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海洋大学“质量30条”行动计划(2013—2015年)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质量30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目标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三年的努力,全面实现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使我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更上一层楼,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高素质教学科研人员。建成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若干个博士与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若干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与实践教学基地,获得一批影响力较大的省级以上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创建成效显著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批教学成果。开展若干与国外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的合作培养项目,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过硬,创新意识与实践-2-能力较强,毕业生就业率位于全省高校前列并备受用人单位肯定,毕业生普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二)科学研究水平大幅提升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稳步增长,新建成一批省级以上的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新增一批作用突出和成效明显的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奖励及科研成果,力争实现我校主持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零”的突破。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等优势学科的科研水平处于国内先进行列,部分研究方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特色学科的科学研究在省内有重要影响力。(三)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体制健全、机制科学,科技创新的应用性与实效性明显增强。建成若干服务社会的高效平台,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发展战略研究院,与社会单位建成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并将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一些重要学科与专业领域,成为地方或区域的重要的人才培养中心、技术创新与服务中心、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有效带动或辐射相应行业,明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四)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弘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力-3-不断增强,形成一批以海洋文化和地方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建设成果。树立和巩固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及“厚德爱国、关爱学生、尊重人才、崇尚学术”的价值理念。形成3~4项具有较大影响的校园文化品牌。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成效明显,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突出,学校办学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二、主要任务(一)坚持内涵式发展,强化办学特色1.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稳定规模:适度控制本科教育规模增长速度,努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合作办学;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和院系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化特色:各院系和学科专业科学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突出特色;注重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2.强化办学特色。坚持“海洋使命、海洋特色”的发展战略,按照“做精优势学科、拓宽特色学科、靠海发展其他学科”的学科建设思路和“分类型指导、分层次建设”的基本要求,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加强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使学科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为鲜明。按照“三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4-实施“卓越海洋人才培养项目”,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我校其他专业的改革与发展。(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巩固本科教学地位1.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增设一批博士、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逐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优化本科专业结构,控制本科专业总量,在已有专业内设置专业方向,努力突出海洋特色。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就业需要,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完善海洋人才培养方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定期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校及学院主要党政领导每学期听取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汇报,及时解决教学运行和建设中的突出问题。3.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开展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优势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建设。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狠抓专业的课程、教材、教师队伍和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等条件建设,培育省级和国家级重点专业。加大扶持力度,-5-改善薄弱专业人才培养条件。将专业录取和就业情况与招生挂钩,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制度。4.发挥教授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坚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落实专业首席教师制和课程组负责人制度,选拔教授负责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资助教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安排专业首席教师为新生开设专业导论,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三)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强研究生教育1.加强博士点和硕士点建设。进一步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促进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有机结合。组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完善研究生培养管理规章制度。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学科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完善学科建设的管理办法和绩效综合评价体系。2.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推进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以及以导师资助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导师负责制和研究生奖助学激励机制。积极争取招收“推免”研究生。实行分类型培养,推动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研究生培养。3.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并改进研究生奖学助学制度,依托导师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经费,增加研-6-究生的研究资助额度。发挥“三助”岗位的作用,使研究生既得到相应的锻炼提高,又获得部分生活经济资助。(四)推进培养模式创新,强化实践育人环节1.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学习和思想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2.探索各种类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指导、分类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机制,构建结构合理、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管理,完善双学位、第二专业和“双百工程”等工作。改革考试方式,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实施四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支持各专业构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3.强化实践教育教学。根据本、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改进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4.加强对外合作人才培养。建立校际合作培养人才机制,-7-与境内外知名大学建立合作与交流平台。引进一批高水平专家学者、团队和优质课程。完善外籍教师聘用机制。改进选派优秀师生赴境外大学学习与交流的机制,积极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就业指导体系1.加强创新创业教学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相关制度,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聘请校外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2.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大中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验区,实施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计划。完善项目资助体系,支持学生结合专业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学科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加强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就业指导师资培训,聘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担任兼职教师,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能力。改革课程内容,完善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广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做好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8-援助与帮扶工作。(六)推进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1.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形成以质量与贡献为依据的考评机制、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等协同创新机制,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2.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依托重点学科,发挥省部共建优势,加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重要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注重并加强基础研究,探索科学研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模式。3.改革科研管理机制。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深化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开放合作、绩效优先、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管理机制。建立以科研成果创造性、实用性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七)加强校地合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1.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9-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的科学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2.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与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合作,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产业化。参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与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加强与行业部门(协会)、龙头企业合作,开展产业发展研究和咨询。3.积极办好继续教育。稳定成人教育招生规模,加大本科招生力度。重点发展专升本、函授、业余等形式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扩大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规模。探索和实施多元化的非学历教育,大力发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积极与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等开展横向培训合作。(八)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繁荣校园文化1.落实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充分认识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地推动校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认真落实学校“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全面强化和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环境建设、品牌建设和形象建设。-10-2.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对人文社会学科的支持力度,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优势,开设一批中华文化经典和乡土文化通识课程,面向社会开设名师大讲堂,开展专家社会行等活动,增强学校文化的社会影响力。3.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完善学术规范,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教育学生树立与巩固正确的理想信念,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建立健全二级学院学风建设考评体系,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4.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秉承办学传统,践行办学理念,传承先辈师风,弘扬海大精神。把校训精神内化为师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化优良教风、学风和校风对培养人才的作用。5.加强海洋科普教育。开设一批海洋文化通识课程和海洋科普讲座,建设现代海洋知识、海洋技术的精品课程,加强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建设,积极与政府部门合作加强海洋科普的教育与研究,增强海洋意识,丰富-11-海洋文化,提高我校海洋文化的社会辐射功能和影响力。(九)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管理科学化1.加强学校章程建设。依据国家法规,制定学校章程,确定学校与举办者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基本制度、内部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学校资产管理制度等,确保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促进学校实现发展目标。2.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探索扁平化管理改革,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