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國文之科際整合與創新教學姚振黎(台灣清雲科技大學教授)「大學本國語文(大一國文)課程定位、定性」學術研討會國立聯合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華語文學系主辦國立聯合大學共同教學中心協辦教育部指導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國際會議廳2007年4月27日(周五)9:00am-17:00pm1大一國文之科際整合與創新教學姚振黎*(台灣清雲科技大學教授)摘要大一國文之創新教學,非僅限於一節課或一周等較短期限內所進行之正式教育活動。亦非將教學概念窄化為班級教學內,教師的教學動作;認為教學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動作,或教師在班級中的教學技能。而係以「教學是施教者以適當的方法,增進受教者學到有認知意義或價值的目的之活動。」本文以教授大學國文30年、擔任台灣中等教育(7~12年級)國文師資培育指導教授10餘載之實務經驗,佐以跨領域學術研究之成果,提出大學國文課改之策略與實踐。全篇包括︰壹、台灣之大學國語文教學現況,貳、革新大一國文教學之策略與方法,參、大一國文課改之教材建設與教學創新舉隅,肆、結語。自課程計畫、教材教法檢視,並提出作法與付諸實踐之成果,俾使中文系教授不再視講授大一國文為「次一等」之師資,進而認識其重要及影響深遠,使師生共學,樂在其中。關鍵詞大一國文、課程計畫、科際整合、教學法、課程統整(curriculumintegration)「大學本國語文(大一國文)課程定位、定性」學術研討會民國96年4月27日(星期五)9:00am-17:00pm國立聯合大學國際會議廳*本文作者,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ofMinnesota)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碩士、高等教育行政領導學博士。參與台灣大學院校聯合招生、大學學測、文官公職人員錄用閱卷、命題、典試委員二十餘年、中央大學專任教授。現為清雲科技大學專任教授、《清雲學報》總編輯、中央大學國文師資培育指導教授,並講授國文科教材教法。2大一國文之科際整合與創新教學姚振黎(清雲科技大學教授)回顧二十世紀教育發展的過程,一言以蔽之︰為一部課程演變史,因為無論哪一教改流派,都在藉助課程的改革而影響教育(李軍,1999)。課程成為教育系統中,最重要的特質及教育實踐的核心。台灣自九十學年(2001夏)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以來,由於傳統的「學科」概念被認為過於分立而缺乏統整,因此將這些學科內容加以整合,並融入人權、兩性、資訊、環保等當代社會新興議題,並改分為︰健康與體育、語文、社會、自然與科技、數學、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等七個學習領域(游家政,1999),「學習領域」已取代「學科」或「科目」,成為台灣用以指稱「課程」內涵的新用語。事實上,從學科角度來理解「課程」概念的作法,有悠久且廣泛的歷史。中國古代「詩書禮樂以造士」《禮記》、「孔子以六藝教人」《史記》,漢代以後用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書》、《易》、《禮》、《春秋》)為各級學校主要的課程。在西方,柏拉圖《理想國》一書則闡述︰哲學是最高的學問,其基礎學科則是算術、幾何、天文學、體育、文法學與修辭學,而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教育便設有文法、修辭、邏輯學、算術、幾何、天文與音樂等學科,統稱為「七藝」(sevenliberalarts)(鍾啟泉,1991)。在近代,主張應以無所不知為教育目標之「泛智」(pansophism)教育論者、J.A.Comenius(1592-1670)則認為學校教育除要教導傳統七藝之外,還要加上物理、地理、歷史、年代學、道德學及神學等才算完備(林玉体,1995)。當代教育行政領導者、前芝加哥大學校長Hutchins謂︰「課程應由永恆不變的學問所構成,在中小學階段有文法規則、閱讀、修辭與邏輯,以及數學,在中學階段還包括西方的經典著作。」(1936:82)反觀台灣,海島型之地理環境,影響所及,經濟、教育的變動不居、與時俱進,遂成為其生存、發展之必備要件。從教育政策、至課程規劃(或稱計畫,curriculumplanning),凡此課程變革(curriculumchange)的動因,包括︰學校制度的改變、課程本身的惰性、社會變遷的需求、知識價值的重估、學生的認知理解及教育機會均等的訴求(黃政傑,1985),「自其變者而觀之」,在在顯示台灣此一變動不居的特性;針對中國語文課改的教材建設和教學創新,亦然。矧乎為避免「大一國文」淪為「高四國文」,又為教師得以教學相長、樂在教研,本文以講授大學國文30年、擔任台灣中等教育(7~12年級)國文科師資培育指導教授10餘載之實務經驗,佐以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學術研究之成果,提出大學國語文課改之策略與實踐,自課程計畫、教材教法檢視,並提出作法與付諸實踐之成果,俾使中文系教授,不再視講授大一國文為「次一等」之師資,進而認識其重要性及影響力,使師生共學,樂在其中。3壹、台灣之大學國語文教學現況教學,是一種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就教學的技術而言,教學是一種有系統、有計畫、有組織的活動,是可以傳授與學習的。就教學的藝術而言,意謂同樣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經由不同教師的運用,教學成效卻不盡相同。教學有如藝術家的創作,同樣主題或內容,經由教學師生互動的結果,可能呈現不同的樣貌。無論教學是技術或藝術,教學需要妥善計畫相關要素與策略。任何一種教學,均需考慮下列要素,包括︰為何要教(why)、由誰來教學(whoandwhom)、怎樣教(how)、何時教(when)、在何場所教(where)、究竟教什麼(what)。「為何要教」係確立教學目標,涉及教育哲學;「由誰來教學」指教學的角色,包括教學者和學習者;「怎樣教」指教學方法和策略;「何時教」指教學時機與教學時刻;「教什麼」、「怎樣教」,是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等研究的範疇,也是教材教法所須研究者。隨著時代變遷,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科技的日新月異,在在都促成教學觀念的革新,從而影響教學理論之發展;教學方法、策略與技巧的應用,也會隨之調整。專家學者的各種學習與教學理論,形成所謂的教學觀,影響教學設計的方向與教師實施教學的一切決策,由此可知其重要。一、外緣:台灣國語文教學之政策變遷教育政策不會擺脫政治理念而獨立存在、單獨運作。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台灣國語文教育政策變動甚為劇烈,1包括:(一)去中國化,以創意代之;(二)積極本土化,增加台語鄉土課文;(三)減少文言文,增加語體文;(四)減少修課時數,「必修」改作「選修」;(五)教師播放電影、多媒體及網路充斥,代替傳統講授;(六)看讀說寫能力降低,火星文隨處見;(七)多元統整取代傳統學科劃分。二、內因:國語文教師掌握不變的教學宗旨教師的價值觀、知能、表達技巧和對教學內容的瞭解,會影響到原本要傳遞1參看:姚振黎,2006年8月25-27、發表〈從「國文科大學學測」到「大一國文教學」平議〉,會議名稱:《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第十一屆年會》。主辦單位:南京大學中文系、東南大學中文系、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地點:江蘇、南京市。又,姚振黎,2006年9月15、發表〈台灣技職教育的高牆與解決之道──以產學合作、知識加值為例〉,會議名稱:《中國機械工業教育協會、高職與中專分會(華北地區學組)2006年會》開幕式專題演講。主辦單位:中國機械工業教育協會,地點:天津市。4的內容;同樣地,學生本身接收訊息的條件、外在環境和其他干擾因素,也會進一步影響傳遞內容對接收者的學習效果。影響教學活動的環境因素包括教學資源、時間安排、學習者的特性,例如:學習動機、學習風格等。時至今日,錯誤的教學觀念是將教學當成局限於教室內,由教師隨興的教授教科書,而由學生集體學習知識技能的標準化工作;是一種純粹的過程或結果的活動。由於強調教學自主而導致教學孤立。(黃政傑,1997)教師的專長有限,學生要學的內容,往往遠超過教師能力所能勝任的範圍。2是故,將教學的責任完全推給教師,則恐怕很難達成預期的目標。其實,教科書只是教材的一部分而已,不能視為教學的全部。Joyce、Well與Calhoun(2004)在《教學模式》(ModelsofTeaching)一書曾提到「真正的教學是教導兒童知道如何學」(Realteachingisteachingkidshowtolearn)。如是論點,使教學呈現更積極的意義;不只是一般習以為常的知識傳授而已。職是之故,教學活動既然不限於傳授知識,自然也不限於教師講、學生聽。唯協同教學、討論法、合作學習、核心課程,甚至從事情境教學,自然需要經由安排與篩選。台灣中等教育在教育改革十年後,付諸實行的:九年一貫、一綱多本、統整教學、鄉土教育;高等教育則針對私校的任課教師禁止向學生販售自編教科書,公立學校的國文鐘點數/學分數降低。然而,誠如《史記.酷吏列傳序》所言:「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姦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下士聞道,大笑之。』非虛言也。」其理應用至大學國語文教學,則規定愈多,教學的定義似是益發分歧。然吾人仍可綜合彙整出國語文教學宗旨:一、教學設計必須依據學理,方不至徒勞無功,或治絲益棼;二、不同的教學內容,必須佐以不同的教學方法;三、教學是傳遞訊息與溝通的過程,教學雙方的條件會影響結果;四、有效的教學應是一種雙向的回饋活動,有教、也有學,少了任何一方活動,教學即失去意義;五、教學是達成教育目的的手段,二者相互關聯;如果抽除教育目的,教學便無意義。三、重視學習者的內在歷程、課程本身的知識結構及呈現方式教學不同於寫論文。從事學術論文寫作者,可依自我標準,打造出具學術深度之論著。然而,教學是雙向溝通,教師若不能掌握學生之學習動機、情緒、意願,則所有教學,均屬教師個人之自說自話,教學成效必是徒然!教學目標終將緣木求魚。2此亦為台灣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被修課者視作「營養學分」的主因之一。中央大學自2007年始,通識課程改作跨領域核心課程之構想,即肇自於此。5有效教學師生行為的協調關係Derivedfrom︰Travers,J.(1972).Learninganalysis&application(2nded.,p.249)NewYork:DavidMcKayCompany.認知取向之教學觀者主張︰教學理論重視學習者學習的內在歷程和知識結構及呈現方式,認為教材的組織應考慮學生學習的「先備條件」(prerequisites),亦即從事某種新學習時,必須要先具備的基本知識或能力。是故,學習活動應該有其合理的先後順序,是所謂的「學習階層」(learninghierarchy)。教學前,教師為確實瞭解教材的學習階層,必須作「工作分析」(taskanalysis)。此外,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時,必須適當、貼切地應用學習者已知的學習條件,所謂「學習條件」,包括︰內在的條件,如學習動機、先備條件、知識背景;外在條件,如教學情境布置、教學技巧、媒體運用等,才能有效的獲得學習結果,也方纔不至令教師挫折!不同類型的學習需要不同的學習條件,故「語文知識」之學習,與「動作技能」之學習,需要不同的學習條件,有賴教師妥為安排。(Gagne)以台灣之高等學府、大學校院為例,研究型大學與私立技職大學校院之學習氛圍,經筆者針對所教授大學國語文之學生問卷結果,顯示如下︰台灣研究型大學與私立技職校院之學習氛圍比較大學類型評量項目國立中央大學(屬研究型大學)私立技職校院(非公立、屬高等技職教育)學習者程度老師教不好,學生也看得懂。老師教得好,學生也聽不懂。學習動機繼續深造混得文憑學習目標從事學術研究賺錢(男生),嫁有錢人(女生)。學習態度積極、樂觀,有解決課業問題之企圖心。學校要求教師上課確實執行點名制度;家長感謝,學生接受制約。課業餘暇能依教師課堂指點,甚或主動找資訊、課打工︰便利商店、速食店、餐廳娛樂分析學習需求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教學對象擬訂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策略略ly略時間分配空間安排組織方式選擇教學媒體決定評