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董安于觉得自己性格过于宽缓,经常佩着绷紧的弦,提醒自己紧张起来。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诗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代表性的作品有《背影》《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宁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听朗诵语言识记1.字音识记(1)单音字①蓊.蓊郁郁()②梵婀.玲()③鹢.首()④敛裾.()⑤煤屑.()⑥霎.时()⑦酣.眠()⑧峭楞.楞()wěnɡēyìjūxièshàhānlénɡ(2)多音字①荷枯荷.听雨荷.枪实弹②处处.之泰然于无声处.③悄悄.然无声静悄.悄④薄厚此薄.彼薄.饼薄.荷⑤颤颤.抖颤.栗⑥脉一脉.相承脉.脉含情héhèchǔchùqiǎoqiāobóbáobòchànzhànmàimò•荷枪实弹:荷:扛。扛着枪,上了子弹。形容全副武装,准备投入战斗。•处之泰然: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颤栗:同“战栗”。形容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或因恐惧、寒冷而颤抖,发抖、哆嗦。•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薄,本义:草木丛生处•[báo]•1.厚度小的:~片。~饼。2.冷淡,不热情:~待。•3.味道淡:~酒。4.土地不肥沃:地~。•[bó]•1.义同(一),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厚薄”,“浅薄”,“尖嘴薄舌”等。•2.轻微,少:~礼。~产。~命。~寒。~酬。菲~。•3.虚假刻薄,不厚道:~夫。~幸(负心)。~情。轻~。刻~。•4.轻视:鄙~。厚今~古。5.不充实,不坚强:~弱。•6.迫近:~近。~暮(傍晚)。日~西山。•7.古同“箔”,帘子。8.[土地]贫瘠。~田。•10.姓2.辨形组词(1)惦掂踮(2)塘搪糖(3)缀辍啜惙(4)嬉嘻熹禧惦记掂量踮脚河塘搪塞糖果点缀辍学啜泣忧心惙惙嬉戏嘻嘻哈哈熹微福禧■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荷塘月色主要写了作者的一段经历:到荷塘去,受到荷塘景物的感染,产生了一段联想。“心里颇不宁静”一(1—3)二(4—6)漫步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月色夜赏缘起回到现实荷塘月色图“另有一番样子”“到底惦着江南”三(7—10)整体感知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课文背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探究一:课文第4段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举例说明。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田田舞女的裙:亭亭零星点缀如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缕缕飘渺的歌声像闪电凝碧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态美流水:脉脉静态美动态美(洁白、繁多)(多)(美、高)(若隐若现)(快)(色)静态美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相通清香歌声(嗅觉)(听觉)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艺术表现手法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通感月下的荷塘弥望田田出水很高零星点缀歌声颤动脉脉静动淡雅幽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拟人)(比喻)(拟人、比喻)(通感)(比喻、拟人)探究二:课文第5段写了什么景色?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叶花→薄雾→淡云→月光•月光泻荷塘,塘中浮青雾,薄雾笼花叶,叶上画倩影,影光奏明曲•○意境:•月下云,云下雾,雾中荷:淡雅朦胧,•似梦似幻•月照树,树映塘,塘中影:光影和谐,•如诗如画荷塘上的月色•①“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动感与立体感;以动写静。•②“青雾”:“雾”之“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③“浮”:水汽轻轻开腾,慢慢扩散、弥漫,互相映衬,有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④“画”:树影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恰到好处,像是出自名画家之手,富有诗情画意。炼字: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实虚实虚朦胧轻柔月影()探究三:课文第6段写了哪些景色,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作者怎样写的?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乍看像烟雾般朦胧、宁静杨柳树梢远山树缝灯光树上蝉声水里蛙声由远及近、由静及动明暗结合,喧寂相间“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热闹”与上文的“宁静”矛盾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清华园的荷塘原本就不是那样的宁静、幽僻,还有喧闹的一面。作者选择了幽僻的一面,排斥了喧闹的一面。因为幽僻的一面和他的内心相通,所以他用相当华丽的语言、排比的句法,营造了一种宁静的诗意的境界。这种诗意来自一种“独处的妙处”。可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虚拟的,理想的荷塘。即使这样,依然没有让作者摆脱不宁静。在淡淡的喜悦中渗透淡淡的忧愁。那一望无边的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荷花淀》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西湖漫笔》宗璞——生机勃勃孙犁——人民战争从冬日的衰落到春日的绿意,繁盛、凋零,一如人生的起落。当风低水皱,湖闲雨轻的日子,清荷亭亭,绿裙裾上青玉滚滚,水生秀色;抑或刀风烈日,如丹青杰作的风荷依旧清色冰姿,气宇凌仙。《又是清荷盛开时》景物是客观的,人的眼睛心情千差万别的,同一种景物在不同人的眼睛里形色味是不同的。心情不同,感受不同,文章主旨不同,景物也随着千变万化。任何描写都要目的明确,为表达内容服务,哪里需要描写,怎样描写,都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许瑜萍——怀念老师探究四: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与写荷塘月色有何联系呢?这些内容可否删去,为什么?《采莲赋》俊男靓女脉脉传情小船艳歌热闹风流热、动引用梁元帝的诗《采莲赋》,他想到南朝宫廷男女嬉戏的场面上去了,还说“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段内容与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因为内心不自由才产生对快乐自由的向往,进一步反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某种失望。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朗读)50《采莲赋》《西洲曲》俊男靓女脉脉传情小船艳歌热闹风流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眷念不能情如水清热、动冷、静强烈对比内心矛盾最后还是发出了“无福消受”“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无奈的叹息。明确全文线索带上门踱小路观荷塘赏月色回家门览四周明线:游踪(外结构)往荷塘出荷塘颇不宁静寻宁静,自由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出宁静,依旧郁闷暗线:情感(内结构)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参考角度:鉴于背景和写作时间,有人认为原因在于蒋介石的4.12反革命大屠杀的愤怒有人认为是小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在人生十字路口的的苦闷有人认为是作者思乡使然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印证是作者家庭生活不够和睦所致。深入探究讨论:•从文章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是喜悦的还是哀愁的?为什么?•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几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出自己的理由。不满现实向往光明李国平苦闷彷徨与寂寞吴周文内心矛盾与冲突钱理群彷徨苦闷却无不满程翔有浓浓的哀愁姚效先不消沉,无哀愁吴海发众说纷纭:《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李国平《荷塘月色讲解》不满现实向往光明苦闷彷徨与寂寞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吴周文《谈荷》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其实……其实,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