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DesignPsychology5-1审美心理流派5-1-1心理分析派与审美5-1-2完形学派与审美5-1-3行为主义与审美5-1-4人本主义与审美5-2审美反应5-2-1情绪因素5-2-2认知因素5-2-3兴趣因素5-3审美反应的测量5-3-1审美量表和审美描述5-3-2行为捕获5-3-3动作行为5-3-4生理心理测量第五章审美心理学亚里士多德审美经验六个特征⑴一种在观看和倾听中获得的极其愉快的经验。这种愉快如此强烈,以致于使人忘却一切忧虑,专注于眼前的对象;⑵这种经验可以使意志中断,不起作用;⑶这种经验有不同强度,即使强度再高也不会使人感到厌烦;⑷这种愉快的经验是人类所独有的,并且主要来源于视觉和听觉的和谐;⑸虽然这种经验源自感官,但又不能只归因于感官的敏锐;⑹这种愉快直接来自于对对象的感觉本身,而不是来自它引起的联想。⑴从个体发展性、动机性、情感性和认知性的角度研究艺术的创造性(creativity),即研究艺术的创作过程和艺术家的心理,包括从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情感、文化、甚至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艺术家的心理特征;⑵从内容、形式、功能研究艺术美学,即研究作品和设计的美学心理特征;⑶从个体喜好和判断研究受众对艺术的反应,即研究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倾向。审美心理学(PsychologyofAesthetics)心理学派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审美心理研究,提出了审美心理的不同理论或理论假设。5-1审美心理流派审美心理研究观点:审美心理学要研究的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现象,而不是动物性的快感,艺术活动不是一种纯生物性的活动。观点:其实纯生物性活动在人类的行为中是不存在的,就象纯精神性活动也不存在一样,人的心理是一个既具有深刻的生物性,又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的集合体,动机、情绪、认知的研究都为我们了解人为什么需要创造艺术和经验艺术提供了心理基础。5-1-1心理分析派与审美心理分析学派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主要理论体系,相关的学派有荣格(CarlG.Jung)的分析心理学和霍妮(KarenHorney)的新弗洛伊德派,其理论和思想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心理分析的理论核心是“无意识”。无意识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人的原始欲望、本能和盲目冲动,这些本能欲望被压抑成无意识是因为社会标准不容许它得到满足。无意识无意识仍然要支配人的行为,追求满足。所以它又不得不依赖意识,而意识是接受社会的道德标准的,因此,被压抑的欲望无法通过意识获得直接的满足,只能获得变相的、伪装的、转移的满足。转移的满足艺术和审美的心理本质是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就是被压抑的欲望所自有的种种情绪能力的移用,弗洛伊德称其为“升华作用”。升华(Sublimation)一词原义是高尚化的意思。艺术和审美的心理本质--替代性的满足被压抑的欲望本能究竟是指什么呢?早期,弗洛伊德认为是一种泛性欲,即力比多(libido)。力比多艺术家创造的形式,只不过是那些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无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的转移,艺术形式本身其实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刺激性的诱饵”,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在艺术中得到。符号弗洛伊德后期把力比多和其他生活本能结合起来,统称为生存本能,并提出所谓死亡本能,包括侵略本能、破坏本能、杀伤冲动等。本能超我自我本我我弗洛伊德的理论来源于对病人的研究,似乎表明人的深层结构中固有的生物性的一面,自存和追求愉悦的本能是非常强力而且不会轻易地被社会化的一面,同时伴随着种种情绪能力,影响着人,也影响着艺术家。人的深层结构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上下两层,上层是个人的无意识,即被压抑的本能欲望;下层是种族的或集体的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包括本能和原型,原型是指原始的思想方式,如相信巫术。这种集体无意识是每个个体发展其个人意识和无意识的共同基础。新弗洛伊德派艺术的升华作用并不是堕落,只是人的心理结构并不是生物性所能完全涵盖得了的。弗洛伊德看到了一些现象,以为由盲目的本能和冲动所组成的无意识支配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行为。虽然使我们认识到原始欲望对行为的支配力量,对艺术想象的巨大影响,但是它不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推动力。艺术升华性感因素的设计是处于升华和堕落的边缘,是设计师必须慎重处理的心理因素,不然,不仅不能提升设计的品位,反而会适得其反。性感因素5-1-2完形学派与审美1915年丹麦人鲁滨(E.Rubin)发表了一篇关于视觉形象的论文,其中把视觉形象分析为“图和背景”而不是分析为感觉元素。完形派认为图和背景是很自然的心理现象,因为图是更好的完形,而图和背景就是一种典型的现象分析获得的心理描述。柯勒在1918年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谷子放在两张纸上,一张纸是暗灰色,另一张纸浅灰色。如果鸡啄浅灰色纸上的谷子,就继续喂谷子;如果啄暗灰色纸上的谷子,就立即停止喂食,而且纸的位置是经常换的。这样经过数百次后,鸡就学会了从浅灰色纸上获得食物。这时换一张比浅灰色更浅的灰色纸,结果鸡不啄原来那张浅灰色的纸,而是啄新的更浅色的纸。柯勒实验更浅色的纸结论:像鸡这样的动物都对“整体”或所含关系的全体反应,那么,这种反应是根本的、原始的、固有的,就是说人的根本反应是完形,而不是特殊刺激的,不是元素分析的。詹姆斯认为,意识是一条不断的流,它是连续不断,不可分割的。意识状态一去就不复返,不可能同一意识重现两回,外界刺激也许相同,但是上次的意识与这次的意识决不会一样。也可以说,是个人意识对经验加以选择以便构成一个自己的独立世界,也就没有人人共同的客观世界。所以,也没有不变的心理成分。意识流后来成为艺术追逐的一个概念和形式。意识流在场中,全局影响着各个局部,并且一部分改变则一切其余部分也随之改变。物理“场”按照完形派的观点,大脑视皮层本身就是一个电化学的场。例如,视皮层区域中的任意一点,只要受到刺激,就会立即将这种刺激扩展到临近的区域。场魏德迈1912年的一个实验提供了有关运动幻觉的证据。在一个暗室中,让两个不同位置的光点在极短的时间内相继发光,这时,观察者报告自己不是看到了两个互相分离的光点,而是同一个光点从一个位置向另一个光点移动着。运动幻觉实验按照完形主义的理论,艺术和审美的心理本质是一种“异质同形”或“异质同构”,就是当艺术形式、知觉、情绪之间达到同形,就会激起审美经验。异质同形人是一个场,人又在一个场内行为。每个事物都有“价”,能满足眼前需要的是正价,可能损害他的是负价。正价有吸引力。负价则产生拒力,吸力朝着这个事物,拒力背向这个事物,所以这些力是一个向量,向量会产生某方向的动力。向量心理“力”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归根到底可以归结为“力的图式”,那么对它们的观看就不仅仅是看到形状、色彩、空间和运动,一个有审美知觉能力的人,会透过这些外在的东西,感受到其中那活生生的力的作用。正是在这种“异质同形”作用下,人们才在外部事物和艺术品中,直接感受到某种“活力”、“生命”、“运动”和“动态平衡”等性质。力的图式5-1-3行为主义与审美行为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是,人与动物的心理之间存在连续性,这是达尔文主义的一种思想延续。冯特后来主张在根据动物的行为推断其心理时必须考虑“节约律”,即如果一个动作可以从较低的心理水平获得解释,就决不可以认为是由于一个较高的心理能力的结果。节约律人和动物的行为有可能在不同的心理水平上获得解释,审美活动并不是只有“高尚”的艺术和精神的深处才有,一切艺术的形式其实对于不同的观看者实际上有不同心理接受水平。审美活动的心理水平因此,行为主义的审美也许有更多的生物性或者动物性的因素,就并不奇怪了。在人类看来,雌性鸟寻找最美丽、最强壮的雄鸟是为了其携带的能够提高后代生存和繁衍能力的基因信息,但是对于雌性鸟,这种“审美”活动恰恰只是生物性的活动,它们只是这样做了,当然没有必要在更高的心理水平上解释其审美的思想性。那么,反过来说,人的审美是不是都具有思想性和意识性呢?审美活动的生物性或者动物基本公式是“刺激—反应”,即B=f(s),其中B代表行为;S代表刺激。行为主义心理模型20世纪60年代,贝利尼(Berlyne)认为,传统的美学哲学体系并不能发展出基于可验证性的审美理论,并提出了一个基于觉醒(Arousal)理论的行为主义审美理论假说行为主义审美理论假说诱唤的刺激特性是指作品中包含了强烈的变异,如新奇、复杂、意外、未知的东西。诱唤刺激有两个心理特性,一是引起注意;二是提高人的觉醒水平。诱唤与觉醒提高和谐的刺激特性是指作品中包含了熟悉、简洁、预料、已知的东西。和谐刺激的两个心理特性是,一是消除恐惶或者产生“共鸣”,二是降低觉醒水平。和谐与觉醒降低行为主义审美研究包含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意象尺度图、色彩流行趋势、广告心理效应等等,涉及到多种实验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是审美研究中成果最丰富、最具有实用价值的。其遵循科学原理的思想和方法,采用大量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眼动仪、生理仪、计算机等等,使得研究成果具有可对比性、可重复性。行为主义审美研究5-1-4人本主义与审美人类有一个终极价值,一个全人类可以努力争取的远大目标。真、善、美、正义以及欢乐都是人类的内在本性。设计艺术是人类的这一本性的物化和外化。马斯洛说,这就是目的地,这就是我们奋斗的终点,这就是我们所早已期待的成就,……产生这种体验的人如同步入天堂,实现奇迹,达到尽善尽美。这就是马斯洛所设想的“高峰体验”《关于高峰体验的几点体会》高峰体验人本主义的审美心理本质就是“高峰体验”,虽然高峰体验并不只限于艺术和审美领域。马斯洛认为,这些美好的瞬间体验来自爱情和异性的结合,来自审美感受,来自创造冲动、创造激情和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于与大自然的交融,来自体育运动。审美心理本质爱美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但是马斯洛把这种需要说成是一种超越性的需要,是人自身潜在的可能实现的存在状态,因此,与满足生理性需要不同,美的需要并不能以满足的形式实现,高峰体验的审美是无限的、超越的。进入高峰状态的人不但觉得自己变得更好、更坚实、更完善。爱美的需要每个个体都有一个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由个体关于自身的各种想法和信念构成。这种自我概念很可能与理想的自我相抵触,理想自我(idealself)本质上是个体希望自己具有的自我概念。实现自我潜能包括探索和接纳自我、自己的人格,以及接受与之相联系的需要和责任。自我概念马斯洛理论的最大优势是他提供了一个比各种早期理论更为全面,也更符合实际的人类动机理论,这为人本主义理论最基本的正确性提供了支持。人本主义理论神本主义物本主义人本主义5-2审美反应对于“美”,哲学要问的是“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心理学要问的是“什么是审美反应?”“艺术怎样唤起情绪?”审美反应是指人对外在刺激和内在记忆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中包含了情绪因素、认知因素、兴趣因素和其他因素,也包含着人对这些因素的意识体验(awareness)和反射(reflection)。]审美反应5-2-1情绪因素艺术的情感究竟是源于认知还是刺激,焦点是情绪启动中是情感占首位还是认知占首位。在审美反应中,情绪并不都是正面的或者说“愉快”的。其实亚历士多德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认为戏剧的作用就是让人们在安全和社会允许的情景下体验悲伤、愤怒和恐惧等负面的情绪。体验情绪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负面的情绪可以通过发泄和释放给人带来愉悦的体验,也许是欣赏表演的技艺所获得的体验带来了愉悦。负面的情绪审美反应中的另一个特点是,审美反应的情绪通常不如现实生活中的情绪强烈,在电影中看到的谋杀与身陷其中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情绪强度的适度和弱化对于审美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艺术活动中需要操控的心理因素,情绪的自然流露和节奏意味着艺术品的心理质量。情绪的强度因素时间是审美反应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不同的艺术类型所唤起的情绪其持续的时间是不同的,欣赏绘画和欣赏戏剧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具有不同的时间效应。绘画审美情绪的时间效应是短暂和即时的,那种凝聚的美需要更深刻和更集中的关注力;设计作品的审美需要更长时间的交流和体会,形式的美、功能的美、操作的美所带来的是许多心理感受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