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作家,诗人,语文教育家。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第四中学、宁波四中等校任教,1925~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学校南迁,任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朱自清的教育论著有与叶圣陶合著的《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语文拾零》等。语文教育思想体系的构成可以概括为: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定为,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鲜明地提出了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技术训练(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才是语文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虽然讲解、分析、辨别、练习,早已普遍地成为语文教育的基本手段和基本方法,但朱自清独具一格地极力倡导“读”应当成为整个语文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变革的关键之所在。一、语文教育目的:“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欣赏文学能力”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赏作为情感的操练,设身处地地欣赏古文学,弄清古文学的立场,或扬弃或清算,培养欣赏力和批判力。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并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这种观念显然区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语文成绩考试合格,或者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他还认为: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这表明朱自清是一位独尊本国固有文化的理论家。在他看来,本国固有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奔向未来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也是语文教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标的。在这方面,他把语文教育独特地理解为一种继承文化遗产、宏扬民族精神的特殊行为,鲜明的体现了他的个人特色。他所主张的“了解本国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学的篇章字句、语体、词汇、成语、风格和技巧,设身处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写作态度、喜怒哀乐。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对古文学的了解来帮助青年人信古、学古。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说:“有些青年人以为古书古文学里的生活跟现代隔得太远,远得渺渺茫茫的,所以他们不能也不愿意接受这些,……我想从头说起,尽管社会组织不一样、尽管意识形态不一样,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喜怒哀乐爱恶欲总还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虽然对象不尽同,表现也不尽同。”这种见解清晰地表明,语文教育的使命即要求我们把青年对我国固有文化精萃的疏远变为对它的亲近。他提出语文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文学,培养欣赏力,培养批判力。他在同一篇文章中说:“接受文学,我们有我们的立场。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场,再弄清楚古文学的立场。所谓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别出那些是该扬弃的,那些是该保留的……自己有立场,却并不妨碍了解或认识古文学,因为一面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古人着想,一面还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场上批判的。……这‘设身处地’是欣赏的重要的关键,也就是所谓‘感情移入’。”这段话指出,欣赏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立场问题,并且作品的立场和读者阅读时的自我立场不能混为一谈。这一论述,开语文教育之目的在于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之先声。从他的论述来看,语文教育必须以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为基础,最终使学生达到能够欣赏文学的目的。概言之,“了解与欣赏”即构成了朱自清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二、“作文训练、技术训练”他把作文训练确定为语文教育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他在《国文教学·论教本与写作》一文中说:“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他认为,学生通过写作能力的培养,会增长文学运用和认识社会人生的知识和经验,因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他排斥长久以来以思想训导作为语文教育的主体内容,高度肯定了写作能力培养的社会功能。在同一篇文章中尖锐指出:“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明确地否定和抨击了一些教育者对于思想训导的偏导,极力张扬包括词汇、字句、篇章、声调在内的技术训练。他欲匡正语文教育中只注重思想内容而忽略技能训练的作风之贫乏和单调,使语文教育的建设真正具有内在精神。在他看来,仅仅接受文化思想远远不能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古书的能力,理解古书的语言形式、篇章结构、句式体裁的能力。这两方面即构成了他的语文教育内容的框架:特别强调学生在接受写作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学生运用文字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这些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1、作文训练:他认为学生作文的最大毛病是文脉不清、层次不清、思路不清,其次是乱用标点符号。在《国文教学·谈作文的思路》一文中指出学生的作文所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写作往往抓不住题目,他们往往写下些不是支离便是宽泛的废话,在开篇时尤其如此。此外,层次的杂乱、意思的不联贯、字句重复,……他们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很不在意……标点符号表明词句的性质,帮助达意的明确和表情的恰切,作用跟文字一样,决不是附加在文字上,可有可无的玩意儿……多半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轻视或认识不足,随处乱点。其实不充分利用,写作的效果便会因此减少。”他还指出了语文教学存在的几种奇特的现象:一是学生错误地不自觉地把作文当作了说话的记录,使语脉蒙蔽了学生自己,因此造成层次技术拙劣。二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多说不相干的闲话,也给学生作文思路带来坏影响。三是学生阅读太少或不仔细,并且过分依赖说话。他在尖锐地批评了教师讲课闲话过多影响学生作文文脉,学生阅读太少导致作文过分依赖说话的不良倾向。在他看来:⑴作文不是说话,必须剔除一些无用的废话。⑵作文是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不同于说话,它必须让人读了觉得文字的好处。据此提出了作文训练必须注重这两大内容:一是解决学生作文的文脉条理,二是帮助学生弄清作文不同于说话。实质上是以文章写作的结构形式(即所谓文脉条理)对作文训练提出了高要求。如何进行作文训练?他的主张也独具一格:⑴通过朗读、诵读的帮助提高写作。他在《诵读教学》一文中提出:“该让他们多多用心诵读各家各派的文字,获得那统一的文字或语脉(文脉)。……因为朗诵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希望学生通过朗诵的训练获得清晰的文脉。这篇文章中还设想:“要训练文脉,得用宣读文件的声调……若从小学时代起就训练这种正确的朗读,语脉混入文脉的情形将可减少,学生作文也将容易进步。”对于作文教学,他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却是“读”(朗读诵读)。他认为,“读”是帮助学生作文的良好形式,依靠着读的因素、功能,可以使学生至少在语脉、文脉方面得以明晰,亦就让学生最终区别了作文和说话。其次是朗读诵读的作用还在于学生通过“读”的长期积累,帮助他们在作文方面具有突然闪光的艺术创造。⑵从报章文体开始学习,从小的范围着手,最好从写新闻短论开始。他在《写作杂谈》一文中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必须从报章文体学习……从小的范围着手,拣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问题练习写,像关于学校中的伙食问题,你要抓住要点,清清楚楚的写出来。”⑶多练习说明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他认为:“实际生活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叙述文和抒情文用得多……而且一面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思想。因此应该多练习这两种文字。”他在《国文教学·论教本与写作》一文中指出练习的方法是:“给学生一些熟悉的小题目……或者给一些时事题目,让他们拟演说辞或壁报文字,假想的读者是一般民众……这才可以引他们入胜。”他在强调朗读诵读对作文训练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时,提出了两个关于题材和文体写作实践的观点。一是他认为学生应当从写作新闻短论开始,选择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小范围的题材内容来作文。这种做法的意义是:让学生作文切用,感到亲切,并且有效。另一个是,他主张让学生多加强议论文说明文的练习。他的结论是:这两种文体不仅实用,而且可使学生通过这些文体的实践深入到现实社会中去,加大学生认识社会人生的广度。这些论点证明,作为作家的朱自清往往以语文教育如同创作自持,以作家注重题材和文体的见解来谈论作文训练,显示了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色。作文训练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在他看来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决不可忽视:第一,重视学生在完成作文时,讲究清晰的文脉条理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第二,特别要认同朗读诵读与学生作文的不同寻常的密切联系。第三,从新闻短论入手,激发学生从小处着笔,切近生活和自我。第四,注重练习说明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让学生在这种体验中获取更加深刻的现实内容和思想认识。2、技术训练:他认为,技术训练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与此有关的是他在《了解与欣赏》一文中阐述了一段别开生面的见解:“了解与欣赏为中学国文课程中重要的训练过程。儿童从小就能对于语言渐渐的了解,不过对于文学的了解必须加以强制学习的训练。……了解是分析原文的意义并加以批判……而欣赏就在正确的透彻的了解之中。欣赏并不是给课文加上‘好、美、雅、神妙……’一类抽象的多义的评语……得从词汇和比喻的选择、章句和全篇的组织以及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些创新的或变更的独特的东西。”这里所谓的“了解与欣赏”,即“技术训练”的涵义,也就是注重让学生弄清文章的修辞语汇、组织结构和作者旨意。“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⑴注重字义。⑵了解与分析文章的句式尤其是特殊句式其实表现特殊的心理状态。⑶讲清段落。“要能显示原文的组织和发展的次序”。⑷讲清主旨。“提醒学生注重重要词句和指导学生研究全文主旨如何发展。”⑸弄清组织结构。“说明这种文章组织的变化,是了解与欣赏范围内极重要的事。”⑹讲解词语。⑺讲清比喻典故例证。一方面是了解字义、词语、句式、典故等,另一方面是欣赏主旨、段落和结构。强调“了解与欣赏”即技术训练,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他在这方面的创新观点就是:弄清文章的组织结构,是培养学生了解与欣赏能力的最重要的部分,由此把握文章的句式、主旨、段落、典故等。他在《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一文中提出怎样进行“技术训练”的几种方法:⑴教师讲解。要求教师“分析课文详尽……给中学生以充分的练习。练习的每一步必须有许多细目,要求练习切实的有恒的施行……练习的主旨无非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困难寻求解决。”⑵学生加强熟读,还可常常举行默写和背诵。⑶问题研究。“最好教师只居于被动地位,用暗示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特别强调,“学生加强熟读背诵和老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技术训练的重要方法,特别强调老师的讲解在技术训练中学生应当占据主体地位。三、关于“读”的教育方法──精读,略读,讲读,诵读1、《精读指导举隅》中提出,精读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精读的真正含义在于发掘问题和解决问题。。它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令学生预习。即诵读全文,分析标点,理解全文和弄清生字生词的意义以及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二是课堂讨论。“在讨论中有错误要加以订正,有疏漏要给予补充,有疑难要加以阐明,有些非讲不可的东西讲过以后要给学生一个简明的提纲便于复习。”把精读的观念具体理解为在预习和讨论中以学生为主体解答问题阐明疑难,尤其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略读指导举隅》中提出,略读必须“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他认为略读指导是指在版本、序目、参考书籍、阅读方法、问题等五个方面,给予学生以精心引导和说明。略读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抓住主要纲目去阅读并更快地获取知识。略读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学生把握良好的工具和阅读方法,以此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3、《〈国文教育〉序》中指出,讲读必须“切实计画,细心启发”:强调指出:“其实重读也只是个幻想,一般的讲解只是逐句讲解,甚至于说些不相干的话敷衍过去。学生们毫无参加和练习的机会,怎能够引起他们趣味、领导他们努力呢?”他认识到重讲轻读的现象难以更改。但他把握住这样一个观点:讲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正确详细的讲解,最重要的内容则是给予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参加练习的机会。因此他明确主张:“老师的讲解不该逐句讲解,更不该信口开河,得切实计画,细心启发,让学生多讨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