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第一节学习的迁移第二节学习的保持和遗忘第三节认知结构与迁移和保持第一节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的日常现象A:举一反三B:触类旁通C:推广类化2、学习迁移的定义A:桑代克最先提出B:定义: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二、学习迁移的种类1、垂直迁移包括:由下而上的迁移(例子——原理),类似上位学习;(原则迁移)——由上而下的迁移(原理——例子),类似下位学习;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水平迁移。3、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最先由加涅提出。三、学习迁移的简单测量教学课题A测验课题B实验组X1Y1控制组——Y2如果Y1与Y2有差异,则说明教学课题A对课题B有影响,会产生迁移。•Y1优于Y2,则产生正迁移。•Y1差于Y2,则产生负迁移。四、学习迁移现象的理论解释(一)形式训练说1.主张经历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迁移。2.其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3.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理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二)共同要素说1.桑代克提出2.共同要素包括: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学习方法等。3.强调:学习的迁移取决两种学习之间有无共同要素的存在。(三)概括化理论贾德提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经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水下打靶实验)主张:1.只要主体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2.认为学习的迁移全在于主体的概括能力和水平。3.并不重视两种学习之间时候具有完全相同的因素。(四)关系理论•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认为顿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是获得一般训练的根本东西。•苛勒的实验:ACB关系理论与概括化理论的差异?五、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学习情景的相似性(共同要素论的观点)2.学习材料的性质①学习材料彼此相似。②学习材料不相似,但可以通过第三媒介促进迁移。③学习材料组织结构。④学习材料的应用价值。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5.年龄特征(学习材料需要与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6.智力水平六、学习迁移的促进(1)合理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影响迁移因素中的“学习材料的组织和结构”)A:突出重点,以能起到组织作用的材料为核心B:尽量以浅显的文字和符号强调教材和方法的要点。C:将内容和要求相似的教学单元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排列。(2)提高概括化水平,强调理解。(3)课内课外联系配合,提供应用机会。(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功能固着”的现象。其次,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概括问题,放置以偏概全。(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第一、心理准备状态首先表现在信息、紧张程度、斗志方面。第二、心理准备状态表现在应用知识应验方面。可以促进迁移,也可以干扰。这种心理准备状态就是思维定势。第二节学习的保持和遗忘学习(识记)学习过程保持再现(回忆和再认)本节的结构一、传统的遗忘和保持理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二、动机性遗忘理论(弗洛伊德)(阿特金森—希弗林模式)三、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理论(克雷克—洛克哈特模式)四、有意义保持与遗忘理论(奥苏贝尔)一、传统的遗忘和保持理论(一)遗忘的主要规律1、遗忘曲线或保持曲线(p227图6-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进行有关保持进程的研究,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2、保持内容的质变或歪曲莫里斯的研究——变质的4种形式:(1)故事长度的缩短(2)故事人名、地名、称号、头衔变更或丧失(3)细微情节现行改变,改变的方向都是“合情合理”的。(4)故事的语言(词汇)随重复着的语言能力而改变。证人的证词是否可靠?3、记忆恢复•巴拉德(美国心理学家)——一般而言,随着时间的进展,保持量会逐渐减少。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有例外的情况,学习后过2~3天测得的保持量反而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多。这种现象叫做记忆恢复(reminiscence)。•记忆恢复在学龄初期儿童中比较普遍。(二)产生遗忘的原因1、生理原因某些遗忘产生的确有其生理基础,诸如重创、疾病、酒精影响、营养不良等,均可导致遗忘产生。教师应当注意有些短期生理性遗忘随时可能发生,如气温骤变、血糖过低、脑部血流不充分或某些药物作用等,均可导致短暂的是以现象。2、记忆痕迹衰退(失用理论)大脑中的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3、干扰随着日益增多的新信息输入和归类,提取线索就越加困难,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所以因不能提取而导致遗忘。如舌尖效应。干扰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倒摄抑制:指以后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前学习的内容。前后学习的内容越相似,干扰的程度就越大。学习较长材料,前部和后部较易保持,中部保持较难,被称为首因和近因效应。教学注意:1、尽量缩短学习材料的长度。2、使用各种符号、颜色等对教材中的某些部分予以圈点、孤立或特殊化。(三)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主动而愉快的学习,也因学习者的自觉性较高,容易进入自动复习状态,从而加强对遗忘的抗拒;反之,被动或不快的学习因缺乏持续的复习而易忘。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4、复习(如何科学地进行复习,防止遗忘)首先,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要科学分配复习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其次,应根据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合理安排复习。最后,要强调复习的效率和主动性,强调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5、过度学习指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或者在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6、记忆术①环境联结法②连锁法③数字——文字变换法二、动机性遗忘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依德提出了动机遗忘的理论,他称之为压抑理论,主要根据他对精神病人的观察结果得出的。弗洛依德认为,动机性遗忘是与不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其实质是一种压抑。是人们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种理论认为,有些信息可能对我们自己很重要,因此被记住了;而有些信息可能会引起我们的痛苦或不快,因而不大可能被记住。•2、动机性遗忘的极端表现是“害思性健忘症”。——此症表现是完全遗忘那些令人恐惧或完全不能接受的事物。三、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理论•三种记忆转化模式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5~9个组块。四、有意义保持与遗忘理论•(一)有意义遗忘的利弊•1.对下位学习的利弊:•—般而言,有意义遗忘对下位学习中的派生类属学习有利。•2.对上位学习的利弊•如上所述,在上位学习的初期,新学的知识会向原来较稳定和较具体的知识还原;因此在加强和扩充原有结构的同时,也会造成知识的真正损失。所以,在有意义学习中,需要同这些导致知识的真正损失的遗忘斗争。(四)影响有意义遗忘的主要因素1.学习阶段的影响因素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②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选择;③学习者的个性④学习速度的快慢,如果两个学习者学习时间一样,那么就要看学习方法等因素。2.保持阶段的影响因素①学习的稳定性和清晰性;②新旧知识联系的非人为性;③新旧知识联结的方式。3.再现阶段的影响因素①情境,主要指要求再现的方式(如是再认还是回忆),及再现时的气氛;②学习者再现时的态度;所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克服遗忘要从控制和调节这些因素中想办法。第三节认知结构与迁移和保持一、认知结构认知结构一般而论就是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和保持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有意义学习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二、认知结构变量奥苏贝尔提出了三个主要影响迁移与保持的认知结构变量(指标):1、可利用性指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2、原有的其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学生先前知识的掌握程度同以后学的有关知识成正相关。——基础知识要牢固。3、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指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系统的可以辨别程度。三、操纵认知结构主要变量的策略——利用组织者的教学技巧(一)什么是组织者组织者,又叫先行组织者,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比正式的学习材料更一般、更概括,而且与学习材料关联,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二)组织者的类型及其应用1、陈述性组织者:指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的组织者。2、比较性组织者:指能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相似材料的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的应用效果。本章完
本文标题: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74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