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最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新:指2016年版核心素养:指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之间关联的说明: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解读最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最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素养1:唯物史观概念界定: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历史课程对“唯物史观”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A素养2:时空观念概念界定: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内涵阐释: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历史课程对“时空观念”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C素养3:史料实证概念界定: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内涵阐释: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历史课程对“史料实证”的培养目标: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B素养4:历史解释概念界定: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内涵阐释: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历史课程对“历史解释”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C素养5:家国情怀概念界定: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内涵阐释: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历史课程对“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C样题:(测试出题时的样题)一份奏折•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该国王已亡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琦善获得了哪些情报?(2)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样题说明1.题目类型:开放性题目2.答题要求:•琦善将其了解到的英方王位继承、议会权力等方面的零星情况,使用中国传统的政治(君臣、华夷关系,宗法制度)、伦理(三纲五常、婚俗)观念进行主观臆断,据此推测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要求学生分析这份奏折中琦善收集了哪些情报,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评价这份奏折。(1)从材料中筛选出琦善所获得的“情报”(琦善藉以做出判断的史实);(2)读懂琦善对“情报”进行的个性化解读和基于“情报”进行的分析判断;(3)对问题中引用的琦善奏折的部分内容做出评判,并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清晰、有条理的表达。3.考查的核心素养•考查的核心素养为主要为史料实证,重点考查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判断史料的真伪、价值,以及史料作者的意图,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可靠的证据,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涉及的内容(1)必修模块“中外历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与救亡运动”(2)必修模块“中外历史纲要·世界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3)选修Ⅰ模块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进·政治体制”(4)选修Ⅰ模块3“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历程·战争与文化碰撞”5.涉及的情境•中英鸦片战争期间(19世纪40年代),长期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清朝君臣,在沿海多地频遭英军侵略的形势下,急于了解对手的情况。6.考查素养水平预估(根据历史学业质量标准的4个水平)•总体预估为水平3-4•问题(1)的预估为水平1-3;问题(2)的预估为水平3-47.难度预估•(根据上海命题组的预估难度,此题的难度值约为0.55-0.65)•问题(1)的预估难度:0.85;•问题(2)的预估难度:0.60。8.不同水平学生作答及评分标准(依据出声思维访谈或研究)•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琦善获得了哪些情报?•评判标准:•水平3:能够清楚地辨析材料中的史实与史论(“该国王已亡故四年……不受约束”部分,为材料中的主要史实即“情报”);能够准确地列举琦善所获取的“情报”,解读基本准确(4年前,英王去世,不足15岁的女性继承人即位;二十余家贵族皆为上院议员,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议会议政,国王不能干涉);能够理解并明确地界定“情报”这一概念(琦善所获取的信息并不属于“情报”,只是英国的时政旧闻和并不完整、准确的英国国家权力机关运行、最高权力相互制衡的常识),根据材料判断,琦善并未获得任何有助于清政府筹划对英作战的“情报”。•水平2:能够区分材料中的史实与史论,能够列举琦善所获取的情报并进行解读。•水平1:能够从材料中提取部分史实,英国王位继承和议会权力两部分内容,只解答对了一部分。•水平0:没有理解史实材料。问题(2)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评判标准:水平3:能够理解琦善的奏折的内容,明确指出,材料反映琦善根据并不完整、准确的所谓“情报”,使用中国传统的政治(君臣、华夷关系,宗法制度)、伦理(三纲五常、婚俗)观念对英国的政局及发动战争的动机妄加揣度,主观臆断,得出了一些并不靠谱的结论(以传统的君臣关系理解英国议会对君主的制衡;认为英国女王尚待字闺中,一旦出嫁,“则国非其国”;认为在英国“年轻弱女”为王的情况下,“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等),并引用材料中的文字说明;能够指出,以这样的错误分析奏报皇帝,可能对最高决策产生误导,不利于战争;能够认识琦善在与英国侵略者接触的过程中,感觉到英国“求索不专在通市”的侵略野心,并非十分昏聩,但是其对国际事务、特别是英国情况的一无所知,使之不具备客观认识、理解当时形势的基本能力,这种情况,在闭关锁国的清朝君臣中,具有普遍性。•水平2:能够理解琦善的奏折的内容,指出琦善根据所谓“情报”,使用中国传统的观念,对英国的政局及发动战争的动机主观臆断,得出了一些结论,并能加以说明;能够指出,以这样的错误分析奏报皇帝,可能对最高决策产生误导,不利于战争;能够指出琦善奏折中的偏见与闭关锁国的关系。•水平1:能够结合所学,说出自己对琦善奏折的看法,这种看法能够自圆其说。•水平0:没有表达观点或观点不能自圆其说。课标中提供的一道试题:•材料一:•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