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第9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1.科技活动主体及其社会互动第一节科技活动主体第二节科技活动主体的社会互动第一节科技活动主体一、科学家角色二、科技组织三、科技建制一、科学家角色(一)科学家角色及其社会化(二)科学家角色的职业特征(三)科学家角色的基本类型(四)科学家角色的社会责任(五)科学家角色的社会功能(一)科学家角色及其社会化1、科学家角色的含义2、科学家角色的的社会化1、科学家角色的含义(1)科学家角色的概念的提出(2)科学家角色的含义(1)科学家角色的概念的提出我们现在称之为“科学家”的这一社会角色,直到1840年才由英国剑桥大学伦理哲学教授惠威尔(Whewell)在其《归纳科学的哲学》一书中最早提出并使用,“对于培植科学的人很需要予以命名,人们的意思可称呼他为科学家。这般人被看作是相对与人分立的,有些人在隐蔽不开放的实验室里用古怪的仪器在工作,另一些人从事于复杂深奥的计算和辩论,他们所用的语言只有和他们共事的人才能通晓”。(2)科学家角色的含义科学家角色,是指科学建制中与科学家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科学家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科学共同体和整个科学社会建制的基础。2、科学家角色的社会化(1)科学家角色社会化的概念界定(2)科学家角色社会化的内涵(3)科学家角色的社会化过程(1)科学家角色社会化的概念界定科学家角色的社会化,是指一般的社会角色内化科学文化,习得科学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及技术规范,承担科学社会的角色,从事科学知识生产活动的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过程,即是一般公民从事科学这种职业所必须的社会化过程。(2)科学家角色社会化的内涵1)必须把科学建制目标作为个人目标,只有二者一致时才能承担义务并接受科学准则;2)通过社会化过程掌握了进一步发展知识所必须的基本原理;3)关于科学方法论意义上的社会化;4)内化科学社会文化和科学的精神气质,理解和把握科学的价值观念,习得科学规范(技术规范和行为规范)。(3)科学家角色的社会化过程1)未来的科学家在学习阶段的社会化任务2)贡献阶段科学家的继续社会化3)指导阶段的科学家对未来科学家社会化的义务1)未来的科学家在学习阶段的社会化任务大学本科学习阶段(掌握成熟的科学规范;锻炼智力,主要是判别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自学能力);研究生学习阶段(硕士阶段主要是学习研究和创新的方法;博士阶段主要是培养进行独立科研的能力)2)贡献阶段科学家的继续社会化在结束学习生涯进入社会时,无论是从事科研,还是教学或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他们都将面临到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由此而进入继续社会化阶段。3)指导阶段的科学家对未来科学家社会化的义务未来科学家的成长,尤其是杰出科学家的诞生,离不开名师的指点,这是“名师出高徒”谚语的真实写照。一个优秀的导师往往能培养出一大批同样优秀的弟子,从而对科学建制作出更大的贡献。科学史研究表明,有8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受到过J·J·汤姆逊的教诲,有11位获奖者曾在卢瑟福领导的实验室工作过,在玻尔的哥本哈根学派工作过的科学家中有9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费米则是6位获奖人的导师。可见作为导师的科学家在科学发展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二)科学家角色的职业特征1、科学家对专业化了的知识体系的责任(1)维持(继承)和传递知识(2)发展或拓展知识(3)创新知识(4)应用知识2、研究领域的自主权(Independentpower)3、纯科学研究是一项非服务性的职业4、科学职业报酬(RewardSystemofScience)(三)科学家角色的基本类型1、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分化过程看,包括科学家的社会角色与科学家的职业角色;2、从其履行的责任范围的不同,可分为科学研究、科学管理和科学评价的社会角色;3、从其所从属的学科领域或专业共同体的不同,可分为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等。(四)科学家角色的社会责任1、履行职责2、弥补过错3、承担后果1、履行职责(1)行为符合工作纪律、实验准则、技术规范和行为规范要求,按时完成计划任务——研究与开发课题,实现既定目标;(2)包括前述对专业化了的知识体系的责任;(3)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一体化的责任,即应用、推广和转化科学知识与技术的责任;(4)积极协调个人垄断权利与社会公众权益之间的关系;(5)和平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防治污染和制止战争。2、弥补过错即“补责”,也就是对其造成的过失加以补救的责任。俗语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作为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在高风险的研究和开发面前,科学家最终也只能是在成功与失败这两种结果之间做选择。成功固然可喜,而失败既不可耻也不可悲。只要坚定信念,不懈地探求失败的原因,积极主动地弥补自己的过错,最终必将取得成功。3、承担后果即“受罚”,也就是因自己主观上的过错导致公私财产或人身损害而受到法律的惩罚、制裁,也就是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的性质、危害后果等的不同,而分别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五)科学家角色的社会功能1、作为社会知识精英,在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社会生活合理化方面起创造性的先导作用2、实用功能3、宣传功能4、政治功能5、管理功能二、科技组织(一)无形学院(InvisibleCollege)(二)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Community)(三)科学学派(ScientificSchools)(一)无形学院(InvisibleCollege)1、无形学院的概念由来及其发展2、无形学院的特征1、无形学院的概念由来及其发展最初含义是指于1645年由J·威尔金斯发起的、后由波义耳命名的,包括虎克、波义耳、瓦利斯、哈克、威廉·配第等大科学家在内的,这一自发的、非正式科学活动团体,它是皇家学会的前身或者说是其组织基础。后来普赖斯、克兰、默顿等发展了这一概念。2、无形学院的特征(1)无形学院与正式的科学组织(2)无形学院与科学交流及其信息网络(1)无形学院与正式的科学组织1)科学的组织化导致了非正式社会组织的增长2)科学的组织化和非组织化同时并存。作为科学非正式组织的“无形学院”,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共同的专业研究领域,趋同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倾向,但在地狱上存在空间跨度,其社会结构是松散的和非正式的,它不象一般的科学社会组织,有固定的、直接的科学交流和合作的场所,有正式的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无形学院的存在主要通过信息媒介、交流网络来沟通科学家之间的联系。3)科学组织化和非组织化是彼此交叉、相互影响的,都是科学进步的推动力量。(2)无形学院与科学交流及其信息网络普赖斯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不仅意识到科学交流对于科学进步的意义和作用,而且从科学信息交流中看到了科学家活动的社会形式,看到了正式的大规模的科学共同体中存在着非正式、小规模的科学家群体——无形学院。并明确地阐述了科学交流与无形学院的关系:“无形学院是科学家(作为信息传递者)通过信息交流形成的看不见的集体”。(二)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Community)1、科学共同体的概念由来及其发展2、科学共同体的特征3、科学共同体的动力机制1、科学共同体的概念由来及其发展科学共同体,来自英文中的ScientificCommunity,由英国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坡兰依(M.Polanyi)于1942年在“科学的自治”一文中提出。该概念借鉴了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社区”(Community),意指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民族)或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科学共同体的最初含义是指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和共同规范的,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和组织的,由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构成的社会群体。坡兰依是在探讨科学自主性过程中,并且是将全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其成员的基础上,来使用“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此后库恩、普赖斯和默顿丰富发展了这一概念。2、科学共同体的特征(1)科学共同体与范式(Paradigms)(2)科学共同体是社会的亚文化群(1)科学共同体与范式(Paradigms)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是科学共同体存在的基础,它既是认识论上的知识体系,又是知识的社会形式,是特定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和准则。库恩认为,“范式一词无论在实际上,还是在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范式代表了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和共同约定。而科学共同体则由一些学有专长的科学家所组成。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是相同的,他们探索的目标和研究的方向是一致的,他们培养自己接班人的方式也是共同的。”因此,科学共同体内部具有趋同的科学思想和研究范式。(2)科学共同体是社会的亚文化群从知识增长与科学发展模式来考察科学共同体,往往会侧重于其科学知识的生产力功能。而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科学共同体,就可以发现它作为社会亚文化群所具有的独特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构成。亚文化群(Subculture),是指在一个社会或一种文化内具有其独特性的一群人。科学共同体之所以被称之为社会的亚文化群,是因为它不仅具有与一般社会群体或组织不同的、独特的精神气质,信奉、受束于某些特定的规范和价值标准,而且具有自身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动力机制。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独特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不断超越种族、地狱、文化、语言的障碍,在世界范围内趋同。同时,它又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子系统与不同的问红星台和传统交互影响和冲突,并显示了独特的文化功能。因此,科学共同体不仅是人们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和进步的扭结,而且是探讨科学与社会互动的重要环节。(三)科学学派(ScientificSchools)1、学派(School)与科学学派2、科学学派的内在规律和基本特征1、学派(School)与科学学派(1)学派(2)科学学派(SchoolofScience)(1)学派学派是指“由某个特定的大师(哲学的、科学的或艺术的)所教导而形成的一个群体。一般说来,这群人可以是在理论探索或实践活动方面都是同一大师的信徒,也可以是通过普遍类似的原则和方法统一起来的集合体”(《牛津英语字典补编》1532页)。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一个社会群体或集团。(2)科学学派(SchoolofScience)科学学派,是处于科学研究最前沿,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成果的创造性的科学家集团。它不仅是科学的一种社会表达方式,而且是科学共同体的一种特殊构型。通过对科学学派的研究和分析,能为科学社会学研究科学共同体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线索。2、科学学派的内在规律和基本特征(1)科学学派的核心是学派领袖(2)科学家集团:一种“非加和性”的创造力(3)科学学派是集约化的学术中心和信息中心(4)独特的学风和精神三、科技的社会建制化(一)科技建制化的概念(二)科技建制化的特征(三)科技建制化的历史演进(一)科技建制化的概念科学社会的建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是指科学事业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门,成为一个国家或团体内的特定的编制和系统的历史过程,是科学成为一种重要的,与政治、经济、教育等相类似的社会力量的过程,是科学活动高度职业化(Vocationalization)、专业化(Specialization)和组织化(Systematization)的过程,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二)科技建制化的特征(1)社会接受科学活动,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功能,科学活动须是因其自身价值受到社会重视的;(2)必须有一整套调整科学活动领域中的行为的规范,其方式要有利于科学活动实现科学目标,并保持有别于其他活动的自主性;(3)这些特定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要适应其他活动领域中的社会规范。本-戴维认为,全部满足上述三条的活动即已建制化了。它们也是科学社会建制化的特征与标志。张碧辉等认为,科学建制化的特征和标志是:自立性、适应性和广泛性。(三
本文标题:第9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515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