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 第八章 明代的金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金融史主讲:范晓婷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第八章明代的金融第一节明代的货币一、铜钱:官钱、私钱及外流二、纸币的发行与流通三、白银:货币化、外国输入、购买力第二节明代的信用一、形式二、钱铺三、汇兑重现第三节明代的金融思想一、货币基础理论二、货币流通思想1368年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王朝(1368—1644年)。最初定都应天府,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实行两京制,传十六帝。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农民起义。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朱允炆(左)朱棣(右)“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1398年洪武(1374前铜钱)明惠宗朱允炆1399年-1402年建文明成祖朱棣1403年-1424年永乐明仁宗朱高炽1425年洪熙明宣宗朱瞻基1426年-1435年宣德(-1435纸钞禁铜)明英宗朱祁镇1436年-1449年正统1457年-1464年天顺明代宗朱祁钰1450年-1457年景泰明宪宗朱见深1465年-1487年成化(初银钱钞兼行)明孝宗朱佑樘1488年-1505年弘治明武宗朱厚照1506年-1521年正德明世宗朱厚熜1522年-1566年嘉靖明穆宗朱载垕1567年-1572年隆庆明神宗朱翊钧1573年-1620年万历明光宗朱常洛1620年泰昌明熹宗朱由校1621年-1627年天启明思宗朱由检1628年-1644年崇祯(自此后白银货币化完成,万历后铜钱铸造量增加并贬值,渐渐让位于白银)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年号崇祯。十八岁登位,努力挽救频临灭亡的明王朝命运,但明末的吏治已至无可救药的地步,他不断地加税,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王朝从此灭亡。明代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货币和信用又有新的变化:1.纸币逐渐退出流通,白银取得了法定货币的地位;2.传统信用机构出现创新,钱庄产生;3.明朝后期汇兑重新兴起,会票、银票、钱票等信用工具开始使用。明代货币流通体制1.流通铜钱(1374年以前)2.流通纸钞(1374-1435年)3.银、钱、钞并行而以银钱为主(1436-1520年代)4.银钱并行并以银两为主(1520年代后)第一节明代的货币一、明代的铜钱明政府的铜钱政策经历了一个以铜钱为法币到禁用铜钱再到弛禁铜钱的演变过程。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孝宗等前面几代,或铸钱并相继减重,或停止铸钱,或反复禁弛用钱,其钱币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但与元朝一样,明代民间一直用钱不断。☆官钱铸行可分四个阶段:1.洪武元年设宝源局,各省设宝泉局,铸“洪武通宝”,与大中钱、历代钱兼行,禁私铸。洪武二十七年禁用铜钱。2.洪武三十一年至明穆宗隆庆时期经历十二位帝王,其中只有六位铸钱,且都数量有限。174年中,年均3.5万贯。3.万历四年开始开始大量铸钱,万历二十年以后,政治经济危机加剧,政府视铸钱取利为弥补财政亏空、挽救政治危局之要途,钱币数量极度膨胀。4.明末,农民政权、诸王政权铸钱。(一)官钱大中通宝是在元末反元斗争中产生的。图中“大中通宝”币身略薄。币有穿部,内外部均匀,正面书有“大中通宝”四字,布局疏朗,“通”字为单通。币背上穿铸有一“十”字。大中钱分五种,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和折十,且除宝源、宝泉两局外,朱元璋还陆续发行带有地名的货币,如鄂、京、浙、广等简称,铸于铜币背面,因之形成了多种等级的大中铜币系列。◇阶段一:明朝成立后铸钱由工部下设的宝源局主管。1368年朱元璋命令江西等省设宝泉局,与户部下设的宝源局一起铸行“洪武通宝”,“大中”钱遂即停造。洪武通宝钱制沿续元末至正钱和朱元璋所铸“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种,规定小平钱,每文重一钱,折二钱重二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五钱重五钱,当十钱重一两。阶段二:明成祖永乐通宝铜钱(1408年)嘉靖钱法有如下创制:一是嘉靖时期起,正式采用黄铜铸钱,是古代铸钱史上划时代的币材变化;二是嘉靖六年起,官铸钱成为“制钱”,从此成为明清两代的法定称呼;三是嘉靖二十三年,命依照洪武钱式铸钱,自此变永乐以来只铸小钱之制,复开铸大钱之例。◇明世宗嘉靖六年开铸的“嘉靖通宝”,初定每文钱重一钱二分,千钱重七斤八两。到嘉靖四十三年时,改为每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千钱重八斤。此外嘉靖通宝钱开始采用黄铜铸钱。嘉靖通宝钱大都为小平钱,仅在二十三年时,令工部宝源局仿洪武钱五等式铸小平、折二,当三,当十大钱。◇明穆宗隆庆四年,铸行“隆庆通宝”。此钱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隆庆通宝钱制每文重一钱三分,有金背、火漆。隆庆时期铸钱比嘉靖时期减少,当年两京铸钱仅二万贯,只及嘉靖时两京铸额的一半。◇明朝在这一阶段,因为大力奉行宝钞政策,对铜钱控制严格,三番两次停铸,禁用,即使开禁也有限制,要不就收入内库,充作库存。所以造成两种结果:一是民间私铸猖獗,可民间又因铜材缺乏,就用古钱,但古钱也有限,于是就私铸古钱,以作流通,这是因为私铸本朝钱币刑罚很重;二是促使白银使用普遍化。◇阶段三:明神宗万历时期,铸钱量急剧上升。这是明代铸钱的转折时期,也是明朝的转折时期。明朝万历四年开始铸造万历通宝钱而且因为抗日援朝战争的财政需要而大量铸行钱币。明熹宗天启元年铸行的泰昌通宝钱明光宗未铸钱,因其在位仅数月,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于天启元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明熹宗铸泰昌通宝钱只一年。明熹宗天启二年铸行的天启通宝钱明天启七年,明熹宗去世,思宗即位,于崇祯元年开铸“崇祯通宝”,开始规定每铸钱一文,用铜两钱。力图恢复嘉靖,隆庆旧制,但并没有维持下去,因为明朝末期社会弊端严重,朝廷财政几近崩溃。各地钱局大肆滥铸,所铸之钱、文字、大小、轻重不一,相差很大,背文更为繁杂多样,比天启犹有过之。因此崇祯钱为我国古钱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明思宗崇祯通宝阶段四:李自成大顺政权铸造的永昌通宝“永昌通宝”铜钱是明末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所建政权铸造的钱币。所见永昌通宝分小平、折五两种,均为楷书,背无文。“永昌通宝”钱应是李自成为平抑当时腾高的物价而铸的。大顺通宝“大顺通宝”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于大顺年间(公元1644~公元1645)铸造的。该钱币由铸钱局取当地王府的古玩器皿和城中寺院铜像铸成。因此“大顺通宝”铜色呈金黄,光润精致。传说过去民间妇女把它打制成首饰头饰,灿若赤金。张献忠大西政权“西王赏功”铜、银钱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史可法等人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位,1645年改元弘光,铸行“弘光通宝”。有小平,折二钱两种。但此钱仅铸行了一年,福王政权就被清军推翻了。1645年六月,鲁王朱以海在绍兴铸“大明通宝”,皆为小平钱,此钱真书直读,分为背有文及背无文两类。不久,鲁王失败,逃至厦门,投奔郑成功。大明通宝钱铸行有六年时间。1645年,南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铸行“隆武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此钱为真书直读;小平钱分背有文及无文两类。此外还有“隆武通宝”铁钱,较为罕见。隆武二年,清军攻入闽,唐王政权灭亡。顺治四年(1647年),桂王朱由榔在广东即位,改元永历,次年铸行“永历通宝”,有小平,折二、及背文五厘、一分四等钱。永历五年二月,占有云贵地区的孙可望接受永明王封号,联合抗清,也在云贵地区铸有“永历通宝”钱。(二)私铸盛行民间竞相私铸,与官钱并行,私钱成为流通钱币构成中的主体,制钱与旧钱皆被驱逐出市场不再流通。嘉靖三十年,诏令“钱法且从民便——行之十年再议”;隆庆四年,诏“钱法委宜听从民便,不必立法纷扰”。政府准许私铸,财务听之任之的对策,是明朝经朝廷立法开放私钱流通最彻底的决定。(三)铜钱流出明朝以官方的朝贡贸易和私人海上贸易为形式的对外贸易较为发达。明朝的钱币通过国际贸易向东流入朝鲜、日本、琉球;向南流入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地区的国家;向西流如帖木尔王国和东察合台汗国。但明朝与元朝一样没有出现唐宋时期的“钱荒”问题。这与当时银钱钞并行以及外国白银大量流入、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万历二十年至崇祯朝官钱与私钱的大量铸造有关。1375年(洪武八年)为适应商业发展增加的货币需求,解决明初金属币材供应不足和铸造铜钱费用过高的问题,设宝钞提举司,发行面额100文至1贯的六种“大明通行宝钞”,建立纸币本位制度。大明宝钞的流通经历了一个从不断贬值到存而不行的演变过程,纸币的贬值几乎与其发行同步。二、明代的纸币大明通行宝钞1368—1399年。正面图案为黑色,加盖两方正方形红色印章,中心上部有10文一吊的10串钱图案。单印币。背面加盖一方红色的和——方黑色的正方形印章。纸币材料为深灰色桑皮纸。币幅,209毫米×320毫米,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纸币。为保证大明宝钞的正常流转,政府先后制定了若干措施:1.禁止金银流通;2.禁止使用铜钱;3.制定旧币更新办法;4.对不使用纸币者予以重罚;5.严禁伪造,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明代纸币发行的四个特点:1.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中央政府始终垄断发行唯一的大明通行宝钞。2.宝钞无本。元代纸币以丝或金银为钞本,而明代则无此储备,大明宝钞成为一种无发行准备、不兑现的纸币。3.无发行限额。并未规定每年的印钞数额,基本由政府依据财政需要和民间金银数量确定。4.不能兑换金银。民人可以金银向国家兑换宝钞,而不能以抄向国家兑换金银。单向流动5.旧钞难以更新。虽订立“倒钞法”,但并未真正贯彻执行。大明宝钞从发行伊始就具有通货膨胀的趋向。只出不进,不回笼货币,使得宝钞的币值和信誉下跌,进而影响到日后的流通和推广。明朝中期,许多地区已拒用宝钞,只收银钱和粮食。☆纸币的通货膨胀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时期,对内对外战争和土木建设较多,导致财政困难,政府通过大量发行宝钞来维持财政开支,导致通货膨胀,宝钞急剧贬值。明宣宗被迫在1435年解除钱禁,明英宗在1436年解除银禁,民间使用银钱越来越多。自此,政府在法律上承认了银钱的货币地位。虽然始终没有明令废止宝钞,直至天启朝之前,仍以严重贬值的宝钞支付官俸、兵饷、买办费用和赏赐(纸币外流的渠道之一),但实际上已退出市场流通。☆明思宗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采纳秀才蒋臣的建议,准备发行一种以银为本位的新纸钞来维持财政开支,计划每年发钞3000万贯,每贯价值白银一两,商民可以白银按九七折兑换该钞票。明思宗下令宝钞局赶印了一批试发行,但因为缺乏信用,商民拒绝以白银兑换该纸币而未能推行开来。不久,北京城被大顺军攻破,明朝灭亡,蒋臣行钞遂成笑话。☆明朝纸币发行的不景气,说明纸币在我国已经暂时由盛转衰,为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后我国纸币发行中断190多年作了历史铺垫。清朝前期大部分时间中止纸币的发行,是吸取宋金元明各朝纸币膨胀并加速政权垮台的教训,对纸币发行采取谨慎态度。☆明代纸币制度的衰落,再度表明纸币的发行流通必须遵守纸币流通规律,必须要讲信用,纸币只能是经济发行而不能搞财政发行。三、白银货币化白银在明代金融体制中经历了不干预-禁用-驰禁并占据主导流通地位的渐变过程。明代白银的货币化自民间开始,到成化、弘治以后为官方认可,并自上而下地展开,到嘉靖年间,基本完成货币化过程。第一阶段:1368-1374年,以铜钱为法币,其他通货未积极干预;第二阶段:禁银政策(1)1374年,为保证宝钞流通,朝廷禁止民间“以金银物货交易”,白银成为非法通货;(2)宝钞很快贬值,民间白银交易并未中止反而抬头,民间百姓、巨商富民权贵、地方官员均用银交易;(3)1436年,朝廷允许赋税折银交纳,但并不意味着朝廷已放弃禁银政策,但反映出“折纳”白银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需要,也折射出以银交易已是大势所趋。这一阶段,民间与政府都渐渐实现白银货币化民间:正统年间以银交易的契约占该期交易总数的64%;景泰、天顺年间,以银交易

1 / 8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