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4小题,共16分。)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3分)A.为国以礼由也为之B.方六七十且知方也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会同D.如或知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6、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前置句。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1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从“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B、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C、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D、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18.把文中加横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分)译文:②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4分)译文:答案:15、B16、C应是宾语前置17、D曾晳所描绘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的那种大同和谐社会。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是大理想。18、(7分)(1)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但)不要因为我这一点,(就有话不说了)评分标准:“吾”、“毋”,各赋1分,译出大意、语句通顺1分。(2)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评分标准:“与”、“安”、“邦”,各赋1分,译出大意、语句通顺1分。或: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评分标准:“非……何”、“孰”、“为”,各赋1分,译出大意、语句通顺1分。1.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B.因之以师旅因:因为C.以俟君子俟:等待D.鼓瑟希鼓:弹奏?2.“亦各言其志也”的“其”应讲作()A.他B.你C.自己D.其中3.下列句子中“方”的解释与例句的“方”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方六七十A.有朋自远方来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D.不以规矩,不成方圆?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我与点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B(“因”应为“接着”)2.C3.B4.我去处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得人人都有勇气,而且得为人的道理。5.曾晳的答话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这一景象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心态,深深地感动了他,因而他“喟然叹曰‘我与点也’”。2、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夹、迫近)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果)C.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才干)D.何伤乎(妨碍)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风乎舞雩B.三子者出,曾皙后C.加之以师旅D.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4、阅读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塑造了一个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形象的孔子,循循善诱是指他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和蔼可亲是指他的性格特征。B.子路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他不假思索,抢先回答,“率尔而对”,反映出子路爽快、坦率但急躁、自负的性格,所以孔子对子路“哂之”以此来否定他的志向。C.冉有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D.公西华年少而怀有大志,把自己的宏大理想说得极其婉转、谦让,说自己没有才能,只能学着治理国家,态度谦恭。参考答案:1、丘仲尼思想教育儒语录儒20《孟子》《大学》《中庸》2、答案为B。“如”为“或者”。3、答案为C。A项“风”、B项“后”、D项“鼓”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为“吹风”、“留在后面”、“弹奏”。C项没有词类活用现象。4、答案为B。孔子对子路“哂之”并非否定他的志向,只是因为他的态度不谦虚,即“其言不让”,这是一种善意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