与卡宾枪之间),全枪长度由李氏步枪全长1257毫米缩短为1130毫米。它的特点在于,采用由詹姆斯·帕里斯·李(JamesP.Lee)发明的,后端闭锁的旋转后拉式枪机,装填子弹速度比较快;安装固定式盒型弹匣,双排弹夹装弹(在使用中弹匣不拆卸,子弹由两个5发弹夹通过机匣顶部填装),这样就有10发子弹而不是5发,提高了持续火力。是实战中射速最快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操作方便的优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中,它迅猛的火力给它的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间恩菲尔德兵工厂曾生产了可装20发子弹的弧形弹匣用于埑壕战。恩菲尔德步枪通常带有刺刀,但因为糟糕的设计而通常被舍弃不用。为了降低更换装备的成本,从1903年到1909年间有很多MLM和MLE步枪更换短枪管并稍作改进而转换成SMLE结构。恩菲尔德步枪有多种基本型号,还有基于基本型号持续改进的众多改进型号,为此采用了烦琐而复杂命名方法。李-恩菲尔德短步枪基本型号:No.1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队广泛使用。前枪托与枪口齐平是它外形上最显著的特征,拥有多种改进型号,1907年定型的Mk.III是主要的改进型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满足提高步枪产量的需要,Mk.III简化型1916年投产。No.1改型Mk.III的简化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仍大量生产、使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英军装备的主要步枪。No.2型:采用0.22口径。训练用步枪。No.3型:仿自毛瑟式(前端闭锁)枪机,枪管长660毫米,容量5发子弹的弹仓供弹。也称为P-14步枪。1916年转给美国承包商生产并装备英军弥补步枪需求的空缺。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军队装备步枪数量不足,美国将P-14步枪口径改为7.62毫米(M1917式)大量装备赴欧洲参战的美国军队。战争结束后,英、美军队全部撤装封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重新服役。No.3型结构上已经不属于李-恩菲尔德步枪系列,但恩菲尔德兵工厂一直将它包含在恩菲尔德步枪名录中。No.4型:No.1型的改进型,主要改用觇孔式照门,为了更容易生产简化了主要零部件。前枪托不再延伸与枪口端面,外形上与No.1型很容易区分。1920年代到1930年代期间一直进行测试而未投产,1939年英国军队选定为制式步枪,1941年投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3年之后英军才广泛装备使用。No.4的基本型号Mk.I主要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改进型Mk.2主要在朝鲜战争中英军大量使用。No.4型生产一直持续到1955年。No.5型:No.4型的缩短型,枪管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