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意象解读三美主义创作背景课堂练习徐志摩(1896-1931),“新月派”诗人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追求“爱”,“自由”和“美”1916年考入北大,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音。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异,8月回国。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泰戈尔访华,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比志摩小4岁,世居真如,后移嘉定。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她的二哥张君劢,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民社党创立者。曾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林徽因最后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结婚。1926年8月14日,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海董事会举行订婚典礼,10月3日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海画舫斋举行结婚典礼。据说当时梁启超的证婚词中最精彩的为:“徐志摩,陆小曼,你们是曾经经过风波的人,社会上对你们有种种的误会,种种的不满意,你们此后总得要想法解除这种误会。爱情当然是人情,不过也只是人情中之一,除爱情以外,人情还有许许多多得种类,你们也不得不注意。”创作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1928年秋诗人重到英国,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诗歌整体感知播放《再别康桥》配乐诗朗诵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潭水,星辉,夏虫等自然景物。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再别康桥》形式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多处选用有色彩的语言: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动静结合每一小节都是一幅图画音乐美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呼应,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四行,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课外拓展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