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拽的十个女子长孙皇后(唐太宗)最妖娆的女人上官婉儿最有才华的女人貂蝉最贤惠的女人吕雉最狠毒的女人柳如是最成功女外交官李清照巾帼首相第一人夏姬(郑穆公之女)最早的女间谍文成公主最好命的红尘女子万贵妃(明宪宗妃子)最豪气的女人秋瑾最有魅力的女人“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巾帼英雄秋瑾满江红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xuán卿(璇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1877-1907)坚毅之美︱︱秋瑾秋瑾的家庭秋瑾是著名的近代民主革命志士。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典型的小官僚地主家庭。其父秋寿南曾任湘乡县督销总办。秋瑾兄妹四人,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受封建教育,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写作背景1903年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秋瑾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的创作现在《秋瑾集》收存诗、词、歌二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十五首,攻二百四十余首。如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前期:1891-1904后期:1904-1907前期主要是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之作。后期主要是抒发立志改天换地的革命豪情,充满了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忧虑。满江红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满江红•小住京华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遍地盛开,秋天的景色像刚刚擦拭过一样。四面歌声间歇,国运也如当年汉之破楚,八年来我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他们苦苦让我做一个贵妇人,我仍然不放在心上。暂住在北京擦拭空,突然我女子仍然不放在心上满江红•小住京华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我虽然不是男儿身,心却比男儿还刚烈。我有着肝胆相照的胸襟,常常为别人激动。狭窄胸襟的俗人怎么能够明白我?自古英雄潦倒的时候总是要受尽痛苦折磨的。在这个迷茫的社会里,我要去哪里寻觅知音?(我的)泪水浸湿了衣裳。刚烈为别人而常常激动潦倒广大寻觅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典故?有何作用?1.“为篱下、黄花开遍”——陶渊明《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典故(交代了当时正值中秋佳节时分)2.“四面楚歌终破楚“——《史记》汉军破楚军的故事(列强进逼,中国前途危殆)3.“青衫湿”——《琵琶行》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故事(不知何处觅知音的失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词作翻译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遍地盛开,秋天的景色像刚刚擦拭过一样。四面歌声间歇,国运也如当年汉之破楚,八年来我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他们苦苦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我虽然不是男儿身,心却比男儿还刚烈。我有着肝胆相照的胸襟,常常为别人激动。那些俗人怎么能够明白我?自古英雄潦倒的时候总是要受尽痛苦折磨的。在这个迷茫的社会里,我要去哪里寻觅知音?(我的)泪水浸湿了衣裳。(回顾过往生活)(思虑未来前途)满江红•小住京华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中秋佳节,孤身一人,孤独苦闷忧愁。冲破牢笼,获得自由,喜悦激动。对身为女子、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忿忿不平,表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男女平权的思想。表现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男子的气概。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小结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而感人。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十葬秋瑾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被捕后没有一句供词,只留下一纸,上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轩亭口秋瑾广场“鉴湖女侠”秋瑾生前曾有遗愿给她的好友徐自华:“埋骨西泠,与岳武穆相邻。”然而残暴清廷竟容不下三尺孤坟,短短七年里,灵柩辗转于绍兴、杭州、湘潭,迁移了七次,直至辛亥革命胜利,民国建立,终于遂了“埋骨西泠”的遗愿。不料新中国建立后,又遭遇四度搬迁。秋瑾绝命诗在十余次的迁坟过程中,秋瑾的好友吴芝瑛、徐自华费劲了心思。终于在1981年9月,将秋瑾遗骸葬于杭州西泠桥畔,修了墓地,同时建了一座纪念亭,命名为风雨亭。古今中外名人迁墓屡有,然如秋瑾那样迁移十次以上的,实属罕见,名副其实迭尽风雨沧桑。风雨亭秋瑾墓位于在杭州市区白堤尽头西泠桥畔。墓正面有大理石墓碑,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背面立有吴芝瑛、徐白华所书的墓志铭原石。秋瑾墓依山面湖,松柏环列,掩映在四季常青中。秋瑾墓秋瑾牺牲后反响女性因为政治原因被杀,秋瑾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人。秋瑾之后,因为政治被谋杀、屠杀、虐杀的女性越来越多,中国社会越来越不知道羞耻。临死,秋瑾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从这个角度和意义来说,生在那样一个黑暗而腐朽的年代,是秋瑾的不幸!按照灌输的对于黑暗社会的了解和现实状况,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后,整个社会和舆论一定是一片肃杀、彻底噤声。当时的事实并非如此,社会舆论一派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