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鱼病害及防治技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一、虹鳟鱼病害二、冷水鱼常用药物三、病例分析目录点击添加标题鱼病疾病是指动物机体或某些器官状态的变化过程,并呈现出一系列特定的临床症状和某些异常指标,通俗地说指由于某种内在或外在原因使机体脱离了正常状态。疾病的发生有其外在及内在两方面的原因。鱼病发生的外在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及非生物因素两部份。•生物因素----常见的虹鳟鱼的疾病大多是由各种病原生物感染、寄生而引起,病原生物主要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1)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由它们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称为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的特点是发病速度快、来势凶猛,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虹鳟鱼主要疾病,其中主要以病病毒性危害程度最严重,如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HS)等。在水体污染严重和水质恶劣的条件下,病原微生物很容易滋生繁殖,易引起传染性疾病;•(2)寄生虫营寄生生活的动物称为寄生虫,被寄生虫寄生遭受损害的动物称为寄主。寄生虫对宁主造成机械性刺激和损伤,如鲺寄生鱼体,用其倒刺及口器刺激或撕破寄主皮肤,因而使寄主极度不安,常在水中疯狂的游动或时而跳出水面。寄生虫能夺取寄主营养,大量寄生在体内时对寄主的组织赞成压迫,引起组织萎缩或坏死。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出特殊的有毒物质作用于寄主引起中毒现象。以水产动物为寄主的寄生虫主要有原虫类、蠕虫类、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由于它们的寄生而引起的疾病称为水产动物寄生虫病。寄生在虹鳟体内外的寄生虫主要有鞭毛虫、纤毛虫、孢子虫、单殖吸虫、钩虫和甲壳动物。鱼病发生的外在因素•2.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机械损伤、理化因素和营养因素等,由非寄生生物所引起的疾病称为非寄生性疾病。•(1)机械损伤鱼体受到严重损伤,即可引起大量死亡。有时虽然鱼体损伤并不严重,但是因损伤后继发微生物或寄生虫病,也可引起大量死亡。机械损伤的原因主要有压伤、碰伤或擦伤。当外部压力长时间的加在鱼体的某一部位时,因这一部份组织的血液流支受到阻碍,使组织萎缩和坏死;•(2)理化因素理化因素对鱼类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主要是水温、水量、溶解氧和酸碱度变化,以及水中化学成分、有毒物质的含量等。鱼类体温随水温而改变,一般与水温仅差0.1℃,当急剧改变水温时,降低或升高都会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从而引起内部器官活动的失调,发生感冒。其症状使皮肤失去原有光泽,并有大量粘液分泌;•(3)营养因素虹鳟鱼采取人工投喂饲料的方法,因此要求人工饲料营养必须全面。最适合的饲料应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并且各营养成分要搭配合理,才可保证鱼体健康快速生长。如果饲料中的某种营养成分缺乏或过多,不仅会影响鱼体生长,饵料系数高,并且容易引起疾病造成死亡。如缺乏维生素时造成营养缺乏病。虹鳟鱼饲料中脂肪含量较高,容易氧化变质从而引起肝脂肪性病变等。鱼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鱼类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在致病生物影响下,是否发病与鱼群本身的易感性与抗病力有密切关系。易感鱼群和体弱的个体存在是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实质上免疫力降低所造成的。病原体只有进行这样的机体才有可能会致病。•1种群因素各种生物对某些疾病,特别是微生物病常有“种”的不感受性,这种不感受性与生物的进化有关,其作用是较为广泛的;•2个体因素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对疾病有不同的感受性,这种能力与健康状况,也可能与其遗传因子有关。在同一池塘中的同种、同龄鱼中,通常健康的个体不易患病,体弱的个体易患病;•3年龄因素某些疾病的发生和消亡与鱼的年龄有关,或仅级在某个年龄段才患某种疾病。鱼苗早期发育阶段往往有一些敏感期。在敏感期内,鱼苗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对许多疾病也有易感性,死亡率很高。虹鳟鱼疾病的划分•虹鳟鱼病害主要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及营养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包括: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Infectioushematopoieticnecrosis,IHN)、病毒性出血症(Viralhaemorrhagicsepticemia,VHS)及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nfectiouspancreaticnecrosis,IPN);•细菌性疾病:虹鳟鱼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大多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细菌性疾病有细菌性烂鳃病、弧菌病及疖疮病等。•真菌性疾病:即虹鳟鱼水霉病,一般是由于拉网、运输时操作不慎引起鱼体受损,水霉菌由患处侵入,同时在死卵及表面有损伤的鱼卵上也有水霉菌的寄生。•寄生虫性疾病:虹鳟鱼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有三代虫和小瓜虫。•营养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投喂了变质的饲料或饲料中各营养成份不均衡引起的。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初期症状表现为体色发黑,摄饵不良,各鳍条基部充血,游动迟缓,多数鱼苗肛门拖着粪便。初期症状出现后,病程来势凶猛,很快出现大批死亡(首先是鱼苗中太的个体死亡),频死鱼旋转狂奔,上下窜动,很快死亡。病死鱼腹(特别是前胃部附近)膨大。解剖观察肠道内无食物而充满透明或乳白色粘液.肠壁松驰无弹性.呈卡他性炎症;胃幽门部出血;胰脏有出血点,病变严重。病鱼组织切片观察,胰脏组织细胞严重坏死.此外,肝、脾、肾组织也有坏死病灶。在体重1g以下的幼鱼多呈慢性型病例,死亡速度较慢。•该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虹鳟鱼苗、幼鱼的病毒性鱼病。在我国东北、山西等地均有流行,曾经造成90%的虹鳟稚鱼死亡。此病在水温10~15C流行,1OC以下、15C以上发病较少,而且病较轻,死亡率低。发病后残存未死的鱼,可数年以上乃至终生成为带毒者,并通过粪便、鱼卵、精液排出病毒,继续传播。•该病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但可采取预防措施。因为该病主要危害2O周龄以内的幼鱼,所以可对进行产卵、鱼苗孵化及培育的水体进行消毒处理,切断感染源的传播。另外,可以通过控温方法控制病情(如国外将病鱼放在5~6C水温中饲养,以控制病情)。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IHN)•病鱼初期呈昏睡状,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且拖着长而不透明的白色粪便,有腹水,在口腔、鳃、肌肉、脂肪、脑膜、内脏等处有出血瘀斑,体侧有线状“v”型出血,严重时鱼贫血,鳃丝苍白,肝、脾、胰、肾等变性坏死,造血器官严重坏死、崩解。•发病水温4~13℃,而以水温8~10℃时发病率最高。水温15℃以上停止发病。开始投饵后2个月左右的幼鱼发病最多,病程急。1990年4月本溪市虹鳟鱼种场发生此病,稚鱼死亡近100%。近年来发现7O~lOOg的虹鳟鱼也有发病的。1HV病毒可通过排泄物、水、污染的饵料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将鱼的内脏不经煮熟就作为鱼苗.鱼种的饵料而传播此病。•可采取提高水温的办法控制IHV的发生。鱼卵消毒: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剂(含1有效碘),50ppm洗浴15分钟,可达到完全消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VHS)•有三种类型。急性型:发病迅速,死亡率高。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眼和服眶结缔组织及口腔上颚充血,鳃苍白或花斑状充血,肌肉和内脏有出血症状;有时胸鳍基部充血。慢性型:病程较长,死亡率低。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鳃丝肿胀,贫血,肌肉和内脏有或无出血症状。神经型主要表现为病鱼运动异常。在水中时而静止或沉^水底,时而激烈或挣扎作旋转运动;病鱼腹壁收缩,体表出版因症状不明显;病程较慢,死亡率较低。•本病流行于冬末春初,水温6~12℃发病较多,升到14~l5℃时,发病少且逐渐消失。•对鱼种和1龄以上的虹鳟鱼较敏感,累计死亡率高达80%。而鱼苗和亲鱼很少发病。本病通过病鱼和带病毒鱼的尿、粪、鱼卵及精液排出病毒,在水中扩散传播。•参考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的防治方法。细菌性鳃病•在病鱼的鳃组织表面由于有大量长杆菌繁殖,刺激鳃上皮细胞异常增生,鳃小片粘着愈合,鳃丝棒状化。从外规看,鳃组织分泌大量粘液,鳃淤血,鳃丝肿胀.鳃盖不能完全闭合。•该病是虹鳟鱼养殖中最常见的细菌病,在许多国家流行,该病流行水温是13℃。体长5cm左右(1左右)的鱼种易患病死亡。成鱼很少发病。•重点在于避免过密养殖,保持良好的水质。可用漂白粉全池遍洒,使池水呈lppm浓度,同时内服抗微生物药物。虹鳟弧菌病•本病病原体为鳗弧菌。病鱼摄饵不良,体色发黑,各鳍条基部充血,肛门红肿,鳃丝贫血略发自解剖观察,可见肝脏、肠道发炎,有时呈点状出血,肠内含有淡黄色牯液成鱼患病,体表往往有溃疡症状或局部膨隆病灶,膨隆处肌肉溃烂,剪断皮肤有血脓状组织坏死物流出。•本病属世界性流行的鱼病。从孵化后数个月到1龄左右的虹鳟鱼均易感染,病程发展快,死亡率高个体大的虹鳟鱼乃至亲鱼都易感染,但多为慢性。山西省朔县虹鳟鱼实验场曾发此病,损失惨重。•国外有商品化鳗弧菌疫苗上市,采用注射、口服、浸泡和喷雾方法进行免疫,均有预防弧菌病效果。可用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内服药。细菌性肠炎•肠壁充血发炎呈红色或紫红色,有时肛门红肿。病鱼离群独游,行动缓慢,不吃食。鱼体发黑。鲑鳟鱼类疖疮病•该病病原体为灭鲑气单胞菌该病分为四个类型:急性型,外部症状未表现出来,病鱼已开始死亡;亚急性型,表现出疖疮症状后开始死亡;慢性型I,表现出肠道发炎,鳍基部出血症状,病鱼死亡较慢;慢性型Ⅱ,能分离到病原菌,但无明显症状,也不引起死亡,有时在鳃上有轻度症状。•病菌可经皮、鳃感染:皮肤创伤是经皮肤感染的主要门户,病菌侵入后,在躯干部肌肉内形成小的感染病灶,由于细菌增殖,肌肉组织溶解坏死、出血、浆液渗出,患部皮肤软化,向外隆起,形成疖疮;经鳃感染的首先是在鳃小片上皮和毛细血管形成细菌集落,引起血行障碍和组织崩坏.继而细菌经血流侵人心脏及其他内脏,形成转移病灶;经口感染则表现为肠道发红,肠道内含混有血液的粘液物质,逐渐形成严重的卡他性炎症。本病确诊需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几乎所有的鲑鳟鱼都对灭鲑气单胞菌具有感受性,虹鳟鱼感受性较低,多表现为慢性型或亚急性型该病流行水温是6~34℃(最适水温为20~25℃)。•防止病原菌带入养鳟场,转入的鱼卵、鱼苗用进行消毒处理。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密度不宜过高,经常注意换水.保持良好水质。注射或口服灭鲑气单胞菌疫苗,可起到积极的预肪作用。发病时可口服抗菌药物。常见虹鳟鱼真菌性疾病的诊断防治•即虹鳟鱼水霉病•鱼受伤时,水霉菌的动孢子侵入鱼体伤口,吸取皮肤里的养分,迅速萌发,并向内外长出菌丝,当受伤较深时,霉菌可向内深入肌肉。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黏附,同时能分泌蛋白质分解酶分解鱼的组织,从而造成组织坏死,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棉毛状。病鱼表现焦躁不安,运动失常,皮肤牯液增多,食欲减退,最后衰弱而死。鱼卵孵化过程中发生此病时.受伤的鱼卵上菌丝象根状物侵入卵膜,外菌丝穿出卵膜成辐射状浸入水中,形成一个白色绒球,严重时,造成鱼卵大批死亡。•该病危害受伤的鱼类和质量较差的鱼卵。水霉菌病对宿主无严格选择性,对各种饲养鱼类,从鱼卵至咸鱼都可感染,密养池最易生长。尤其是水温在l5~20‘C时极易发生,井迅速蔓延。•用生石灰清塘。捕捞、转运和放养时,避免鱼体受伤,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亲鱼在人工繁殖时如果受伤,可在伤口处涂擦适量的磺胺药物软膏或碘酒。也可用五倍子水全池泼洒,使池水呈4ppm浓度。鱼卵孵化时要选用合适的药物每隔一定时间消毒一次。三代虫病•三代虫主要危害鱼苗、鱼种。虫体寄生于病鱼的皮肤上,可见皮肤有一层灰白色的牯液,鱼体失去光泽。寄生于鳃上,鳃丝出血或淤血,刺激上皮细胞增生,粘液细胞分泌过多牯液.影响鱼体呼吸。病鱼食欲明显减退,体色发黑,消瘦,鱼极度不安,狂奔急游,继而摄食不良.游动迟缓,导致死亡。三代虫的寄生还可引起眼角膜浑浊及失明症。•此病往往会与水霉病并发。该病分布广,每年春季和夏初危害饲养鱼的鱼苗、鱼种。•鱼塘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鱼苗鱼种放养前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30分钟。小瓜虫病•虹鳟鱼从鱼苗到成鱼都可感染此病.并可发生大批死亡。幼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剥取宿主组织作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形成白色的囊泡。严重感染时,病鱼的皮肤、鳍、鳃上布满白色小点状囊泡。虫体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影响呼吸。病鱼食欲减退,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