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日1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主任医师郭少林(一)定义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布病流行甚广,几乎遍及世界各地。自1995年以来,布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一、概述2020年4月1日3(二)命名该病于19世纪末首先在地中海地区发现,由于其主要症状是发烧,故称地中海热、马耳他热。由于本病发病时热型呈波状,故又称波状热。1887年,一位叫做Bruce的英国军医从马耳他死亡的英军士兵的脾脏中分离到了该病的病原体,并证明羊是该病的传染源。为了纪念这位英国学者而将这类疾病命名为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2020年4月1日4(三)简史1860年Moston就对本病做出了系统地描述,将本病作为临床上的一种独立的传染病提出来,称为“地中海驰张热”。1905年重庆报告了2例布病患者。1916年福建省发现1名布病患者。1932至1949年北京地区报告了29例布病病例。1936年内蒙古发现109头牛中有21头流产,并从流产胎儿中分离出两株牛种布氏菌。20世纪初,德国殖民者将奶山羊引进青岛,造成青岛郊区80多个村庄的人畜布病流行。2020年4月1日5目前我国布病流行情况:严重地区:内蒙、黑龙江、河南、西藏、新疆、河北、山西、吉林、辽宁、陕西一般地区:广西、广东、四川、湖北、山东、云南、湖南、青海、甘肃、宁夏、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天津散发地区:北京、上海、江苏、重庆、贵州、海南、台湾2020年4月1日62020年4月1日7我国布病防治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来已查清了布病疫区的范围,掌握了流行规律,制定了防治技术措施,有效的控制了布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得了显著成效。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已有8个省(市、区)达到布病控制区标准。但到90年代中期以后,布病疫情再度回升,在某些省份呈暴发和流行,并有愈演愈烈之势。2020年4月1日8当前布病流行发展趋势是呈多点散发,疫情回升;疫区类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80年代以前以牧区为主,80年代以后由牧区向农区及小城镇扩散,进入90年代,布病已逐渐向小中及大城市扩散和蔓延。可以这样说:凡是有牲畜的地区几乎都有布病的存在或流行。2020年4月1日92020年4月1日102001-2010年全省布病报告发病率趋势图0.003.006.009.0012.0015.00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年份发病率(1/10万)2020年4月1日112006~2010年全省布病发病时间分布图0200400600800123456789101112月别发病数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20年4月1日122008-2010年全省市地布病报告发病率比较0.0010.0020.0030.0040.0050.00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鸡西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庆市伊春市佳木斯市七台河市牡丹江市黑河市绥化市大兴安岭地区发病率(1/10万)2008年2009年2010年2020年4月1日13(四)布病的性质布病是传染病:属于法定的乙类传染病布病是人畜共患病:人和畜都可以患此病布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在许多野生动物中分离出布氏菌布病是职业病:养殖、皮毛、乳肉加工的从业人员及实验室工作人员都可能感染布病布病是地方病:布病有一定的地方性,凡有畜牧业的地区都可能有布病的发生2020年4月1日14(一)病原分型1985年WHO布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生物种,19个生物型。到目前为止,19个布氏菌生物型中,我国已经分离出15个生物型。在我国以羊、牛、猪种布鲁氏杆菌危害最大。北方大部分地区以羊为主,有些以牛为主,广西和广东以猪为主,垦区牛羊并存。二、病原学2020年4月1日15布鲁氏菌的常见宿主生物种生物型常见宿主羊种1~3绵羊和山羊牛种1~8牛猪种1~5猪、野兔、鹿、鼠类绵羊附睾种1绵羊沙林鼠种1沙林鼠犬种1犬【6种】【19型】2020年4月1日16本菌的致病力与各型菌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酶系统如透明质酸酶、尿素酶、过氧化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有关。布鲁氏菌死亡或裂解后释放的内毒素是致病的重要物质。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布氏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二)病原抵抗力2020年4月1日17三、流行病学(一)宿主和传染源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发病及带菌的羊、牛、猪,其次是犬。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之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到人类。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中含有大量病菌,有实验证明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1.5~2年,所以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2020年4月1日18布鲁氏菌可以在不同动物之间传播,也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布病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是一般不发生人与人之间的水平传播,也就是说人的布病均是由染病的动物传染所致。羊、牛、猪是重要的经济动物,人类与它们及其产品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的感染机会。2020年4月1日19饲养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意义【A】羊:绵羊、山羊感染率可高达40%以上,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病最危险的传染源,羊种菌引起人布病的症状重,感染率高、发病率也高。羊大多被羊种菌感染,牛种菌和猪种也可感染羊但概率小。患病羊的最突出的症状是母羊流产和乳腺炎,公羊发生睾丸炎、精囊炎。流产的胎盘和流产羔中含有大量布氏菌,所以被形象的称之为“装满细菌的口袋”2020年4月1日20【B】牛:黄牛、水牛、奶牛、牦牛均易感染布病,牛的阳性率可达20%以上,是人间散在性布病的主要传染源。牛布病通常是由牛种菌引起。牛种菌引起人布病的症状轻,多为散发,感染率高,发病率低。布病牛以流产为特征,一般只发生一次流产。流产犊、胎膜、羊水和胎盘均含有大量的布氏菌。患病牛的乳也可检出布氏菌。2020年4月1日21【C】猪:猪对布病敏感,易感率在10%。通常由猪种布氏菌引起。猪布病也是以流产为特征。从流产胎儿、胎盘、羊水甚至尿液以及公猪的精液中都能检出布氏菌。•在我国,猪种布病疫区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猪种菌引起人布病慢、散发,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轻微但顽固,侵犯部位以颈部为主。2020年4月1日22(二)、传播途径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其职业、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2020年4月1日231、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这种感染常见于与病畜接触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等职业人群中。国外报道这种途径感染病例占所有布病病例的50%以上。这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因此,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把布病定为职业病。2020年4月1日24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布氏菌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人的机体。有的人喜欢喝生奶,吃生奶制品(白油)。吃生拌肉或生肝,吃半熟的肉或者手不洁拿吃食物,容易患病。病畜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草场、水源,是牲畜消化道感染的重要原因。2020年4月1日253、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皮毛加工企业职工易经呼吸道感染。农牧民在清扫羊圈时不戴口罩极易感染。有的人生活在疫区,家里没有养羊也感染上布病,就是通过空气飞沫感染布病。畜圈内牲畜的活动,尘埃飞扬,易使畜群经呼吸道感染。2020年4月1日26不同性别、年龄、民族的人普遍易感,发病有差异也是因接触机会不同所致。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病者只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目前除人以外,已知有60多种动物对布鲁氏菌具有易感性。羊、牛、猪三种布鲁氏菌对人均有致病性,其中羊种布鲁氏菌致病最强,猪种布鲁氏菌次之,牛种最轻。(三)、易感人群2020年4月1日27(一)地区分布牧区感染率高于农区,农区感染率高于城镇。形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以及人们的职业有关。(二)时间分布布病一年四季各月均可发病,但亦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北方牧区羊群布病性流产高峰在2-4月份,人间发病高峰在4-6月份,尾随羊流产高峰后1-2个月份。夏季由于剪羊毛、挤奶等也可出现一个小的发病高峰。四、流行特征2020年4月1日28(三)人间分布A.职业:布病有明显的职业性,凡与病畜、染菌畜产品接触多者发病率就高。农民、兽医、皮毛工人感染率比一般人群高。农民占发病总数的80%以上。B.性别:人对布氏菌普遍易感,理论上无性别差异,实际发病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之多少。在牧区,男性和女性均从事牧业生产,二者感染率基本一致。在农区,男性从事放牧剪毛等劳动较多,故感染率高于女性。我省男女性别比3.38:1。C.年龄:1岁以上各个年龄组均有感染发病的报告。但是由于牧区和农村青壮年是主要劳动力,接触病畜频繁,因而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组。20-49岁发病占总发病数70%以上。2020年4月1日29(四)不同疫区流行特点羊种布病疫区:毒力强,传播快,症状重,易引起人、畜间的暴发流行,且大多出现典型临床症状。牛种布病疫区:牛种菌毒力总体较弱,但有较强侵袭力,易造成牛布病暴发流行,牛种菌对人致病较轻,季节性不明显。感染率高、发病率低,散在发病,症状不典型,病程短。猪种布病疫区:猪种菌毒力介于牛、羊之间,对人致病力比牛种菌要强,除个别病例有中毒症状外,大多无急性期临床表现,疫情呈散发。感染率高,发病率低,发病季节性不强。混合型布病疫区:是羊、牛、猪三种或两种布氏菌混合存在的疫区。流行特点由当地存在的主要菌种所决定。2020年4月1日30(五)影响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布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关系非常密切。旱涝灾害,暴风大雨,寒流等,影响畜群和人群的易感性。社会因素:--居民生活条件及卫生知识。--畜群的分群、合群、重组。--人们对乳、肉、皮、毛的需要量增加。--未经检疫的牲畜调运、交易。--易感人群增加或人群免疫力降低。--战争和灾荒。2020年4月1日31自然疫源性: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人类不参与也可以在野生动物间自然流行,且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并繁衍其后代,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疫源性。布病自然疫源性是指布氏菌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传播,它是独立于人、家畜布病之外的一个完整的传播疾病的循环。人和家畜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被传染此病的。(六)布病的自然疫源性2020年4月1日32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呈多器官病变。根据2007年4月17日卫生部发布的、2007年10月15日实施的卫生行业标准WS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附件B的分类方法,布鲁氏菌病临床分为急性期(发病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发病3-6个月)、慢性期(发病6个月以上)和残余期。布病的潜伏期一般1周-3周,平均2周,最短3天,最长可达1年。五、临床表现2020年4月1日33临床分期急性期:发病3个月以内,凡有高热和有明显其他症状、体征(包括慢性期患者急性发作),并出现较高滴度的血清学阳性者。亚急性期:发病在3-6个月,凡有低热和有其他症状、体征(即有慢性炎症),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或皮肤变态反应阳性者。慢性期:发病6个月以上,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或皮肤变态反应阳性者。残余期:体温正常,症状、体征较固定或功能障碍已形成,往往因气候变化、情绪波动、劳累过度而加重者。2020年4月1日34布病80%起病缓慢,少数病人出现前驱症状,其表现颇似重感冒。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头痛肌痛、烦躁或抑郁等,持续3-5天。20%患者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