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美学学科的诞生: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美学学科的发展(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二、研究艺术的哲学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中国美学家的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美学研究方法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第二章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他认为,美就是有用的;美具有相对性。(三)柏拉图论美: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三种形式,即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理念,理念是不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它就是“美本身”。而一切具体的美的事物都要依赖于这个美本身,才能成为美的事物。柏拉图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2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理想国》(五)普洛丁论美1、普洛丁把柏拉图的“理式”看作是“神”或“太一”,是宇宙的一切之源,超越一切存在与思想。普洛丁认为,“神”、“太一”就像太阳能放射光辉,最先放出的是“理型”;接着放出的是“世界心灵”(世界心灵又放射出个别心灵);最后神放射出感官能接触到的物质世界。理型、世界心灵、个别心灵来自神,又要回归神,只有物质是无法回到神的。2、普洛丁认为,“世间万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理型”。二、中世纪重要美论中世纪美学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其主题就是:美是上帝的一种根本属性。托马斯.阿奎娜(1225-1274)是中世纪美学的集大成者。1、阿奎娜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是美,而是因为它是美的、善的,才为人所爱。美和善都来自上帝。2、阿奎娜认为,美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整一或者说是完善,因为不完整的东西,就这一条件来看就是丑的。其次是比例或者说和谐。此外,还有明晰,因为我们称为色彩鲜明的东西是美的。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美论(一)文艺复兴——阿尔伯蒂论美:阿尔伯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巨人。他的《论建筑》、《论绘画》、《论雕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美学的第一块丰碑。阿尔伯蒂认为美是和谐。“美是事物各部分间的一种协调和相互作用。这一协调是通过和谐所要求的特定的数、特定的比例和安排实现的,而和谐是自然的基本原则所在”(《论建筑》)(二)启蒙运动时期美论1、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人物论美(1)休谟(1711-1776):英国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致力于人性研究,认为人性是由感情和理解两部分组成。感觉和经验是其美论的出发点。休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不应该要求支配旁人的感觉。”(2)柏克(1729-1797):从人性角度把美和崇高联系起来。从主体角度,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自我保护,它联系着崇高感。二是社会生活,它联系着美感。从客体角度,他认为,“小的、光滑优雅的,有变化的,娇柔的外表、颜色等可以引起人的美感。”2.美在关系说:法国美学家狄德罗认为美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美的本质在于事物的关系,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志。他划分了“外在于我的美”与“关系到我的美”两种美。前者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呼唤主体审美的这种关系,即真实美;后者是指事物对人的关系而言的,即相对美。四、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古典主义美学论美1.康德(1724-1804):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首先规定了鉴赏判断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判断。通过规定鉴赏判断完成美的分析:(1)鉴赏判断是无利害关系的。他认为,“规定鉴赏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鉴赏判断是自由的、无私的,不受任何实际利害关系的限制。(2)鉴赏判断具有普遍性。他认为,“美是无概念而又作为普遍愉快的对象被表现出来的”。(3),鉴赏判断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性。鉴赏判断并不追求任何实际的功利目的,但又与主体3的某种心态想契合,从而引起审美快感。(4)鉴赏判断具有必然性。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对所有人都是必然的。人的情感虽不同,但无利害关系的审美却是共通的。2.黑格尔(1770-1831)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就是绝对理念或称绝对精神。他认为美是感性的显现。“美就是理念,所以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就得更严格一点,真与美却是有分别的。.....美可以这样下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五、十九世纪重要美论1.克罗齐的直觉说:他把人的认知活动分为直觉和概念,所谓直觉就是人类精神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它不依赖于其他任何心灵活动,但心灵活动都离不开直觉。美学就是直觉的科学,他说,“每一个直觉或表象同时也是表现”。其直觉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一种表现和创造。因此他认为美就是直觉,艺术就是直觉。2.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美在生活“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分析评论要点:1.如何认识生活的丑;2.“我们”的理解3.马克思主义美学论美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以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为中心原则,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统一。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认为美是主客体的统一。六、二十世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弗洛伊德认为,美的本质和源泉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即libido.美感也是从性感延伸过来的。中国当代美论一、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三个发展阶段1.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引进西方美学为主2.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美的本质第一次大讨论3.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美的本质第二次大讨论;美学研究方法的探讨二、两次美的本质大讨论的过程三、中国当代美论的四大流派1.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美论2.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美论3.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美论4.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美论四、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1、如何进行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1).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美是对人而言,不能离开人谈美。(2)美是自由的形象。(3)美事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4)美在创造中。4第三章美感(审美经验)狭义的审美经验指的是审美感受,即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审美认识、审美感情、审美意志三部分。广义的审美经验指的是审美意识,即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进入审美活动中的条件、心理活动过程以及其结果的总和。二、人的美感与动物快感的区别1.动物的快感只是对环境的适应;动物的快感具有种族性,不具有个性特征。2.人的美感既具有种族性,又具有个性;人的美感又具有社会历史性。美感产生的因素1.审美能力是美感产生的前提2.审美心理是美感产生的基础3.审美态度影响美感的存在方式4.审美环境影响美感的产生美感的心理构成1.感知:感觉和知觉的总称。美感的基础因素。感知中的直觉问题直觉的四个特点:(1)直接性(2)突然性(3)专注性(4)透明性2.想象: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1)想象的初级形式:即简单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2)想象的高级形式: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想象是美感构成的核心因素。审美和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3.情感:情感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美感,情感渗透于审美的全过程。情感在审美中的存在方式:(1)客观论认为情感是审美对象所固有的。比如,一幅油画能产生悲哀和喜悦的情感,是由于线条和色彩的客观性来决定的。(2)主观论认为,情感是由审美主体投射到对象之中的。十九世纪德国的美学心理学家里普斯提出“移情说”。他认为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具有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转移到对象之中的,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里普斯)古希腊多立克柱(3)主客观“同构说”认为,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情感,是因为外在世界与人的心理世界具有同构对应关系。情感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54、理解:理解是一种理性因素。美感中也有对对象的审美判断和评价。理解是美感的评价阶段。理解的多义性导致了美感具有个性差异:(1)审美对象的多义性导致理解的多义性(2)审美主体个性差异造成理解的多义性第四章一、自然美:即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是美学难题中的难题。自然美的特殊性:1.自然性:对自然的依赖性2.多面性: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和形式是多方面的,并处于动态变化中;自然事物的属性与人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多方面的。桂林山水3.形式性:自然美具有以形式取胜的特点。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一般不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和区域性。4.象征性:自然事物与人具有同构对应关系,其某些属性和形式往往让人联想到人的生活和价值。黑格尔指出,人可以在自然里“发见一种心情的共鸣”,“认出某些与精神有亲属关系的特点。”二、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美。社会美分为社会实践美和人的美。社会美的基本特征:1.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实践活动是其重要内容;是对积极力量和进步势力的肯定。2.社会美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价值取向。3.社会美表现为内容之美。西方基本审美形态一、优美与崇高:1.优美:又叫秀美、阴柔美等,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一般是指充满和谐、明丽、柔媚的形象魅力的审美形态。优美的特征:和谐感;形式感;自由感2.崇高:又叫阳刚美、壮美等,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以及物质和精神的强大力量和气势,使人受到心灵的震撼、精神的鼓舞,从而获得精神境界的升华。崇高的特征:外在形态的博大、粗犷;内在本质的心灵震撼、精神鼓舞、生命体验;美感上的精神愉悦,并经历痛感二、悲剧与喜剧悲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幸遭遇,也不同于戏剧中的悲剧形式,是一种审美形态。悲剧一般包含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局是有价值的正面形象的毁灭;从而展示崇高的精神价值,显示强烈的道德感染力量,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关于悲剧的论述1.悲剧的三种类型: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2、黑格尔的矛盾冲突悲剧理论他认为,悲剧产生的根源在于理念的分裂。理念的分裂导致内在冲突,并推动理念的运动和发展。这种冲突表现为人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之间的冲突;而描写这些冲突正是悲剧艺术的6使命。4.亚斯贝尔斯的存在悲剧:他认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荒谬的,这是悲剧产生的根源。(1)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罪(2)人的行动本身就是罪(3)人在自身存在中有很多反差,如人的知识的有限与世界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